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2020-12-07 澎湃新聞

2019年,中華鱘放歸長江。上世紀80年代,野外種群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圖片來源:Alamy

如果四年一度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大會沒有因為疫情推遲,中國長江白鱘功能性滅絕的事實很可能已在今年6月錄入IUCN紅色名錄,成為又一個正式和人類告別的物種。

2019年12月底,中國研究人員在一份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估計長江最大的魚類白鱘可能已在2005年滅絕,最晚不晚於2010年。

這個遲到的消息,意外成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捕」的前奏。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提出自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開啟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這是中國2016年啟動的「長江大保護」戰略的舉措之一。

禁捕讓人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更多了一份迫切期待。

不過,這樣史無前例的全流域長期禁捕,恐怕無法解決和白鱘一樣的洄遊魚類所面臨的威脅。因為根據上述論文,造成白鱘滅絕的主要原因不僅是過度捕撈,還有棲息地的破碎化,而這是禁捕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生態修復項目來配套解決。

禁捕所無法解決的

從設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到實施春季休漁制度,再到徹底禁捕,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保護沒有跑過長江的捕撈和開發,結果不僅是漁業減產,更是長江生態系統的嚴重衰退。

在9月27日「世界河流日」,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院所共同發布的《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將長江幹流生命力指數總體定為「B-」,說明長江確實「病」了,而且中遊區域和洞庭、鄱陽、太湖和巢湖「四大淡水湖」的水生態指數更低於幹流總體水平。

上世紀50年代,人們運用簡單的捕撈方式在長江流域每年獲得的捕撈量超過42萬噸,而如今運用現代捕撈技術每年的捕撈量卻不足10萬噸。用中科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的話說,長江的魚已經少到漁民用正常漁具很難捕到魚,只能用非法漁具。

前述宣布白鱘滅絕的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曾在2017年參與了長江摸底調查,發現除了白鱘,另有140種曾有過記錄的魚類也未被搜尋到,其中六成是瀕危物種。他向媒體表示,其中一些品種可能也已經滅絕。

白鱘。圖片來源:Alamy

曹文宣自2006年便提出長江應禁捕十年,讓魚類資源休養生息,因為長江中的很多經濟魚類性成熟的周期在三至四年,十年時間可以讓它們繁殖兩至三代。

不過,洄遊魚類的狀況要複雜得多。江海洄遊魚類中華鱘,野外種群在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江湖洄遊型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在2007年長江中遊產卵規模僅為1986年的1%,後因保護措施勉強恢復至1/5;還有河道洄遊型的圓口銅魚,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長江上遊第一個因水電開發而滅亡的特有魚類」。在中科院水生所的一份研究看來,它們都是江湖壩閘工程的典型受害者,恐非禁捕一力可以拯救的。

曾經,白鱘每年3、4月從長江中下遊洄遊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但自從上世紀80年代長江中遊的葛洲壩大壩修建,這一年一次的旅程便被截斷了。

今年初,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白鱘滅絕的原因是「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危起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葛洲壩的建設是白鱘滅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白鱘、中華鱘、長江鱘(達氏鱘)這些長距離洄遊魚類念念不忘的金沙江,如今已經修建了相當於兩個三峽的發電量的四座梯級水電站。而喜好急流的圓口銅魚,在三峽蓄水後失去了大量棲息地,隨後又因為金沙江、雅礱江梯級水電開發導致其上溯洄遊通道和受精卵及仔稚魚下漂通道的阻斷,使種群規模急劇下降。

作為全國最大的「水電基地」,金沙江全流域一共規劃了20多座水電站。中國國家審計署2018年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江經濟帶10省份建成的小水電達2.41萬座,過度開發致使333條河流出現不同程度斷流,斷流河段總長1017公裡。河湖洄遊的「四大家魚」,還面臨著通江湖泊上的壩閘威脅。如前文所述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的研究指出:「長江流域的附屬湖泊除了鄱陽湖、洞庭湖和石臼湖外均建有閘壩」,加上水電站,長江上各類閘壩近5萬座。

除了不能回到產卵地,閘壩導致的棲息地破碎,以及對河流流速、水溫、水量帶來的變化,也改變了洄遊魚類的卵和幼魚生存環境,進一步降低了魚群存活率。

金沙江的烏東德水電站。圖片來源:Alamy

一種補救辦法,是在水利工程上修建魚類的洄遊通道。不過,現有閘壩修建魚道的數量寥寥。一項研究提到,葛洲壩80年代初採用了增殖放流來補充魚群資源,此後近20年,多數新建大壩都放棄了魚道。直到2006年後,受政策影響,水電工程環評報告中魚類保護措施才開始強化。

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魚道,是廣西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魚道,長1423米,上下遊水位落差15米,可供中華鱘、鰣魚等魚類靠自力抵達上遊。不過目前尚未觀察到受保護的珍稀魚類通過。當前魚道修建和規劃最多的地方是在以四川為主的西南山區,不過水位落差通常只有幾米。

不過,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主任(原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看來,目前國內的一些魚道離實際的保護洄遊性魚類的作用還有不少距離,有些還在試驗階段。他認為,用魚道解決洄遊魚類因為水利工程面臨的阻隔是一種理想的狀態,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跟上。

洄遊通道的阻隔並非中國特有的問題。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World Fish Migration Foundation)在2020年7月發布的報告《洄遊淡水魚類地球地球生命裡指數》指出,1970至2016年間,世界範圍內洄遊淡水魚類種群減少了76%,而水壩和其他河流障礙物對此負有重要責任。而美國數十年來的移除水壩運動則有效減緩了該國洄遊淡水魚類的衰退。。

問題也不限於閘壩。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發布的一份針對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緊急行動方案指出,保護這些洄遊魚類和它們的生境,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這包括改善水質、保護及恢復關鍵棲息地,以及水庫的「生態調度」等。

放大「一絲希望」

在任文偉看來,在葛洲壩存在且沒有魚道的前提下,中華鱘這種長江僅存的,且同樣面臨功能性滅絕的江海洄遊魚類的保護,只能探討保護其在葛洲壩以下尚存的棲息地。

他告訴中外對話,目前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還有「一絲希望」——近五年來,科研人員在長江口偶爾能監測到中華鱘的幼體,這是多年來沒有過的現象。這說明中華鱘正在設法適應人類造成的洄遊範圍的改變,發展出了新的產卵場以取代上遊的金沙江。於是,它們在哪裡產卵變成一個人們爭相探討的話題,學者們一般認為是在葛洲壩以下80到100公裡。目前湖北省在宜昌建立了一個「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為葛洲壩至枝城楊家溪,全長約60公裡。

「關鍵是如何將這一絲希望放大」,任文偉說。他認為「十年禁捕」無疑有助於此,因為隨著小型魚類種群的恢復,長江的淡水生態系統也會逐漸恢復起來。另外,對每年數百億噸入江汙水加以治理,無疑將極大地有利於中華鱘的生存繁衍。

水庫的「生態調度」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手段。通常水庫調度是從發電、防洪和灌溉的目的出發,而生態調度則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

他告訴中外對話,中華鱘是一種冷水魚,其產卵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6-20攝氏度之間,而由於上遊眾多水庫疊加的滯溫效應,導致其產卵的10月至次年2月水溫升高最多達3.6度,並要在1個多月後才回落至20度以內,造成中華鱘繁殖推遲。在葛洲壩以上尚有產卵場的「四大家魚」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除了水溫,流量同樣影響魚類繁殖。另外,三峽水庫春季防洪調度增加流量會影響「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而秋季蓄水,減少流量,又影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三峽以上一系列梯級水電站的綜合調度。

為促進「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2011年以來,在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組織下,三峽集團曾連續7年共開展10多次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通過改變水庫下洩流量過程,人工創造了適合「四大家魚」產卵繁殖所需的水文、水力學條件的洪峰過程。2017年,溪洛渡、向家壩和三峽三座水庫首次實施聯合生態調度試驗。這些調度過程中均發現了「四大家魚」的大規模自然繁殖現象,產卵量較以往年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說明流域水庫生態調度試驗對促進「四大家魚」自然繁殖效果明顯。

任文偉說,生態調度不僅被用來幫助魚類繁殖,還被用來滿足人的需要。比如2014年三峽水庫曾經專門啟動生態調度,壓制長江口鹹潮,保護上海青草沙水源地。

用他話說,生態調度就是「儘可能同時滿足人的需求、魚的需求,和鳥的需求」。儘管已經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認為長江流域的生態調度「目前還有很多優化的空間,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和科學試驗來支持」。

邁向全流域協調

生態調度是一項典型的需要跨部門、跨地域配合的工作,而這種配合在長江流域生態治理工作中,恰恰尤為缺乏。

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曾在今年初農業部的一個會議上直言不諱地指出,各管理部門間沒有通力協作是致使長江水生物種沒能保護好的原因之一。而攔河築壩、水域汙染甚至挖沙採石等多重不利因素最終導致長江水生生物持續衰退,也是共識。

長江從西向東曲折綿延6300公裡,據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會長呂忠梅對媒體介紹,流域涉水事務管理有30多部法律授權給中央15個部委、76項職能,在地方則屬於19個省級政府、100多項職能,架構龐大而複雜。

有時恰恰是部門與屬地之間的競爭格局造成了對魚類棲息地的阻隔分割。一個典型例子是,三峽截流後降低了下遊水位、減少了長江湧入湖泊的水量,在枯水季鄱陽湖水甚至會倒流入長江。為了保障本地用水,許多通江河湖都在沿江修建了閘口,如缺水便在長江放水時收水。鄱陽湖也曾計劃在江湖間建設長2.8公裡的混凝土大壩,以保護當地生態用水,所幸最後並未執行。

長江管理職能的分散,還導致各項生態數據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門和機構,由於用途各異,統計口徑也不盡相同。「長江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而且也沒有系統性的生態數據摸底,這讓保護很難落到實處」,任文偉說。比如,在魚類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方面,他建議流域內部分因禁捕而面臨轉崗的漁民進行系統培訓,讓他們成為部分魚類種群數據的監測人員,相關部門可以建立平臺把這些數據實現共享。這樣一來,有了這些系統監測的數據,長江生態保護得好不好就不再僅僅是人說了算,而更要是「魚說了算」。

2019年12月,緊隨長江禁捕令的發布,《長江保護法》草案也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按照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彭峰的說法,不同於現有的水事立法,這是一部從流域整體生態系統出發的保護法。此外,草案還提出,將「生物完整性指數」納入長江流域標準體系建設,以克服當前水環境質量標準僅採用化學指標因而不足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缺陷。

在草案說明中提到,長江保護法將「科學合理劃定各方職責邊界,理順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流域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關係,建立起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據農業農村部官員介紹,協調機制的相關規定,貫穿於整部草案,涉及多部門協同或職責交叉的工作,以解決管理體制中的「九龍治水」問題。10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長江保護法》草案進行了二審,二審稿明確「國務院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

但是,對於光靠「協調機制」是否就能有效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合作,仍存在疑問。呂忠梅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如果不設立一個對流域事務擁有決策權的特別機構,那麼制定《長江保護法》的意義將大打折扣。對於初審稿中的「協調機制」她發問道:「沒有機構,何來職責?沒有職責,何以協調?」任文偉則告訴中外對話:要實現立法目標,「當務之急是要成立一個相對強勢的流域管理機構,設立一套健全的長江流域生態標準體系」,否則,法律的落實仍然是空中樓閣。

文 | 康寧

相關焦點

  • 長江禁捕十年:重慶江津區捕魚人變「護漁人」
    長江禁捕十年:重慶江津區捕魚人變「護漁人」 2020-12-23 11:18:37   長江江津段長127公裡,江津區是萬裡長江入渝第一區,地處長江上遊,境內共有大小河流209條,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漁業資源較為豐富,養育了一代代靠魚為生的漁民。但長期以來,受水域汙染、過度捕撈、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漁業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圖為日落時分,重慶江津區鴻鵠護漁志願隊開展江上巡邏。
  • 十年禁捕,以漁為生的人們怎麼辦?
    來源:李慧 光明日報4月23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召開長江流域禁捕和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部署推進視頻會。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透露,目前,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率先實現全面禁捕。
  • 禁捕後首次放流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
  • 「捕魚達人」看清楚了: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這些地方10年禁捕...
    四川省史上最嚴禁捕退捕令來了:為了進一步保護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涵養水源,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檢察院、公安廳、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聯合發布了《四川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通告》(以下簡稱《通告》),今日,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
  • 長江禁捕了,生計怎麼辦?捕魚人變護魚人
    原標題:洗腳上岸 捕魚人變護魚人行動今年1月1日0時起,國家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就在此前一天,2019年12月31日,從四川省水產局傳來消息: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12市、41個縣(市、區)水生生物保護區退捕任務完成率達100%。「禁捕工作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和漁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項艱巨而複雜、長期而系統的民生工程。」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堅持一手抓長江禁捕,一手抓漁民上岸,堅決築牢長江上遊的四川生態屏障。
  • 「網連中國」十年禁捕,沿岸9省份「出招」共護長江水
    「上海聚焦重點水域和時段,加強與周邊地區聯動,堅決打擊長江非法捕撈」「江蘇落細落實禁捕退捕等各項工作,確保按期高質量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各項目標任務」「湖南明確了持證專業漁民、無證專業漁民、持證兼業漁民、無證兼業漁民的政策界線,建立了精準識別漁民身份的標準」……長江禁漁期制度是保護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的措施,農業部早在2002
  • 長江的十年禁漁和「無魚」困局
    事實上,不止是白鱘,當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為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長江流域從2020年起開始十年禁漁,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我今年86歲,我希望96歲時還能看到長江的400餘種魚,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
  • 「長江十年禁漁令」出臺8個月,28萬漁民如今過得怎麼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賀詩|重慶報導十年長江禁漁,今年是起始之年,也是最重要的一年。2019年12月27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以下稱《通告》),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從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
  • 銅仁市德江縣決定對長江流域天然水域實行全面禁捕
    摘要:日前,銅仁市德江縣決定對長江流域天然水域實行全面禁捕行動,打擊「自用船舶」、使用尖銳刺鉤垂釣、可視錨魚器等行為,維護生態環境平衡。
  • 這種春季洄遊魚類,全身銀白,形似尖刀,尤以長江產的最為名貴!
    但說到魚,就不得不提長江的魚兒了,長江全長6387公裡,是亞洲第一長河,幹流流經中國11個省級市,水產資源豐富,品類眾多,共分布魚類350種,其中淡水魚有324種。在這些魚中,河豚、鰣魚和刀魚被譽為「長江三鮮」,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它們其中之一,它就是刀魚。刀魚是什麼魚?
  • ...詞∣長江流域禁捕 the fishing ba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以及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通知提出,長江流域禁捕是保護長江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沿江各地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細化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抓好落實。
  • 每日一詞∣長江流域禁捕 the fishing ban in the Yangtze River...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以及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通知提出,長江流域禁捕是保護長江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沿江各地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細化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抓好落實。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專家認為,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白鱘數量減少,繁殖規模下降,繁殖頻次降低,當繁殖活動停止且高齡個體逐步趨近生理壽命後,種群逐步走向衰退。
  • 長江「十年禁漁」意味什麼?為何要十年之久?將來會有哪些改變?
    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但是目前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而我國每年淡水魚品的產量是3000多萬噸。
  • 宜賓禁捕退捕
    他向記者介紹,飄魚有追光的習性,夜間易被發現,在長江和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在此之前,由於過度捕撈,飄魚魚群已多年沒有在金沙江面出現了。」有「萬裡長江第一城」之稱的宜賓位於金沙江、岷江、長江匯流地帶,魚類資源豐富,境內長江及其部分支流屬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區域。2019年,宜賓在四川率先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退捕任務。
  • 焦點訪談丨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長江禁捕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抓總,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2個部委共同全力推進。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現在長江禁捕情況如何,漁民們的生活怎麼樣,禁捕的重點難點又在哪裡呢?
  • 劃下新「紅線」 長江口禁捕範圍向東海域擴延
    新華社上海11月20日電(記者王辰陽)記者20日從農業農村部獲悉,長江口禁捕範圍將由東經122°向東海域擴延至東經122°15′,並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長江口地處上海、江蘇、浙江交界水域,是中華鱘、刀鱭等長江水生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實現江海洄遊的唯一通道,生態地位極其重要。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20日舉行的長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協調機制會議暨聯合執法誓師大會上宣讀了《關於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的通告》。
  • 魚類洄遊是誰提出的呢?洄遊對於魚類有什麼重大意義
    說起魚類洄遊,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魚類洄遊。所為魚類洄遊科學上講就是指魚類因為生理因素,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引起的周期性的定嚮往返運動。我們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也有近距離洄遊現象,這是另一種「洄遊」。科學依據就是,某些魚類在繁殖季節,經過遙遠的路途由越冬地遊向產卵地。這種運動的結果是魚類找到適合自己後代生長繁育的場所。
  • 長江流域商洛段重點水域實行常年禁捕,原文如下
    近日,商洛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長江流域商洛段重點水域禁捕的通告》,通告原文如下:商洛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長江流域商洛段重點水域禁捕的通告為貫徹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長江「十年禁漁」重大決策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