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對長江白鱘多年未見進行了報導。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為何衰退?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瀕危物種?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
針對近期社會關注的白鱘多年未見的問題,與會專家表示,白鱘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1983年以來,國家採取禁止商業捕撈利用、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來試圖挽救該物種。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專家認為,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白鱘數量減少,繁殖規模下降,繁殖頻次降低,當繁殖活動停止且高齡個體逐步趨近生理壽命後,種群逐步走向衰退。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由於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生境遭到破壞,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形勢嚴峻。
近年來,為全面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多個物種的拯救行動計劃,並以這些旗艦物種為抓手,完善保護制度、推進常年禁捕、構建保護網絡、規範經營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針對中華鱘自然繁殖連續中斷、繁殖群體數量急劇下降,長江鱘自然種群野外絕跡,長江特有魚類現存種類減少以及長江漁業資源下降的困境,與會專家提出了落實中華鱘陸-海-陸接力保種工程、積極改善中華鱘產卵場環境、系統開展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工程、加強魚類生殖細胞移植技術儲備、加大受脅物種監測預警、強化漁政執法等具體措施。
馬毅說,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全力拯救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遏制水生生物多樣性的衰退趨勢。
——穩步推進長江禁捕工作。實施長江全面禁捕是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先手棋,也是沿江10多個省市近28萬漁民為長江大保護作出的巨大貢獻。要穩步推進長江禁捕工作,確保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效果,確保長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按期實現。
——全面落實拯救行動計劃。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動物,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野外種群數量岌岌可危。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全面落實拯救保護行動計劃,開展珍稀瀕危水生生物遷地保護行動,實施自然種群與棲息地就地保護工程,加強長江水域網格化監測站點布局建設,強化重點物種人工繁育技術攻關。
——系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繼續開展小水電清理整治工程,探索實施小水電退出工程示範項目,綜合利用江湖連通、生態流量、過魚設施等措施,基於「四大家魚」繁殖、中華鱘產卵、江豚枯水期保護等水量水文需求,開展梯級水電站聯合生態調度,確保水生生物用水需求。
——持續加大保障投入力度。在持續加大各級政府保護修復財政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健全多主體參與、多元化融資的政策資金保障機制,加快推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建設和運營,鼓勵支持相關水電開發、航道建設等長江資源利用單位,全力拯救和保護長江的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