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被譽為長江「微笑精靈」,卻一度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法治,為保護瀕危的長江江豚,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我省出臺全國首部長江江豚保護條例——
江豚在安慶西江江豚自然保護區內遊曳嬉戲(資料照片)。 通訊員 嚴燕 攝
《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下簡稱《條例》)前不久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查批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目前國內首部保護長江江豚的地方性法規。制定並施行《條例》,是安慶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工作要求的具體實踐。
禁止相關行為
為保護長江江豚,《條例》對長江航運、排汙口設置、施工作業等都有嚴格規定,對相關行為實行禁止。
《條例》規定,除執行緊急公務、軍事運輸等任務外,上行船舶通過長江安慶段長江江豚主要棲息地時,不得進入航道以外水域。排汙口設置,應當依據《水汙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經依法批准後方可實施。水下爆破、勘探等活動,需事先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協商,採取有效措施。依法進行的建設活動,要合理避開長江江豚繁育期。
《條例》規定,禁止在長江安慶幹流和其他重點水域從事生產性捕撈水產品作業;禁止捕捉、殺害和傷害長江江豚;禁止使用電魚、毒魚、炸魚等方法破壞長江江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的行為;禁止食用、非法出售、購買、利用、加工、運輸、攜帶和寄遞長江江豚及其製品;禁止為非法出售、購買、運輸、利用長江江豚及其製品提供交易服務;禁止為非法出售、購買、運輸、利用長江江豚及其製品和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發布廣告。
突出主要棲息地保護
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結果顯示,2006年至2012年,安慶江段長江江豚數量從約333頭降至約173頭。2015年以後,安慶江段江豚種群數量趨於穩定,數量為180-203頭,佔長江幹流1/3以上,是長江江豚就地保護的重要水域。
《條例》提出,將破罡閘、華陽河口和皖河口等長江江豚索餌水域,安慶水道鵝眉洲頭和北圩拐、官洲水道廣成圩、湖口水道北岸等長江江豚索餌與撫育洲頭和邊灘水域,長江安慶段沒有通航的支汊水域等,列為長江江豚主要棲息地。《條例》提出,除法律法規許可的項目以及防洪、救災等公共事務需要外,禁止在長江安慶段長江江豚主要棲息地開發建設與生態修復無關的項目。針對食物缺乏、意外傷害、水體汙染等危害長江江豚生存的三類突出問題,實施長江江豚索餌場、繁育場的保護與修復、禁止在長江安慶幹流和其他重點水域從事生產性捕撈水產品作業等,保護長江江豚食物來源。
《條例》還提出,加強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建成高標準的長江江豚救護基地、科研基地、生態保護基地,促進種群復壯。
各司其職 共同保護
長江江豚棲息於長江中下遊及鄱陽湖、洞庭湖兩大通江湖泊中,不僅是長江中僅存的鯨類動物,更是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狀況的重要指標。多次全流域長江豚類科考顯示,長江安慶段是長江江豚理想的棲息場所,也是幹流中長江江豚分布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保護江豚,我市責無旁貸。
近年來,我市一直在努力保護長江江豚。就地保護方面,我市建立江豚觀測站、開展江豚救護工作、強化涉漁工程的環評、開展江豚資源調查,加強江豚關健棲息地的監管和保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江豚協助巡護隊。遷地保護方面,2016年在西江建起了長江下遊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我市更通過「一泊一策」「一口一策」「一船一策」,對江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推進江豚保護區升級申報和長效管理機制建設。2020年12月31日,我市還同步啟動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
「長江江豚保護是系統工程,《條例》規定,市、縣(市、區)兩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長江江豚保護管理相關工作。」《條例》起草組成員、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辦主任蔣澤球說,作為安慶長江江豚保護的頂層設計,《條例》對實現長江安慶段水域生態修復、長江江豚生存條件改善、打造安慶生態名片、鑄造安慶生態文明建設等作用巨大。
(全媒體記者 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