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月星辰本文3128個字,預計花費您7分鐘。
法國電影《梅子雞之味》講述了伊朗一名造詣高超的小提琴家納沙阿里,被妻子摔壞了小提琴,他心如死灰,花了八天的時間,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安靜的等待死神降臨,最後用靜默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改編自導演瑪嘉莎塔瑟的繪本,由法國影帝馬修阿馬裡主演。2011年上映至今,豆瓣評分仍然高達8.1分。被稱為「最容易忽視的好電影」。
對於主人公阿里來說,人生最艱難的部分,不是小時候被老師痛批「琴音是狗屎」,也不是幽怨的妻子(他並不愛)摔壞了他的小提琴,而且是多年後再次遇到摯愛依蘭時,她的那句"您認錯人了,對不起,我一點不記得「。對於藝術家而言,悲傷莫過於此。所以阿里只有一死才能尋求解脫。
愛情是人類追求的永恆話題。從故事本身而言,導演沒有按照愛情片慣用的百轉千折來敘述,而是採用3種不同的敘事視角,來完成時空跳躍和故事發展,進而將一個在婚姻上壓抑、演奏上失去熱情、最終走向自殺的主角形象,躍然螢屏之上。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導演是通過哪3種敘事視角,將影片的主角納沙阿里的音樂之路和愛情經歷娓娓道來的。
01
什麼是敘事視角?
「構成故事環境的各種事實從來不是『以它們自身』出現,而總是根據某種眼光、某個觀察點呈現在我們面前。」——茲維坦·託多羅夫
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也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就引出了敘述視角的概念,它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故事內容被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文學家們,把敘事視角又叫視點、聚焦、敘述主體等。
美國文藝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中,將敘事視角定義為:「敘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採用的方式或觀點,讀者由此得知構成一部虛構作品的敘述中的人物、行動、情境和事件。」
對於電影,這一虛構作品來說,敘事視角,也是連接觀眾與導演的重要媒介。導演通過使用多樣的敘事視角,將導演體驗的世界、人生經驗轉化為立體的語言敘事,而觀眾可通過解讀,導演敘事故事的不同視角,來思索、體味導演的獨具匠心。
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在其《敘述話語》一書中,將敘事視角分為三大類,並採用了「聚焦」一詞。分別為:零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下面就以《梅子雞之味》為例,分析一下導演,是如何運用3種敘事視角,搭建出一個完整故事的。
02
3種敘事視角,共同呈現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卷
電影《梅子雞之味》,在時間正軸上搭建了一個故事:音樂家納瑟用了八天時間自殺。在這八天當中,不僅敘述了故事的起源,追憶了納瑟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也跳躍到未來講述了他的兩個孩子長大後的模樣。這樣的一幅人物畫卷,作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敘事視角呈現的呢?
1.零聚焦型敘事視角,展現故事全貌,於險象環生中構建故事主線
零聚焦型,即我們常用的第三人稱旁觀者的模式,也叫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敘述者的視角大於影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此時電影中的人物,正處於複雜的事件中,他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觀眾通過「上帝的視角」卻把故事的來龍去脈看得一清二楚。這種視角最適合通過衝突的緊張感產生戲劇化劇情,於險象環生中構建故事主線。
影片開始,伴隨著第三人的畫外音,鏡頭「從天而降」。在俯瞰視角下,從城市的全貌到街道上的人來人往,都映入觀眾眼帘。這也暗示了敘事者的身份——將「神」作為敘事視角:「有人,沒人,波斯童話都是這麼開場的。1958 年,我途徑德黑蘭,遇到一個叫納沙阿里的男人,我這就告訴你他的故事。」
以全知視角開場,不僅告訴觀眾影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之外,也預示著這部電影的幽默和荒誕。雖然影片始終沒有明確第三人這個「我」的身份,但觀眾仍然可以通過一些線索找到,「我」就是死亡天使阿茲拉爾。因此將他作為敘述者,既洞悉了人物行為,又能洞悉全部人物的心思,並且能夠超越現實,凌駕於世俗之上。
通過死亡天使的視角敘事,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引導觀眾把它當成一個現代的成人童話來解讀。
雖然這種零聚焦型下的人物形象是中立的,但因為敘事上的平淡無奇,所以不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必然要通過敘事視角的轉化,來凸顯某些細節,增添真實感。這樣一來,內聚焦型敘事視角就必不可少了。
2.內聚焦型敘事視角,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用人物內心獨白,展現情感世界的隱秘
內聚焦型,指藉助故事中的某一人物講述故事,敘述者得到的信息與人物等同。它是藉助某一人物感知世界,獲得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始終採用一個人物的視角,也可以在敘事中輪流採用幾個人物的角度來表現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或採用各種人物的視角來反覆表現某一事件。
影片中,在講述阿里絕食的第六天,阿里躺在床上,接受家人和朋友關切時,是一連串的內聚焦敘事視角。屏幕不斷閃黑,模擬阿里的眼睛,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天裡,阿里回顧了他和依蘭的愛戀經過,也告知了觀眾彼此之後的經歷。
當年21歲的納沙阿里,苦於找尋不到小提琴演奏的靈魂時,偶遇了鐘錶店老闆的漂亮女兒依蘭。為了再次見到她,他買了一個鍾。在故意弄壞兩次拿回店裡後,,他終於再見到依蘭,鼓足勇氣和依蘭說話。他們彼此相愛,但當阿里去跟她父親表明在一起的決心時,卻遭到了依蘭父親的反對,依蘭為了不讓父親傷心,選擇了與阿里分手。之後他們按部就班地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軌道,但內心卻依然沒有忘掉彼此。
這一段敘事視角,不再以零聚焦型視角敘事,而是採用更為主觀的內聚焦型敘事視角,目的是為了傳遞出阿里內心愛而不得的傷感,夢而未果的痛苦。這敘事視角,揭開了人性中隱秘而詭異的細節,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同時,也回憶起了曾經的經歷,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
但值得注意的是,內聚焦型也有其局限性。當敘事完全從某一個人物的視角出發時,往往會受敘事人的價值觀念和感知方式的影響。因此,單一的內聚焦型敘述,會縮小觀眾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3.外聚焦型敘事視角,為觀眾留白,用簡約的表層信息傳達微妙深層的信息。
外聚焦型,是藉助一種「非人格化」的冷漠態度敘述其「所見所聞」。敘述者知道的信息少於角色知道的信息。外聚焦的僅限於描寫顯而易見的行為而不加任何解釋,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內心活動中去。只通過行動、語言、表情來向觀眾展示其中的部分。
在這部影片中,外聚焦型的敘事視角表現不多。但在影片結尾處,導演仍然試圖做了嘗試。幾十年後,頭髮花白的阿里與依蘭,在街頭重逢。這和影片開始時兩人相遇的鏡頭完全呼應。所愛之人的那句「抱歉,我不記得你了」給了他致命的一擊。至此影片開始時設置的懸念,才被揭開。
阿里一生都在追求認同。依蘭和琴聲,對他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錦瑟和鳴。當他意識到,生命的琴音消失了,他和依蘭也只不過是黃粱一夢時,自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毀滅。
影片結尾阿里和依蘭偶遇後的對話,雖然沒有說太多,但觀眾卻從他們的表情和語言中感受到了希望幻滅的殘酷。
更殘酷的是,當依蘭「冷漠」地轉身離開後,鏡頭對她臉部的特寫。淚流滿面的依蘭,一直深愛著阿里。面對命運的捉弄,女主人公終究無法開口說出那句「我從未忘記你」。只是阿里永遠不會知道了。
影片結尾通過外聚焦型的敘事,用簡約的表層信息傳達出豐富、複雜、的深層信息。讓觀眾體會到了阿里對死的詮釋,那不是與妻兒賭氣的率性而為,而是用絕對、沉默、不妥協的方式去否定無法成全的未來。
結語
這部電影之所以被稱為「最容易忽視的好電影」,正是得益於導演瑪嘉莎塔瑟獨具匠心的敘事視角。 3種敘事視角的應用,讓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副立體感極強的人物畫卷。
具體來說,有如下3種表現:
零聚焦型敘事視角,展現故事全貌,於險象環生中構建故事主線。內聚焦型敘事視角,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用人物內心獨白,展現情感世界的隱秘。外聚焦型敘事視角,為觀眾留白,用簡約的表層信息傳達微妙深層的信息。
作者簡介: 我是@八月星辰han ,讀書、寫作、觀影。每年80本書,100部電影,歡迎關注我,與有故事的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