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代二氧化碳為何消失?微小海洋化石提供了重要證據

2020-12-24 萬象經驗

地球最後一百萬年的歷史是許多冰川周期的組合,它由冰期和間冰期之間頻繁的相互轉化組成。一般認為,這些周期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微小振蕩引起的,但是這些振動又太小了,無法解釋氣候變化的巨大差異。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在1970年代科學家發現,冰河時代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30%。這讓科學家相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下降是冰川周期的關鍵因素。不過,二氧化碳為什麼會下降,到目前為止這還是有爭議的。

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的貢獻

許多人只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但是卻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地球的溫度是由熱量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所決定的。當熱量輸入提高或者熱量輸出較少時,地球的溫度就會上升;反之,地球的溫度就會下降。

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光基本上佔了地球熱量輸入的99%,還有一個更次要的因素是人類把能源變成了熱量。儘管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不是恆定的,而是有一個微小偏差的,但是從大的角度來說,太陽光作為熱量輸入的主要來源是恆定的。那麼,對地球溫度產生影響的就只剩熱量的輸出了。

眾所周知,有溫度的物體就會發出熱輻射,且溫度越高輻射的熱量越大。地球也會發出熱輻射,但是它的輻射波段在紅外區域。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吸收這種輻射,使得熱量逃逸不出。因此,地球向外輸出的熱量就會減少,溫度就會升高。

但是,溫室氣體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壞。科學家曾經做過計算,假如地球上沒有溫室氣體,那麼地球的平均溫度會處於零下15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沒有液態水,生命也就難以存在。

冰河時代二氧化碳的消失

最近,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了重要證據,表明在冰河時代,南極地表水有助於在深海中儲存二氧化碳。研究人員使用來自南極海洋的沉積物巖芯,以生成硅藻化石中有機物化學成分的詳細記錄。硅藻是一種漂浮在水面上的藻類,在它們死亡後會沉到海底。

海藻的生長和下沉會將二氧化碳吸入海洋深處,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生物泵。生物泵主要由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驅動,它們在靠近極地的地方效率低下,因為環繞南極大陸的強東風將富含二氧化碳的深層水拉到地表,二氧化碳被排放回大氣中。

但是在冰河時代,南極地區的風力上升流是非常少的,因此二氧化碳不會被重新排回大氣。而風的變化可以通過分析硅藻化石中的氮元素來確定。這一發現現在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冰河時代的成因?小型海洋化石提供關鍵證據
    然而,軌道振蕩太過微小,無法解釋氣候的巨大變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教授Daniel Sigman說:「冰川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未解問題,解釋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人類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是冰川循環的主要特徵之一,但造成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
  • 誰終結了「冰河時代」
    儘管人們普遍同意,4萬年的周期是由地球軌道傾斜或傾角的周期性變化驅動的,但軌道推動力理論未能充分解釋中更新世轉變之後的冰川—間冰期周期為何會延長。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當地軸的傾斜度接近最高值時,過去100萬年的冰河時代就結束了。相關論文3月13日刊登於《科學》。
  • 冰河時期成因揭秘:風吹動海水導致,破案關鍵竟是不起眼的海藻
    冰河時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解釋這種佔主導地位的氣候現象將提高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在冰河時期,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當時低約30%。 據此有人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下降是冰川周期的一個關鍵因素,但二氧化碳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
  • 地球已經經歷了8次冰河世紀,下一次冰河世紀會在什麼適合到來?
    一次是距今3.5億年----2.7億年的石炭二疊紀,另一次是260萬年前的第四紀,這樣看來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冰河期並不算頻繁,只用米蘭科維奇循環來解釋進入冰河期的略顯片面,米蘭科維奇循環是指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三要素構成的地球周期性變化,能夠影響北半球高緯區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這裡更重要的參考因素還有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佔比。
  • 科學家預測,「極寒時代」或要到來!
    全球變暖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伴隨而來的卻是冰河時代要到來,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這一句話讓大家開始疑惑,地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雖然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證據能夠說明,但是地球正在朝變暖的方向大家是能感受到的,為何卻又說變冷了?難道是有什麼依據嗎?
  • 知乎大神葉山博士:如何用 20 塊化石來講述地球的歷史?
    藍細菌等生物的出現標誌著光合作用的誕生,從此它們開始改變地球大氣層的成分,為大氣層提供更多的氧氣,為後來生命在地球上的繁衍打下了基礎。大致也是這個時期,地球的板塊構造運動啟動,火山活動為地球的大氣層帶來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給地球保溫。這樣一來,地球就具備了發展出更高級生命形式的基本條件。 3.
  • 二疊紀大滅絕發現新證據,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昆蟲遭遇滅頂之災2.51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二疊紀末期,此次物種大滅絕讓陸生脊椎動物滅絕75%,還有90%海洋生物消失,昆蟲也沒有逃過一劫。三葉蟲化石不久前,有科研團隊傳來消息,他們研究了阿爾卑斯山的巖層化石,發現了新的證據。
  • 天氣變化這麼大,地球在慢慢進入冰河時代嗎?
    有人也許就奇怪了,在大家都嚷嚷著全球因為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愈發變暖的今天,怎麼會有這麼冷的天氣?!專家說了,全球氣候變暖,並不是說就不會冷了。而是意味著全球極端天氣數量更會增加。一年中極其熱和非常非常冷的天氣會越來越多。具體到今年冬天為什麼這麼冷?專家解釋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北極海冰減少,冷空氣得不到控制而南下,所以才導致了我們這些地方如此低溫。
  • 附圖:北美冰河時代滅絕的10種巨獸,那時候的動物真大
    直到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美洲獵豹、巨大的犰狳和巨大的樹懶都以北美為家。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困惑於這些動物和其他體重超過45公斤的巨獸,為何在1萬年前滅絕。
  • 古代化石揭示了大型海洋食肉動物的最後一餐
    這隻大型生物的骨骼於2010年在中國貴州省首次被發現,它屬於一種名為魚龍的海洋爬行動物家族。在當時,魚龍很可能是一種頂級掠食者,而化石遺骸表明,一些物種可以長到26米(85英尺)的巨大長度,使它們可以與居住在當今海洋中的藍鯨相媲美。雖然魚龍像現代的鯨魚和海豚一樣呼吸空氣,但它的體型更接近金槍魚。
  •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將何去何從?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將何去何從?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8分鐘,所以在太陽消失的8分鐘後,地球將失去太陽光,陷入黑暗,人類只能用電能照明或者生火。沒有了太陽光的反射,月亮也會消失在黑暗中,我們看到的只會是一個冰冷孤寂被黑暗籠罩的宇宙,偶爾可以看見很遠處的恆星。太陽消失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同時也會消失,地球將會以每秒29公裡的速度進入太空,很可能與其他星球發生碰撞,導致地球從此泯滅或發生不可預知的災難。
  • 冰河時代巨型樹懶化石坑中,有20具完整骨骸,死因竟是自己的糞便
    巨型樹懶是冰河時代生活在美洲的一種巨獸,成年巨型樹懶的體型跟亞洲象不相上下,它們的體重能夠長到超過4噸,是冰河時代美洲大陸上的王者。即使是強大的刃齒虎,也不是成年巨型樹懶的對手。然而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時候,雄霸一時的巨型樹懶卻意外的滅絕了。
  •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為你揭開遠古和政的神秘面紗
    多年研究和政化石哺乳動物的專家們說,和政發現的四大動物群化石,動物生活的時代不一樣,其完整性世界上罕見。鏟齒象動物群時代,動物生活在森林裡,當時和政地區溫暖溼潤。
  • 我的化石博物館海洋龍大全 海洋龍圖鑑一覽
    18183首頁 我的化石博物館 我的化石博物館海洋龍大全 海洋龍圖鑑一覽 我的化石博物館海洋龍大全 海洋龍圖鑑一覽
  • 科學家預測:地球或進入「冰河時代」極寒將席捲整個地球
    自21世紀以來,由於人類肆意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全球變暖的速度似乎開始加速了,極端天氣更是變本加厲。冷的地方冷到殺人,熱的地方熱到破80年記錄。尤其是2020年,這或許是人類史上最熱一年!在北極圈,氣溫都已經高達38℃,比平均值高10℃。
  • 97%生物消失,持續了500萬年
    科學家根據地球上的巖石,地殼,化石等證據推測當時這場生物大滅絕持續的時間大約在5百萬年。陸地生物大約有97%徹底消失,而海洋生物的滅絕概率也達到了96%以上。堪稱是人間烈獄。別看如今地球上的生物品種看似還非常的繁雜,足足有150多萬種,但和地球上曾經孕育過的千萬種的生物而言。99%以上的生物幾乎都永遠的消失不見了。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品種,僅僅只能佔據到巔峰時期的不到1%。
  • 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卻預測可能進入「冰河時代」,有什麼依據?
    這種冷卻速度,與平均變暖率相比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比平均變暖率高出十倍以上,而且在全球變暖的徵兆下,20多年來總的溫度下降了三度,這顯然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注意到這個異常的冷卻信號。有人預測未來將進入冰河期,提出了「地球極寒」理論有科學家提出地球的冰河時代可能到來,這讓感受到全球在變暖的所有人類怎麼能相信,出現的冰河時期不就是自相矛盾嗎?一個日本教授宣稱十萬年後的地球將進入一個新冰河期,在那時極寒的地球即將到來,其基礎是探索季風對氣候的影響,以及追溯到1000萬年前恐龍發育的時期。
  • 三疊紀時期懷胎魚龍化石,死亡時體內有3隻幼崽
    來源:新浪科技1、魚龍是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現早已滅絕消失,它看上去像兇猛的巨型海豚,美國內華達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第二古老的懷胎魚龍化石。魚龍是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現早已滅絕消失,它看上去像兇猛的巨型海豚,美國內華達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第二古老的懷胎魚龍化石。儘管幼崽在子宮中已死亡,但它們的頭部位置表明,它們可能是頭部朝前出生的,與大多數陸地動物一樣。但是該項研究報告作者、波恩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教授馬汀·桑德稱,進化壓力很可能導致魚龍臀位分娩。
  • 2.52億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96%海洋物種滅絕了
    如今,人們通過科學家們一番努力,通過那個遙遠古代所遺留的貝殼化石證據。而最新的科學研究,已讓我們一點點地逼近大滅絕事件的真相,科學家們一點點地利用技術手段去還原當年的地球災難觸發的過程。至少就目前所掌握的科技手段,科學家們很有信心地表示,通過追蹤地球化學物質的變化,搜尋蛛絲馬跡,他們離破解地球最嚴重那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