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
假設我們與休謨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用如今的天文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完完整整的告訴休謨太陽系的結構和天體運行的力學原理,將其中的因果定律完全暴露在他面前,他還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嗎?
答案是:會的。休謨是屬於那種刨根問底的哲學家,就算我們現在利用牛頓力學和克卜勒的三大定律能夠準確的預測出,下一秒、下一分鐘、下一天、下一周、下一月、下一年某顆行星的準確位置,休謨依舊會有足夠的依據進行反駁。
因為從當代科學的角度上來說,確實無法保證之前的物理定律,適用於以後,至於這個以後什麼時候發生?誰也不知道,或許一秒,或許10萬億年,畢竟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所有物理學定律在某一個時刻都將全部失效,就如同大爆炸之前的奇點一樣。
休謨有一句很著名的名言:「習慣是人生的最大指導。」這句話是說:人的生活全部依靠的是習慣,所以人總會根據過去來判斷未來。這種判斷可以是準確的,卻並不是可靠的。休謨的理論與中國典故「杞人憂天」裡的杞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生活意義上雖然很荒唐,但在哲學意義上卻很明智,值得人們的尊敬。
在休謨看來,因果律的本質也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是一種心理現象,而不是客觀真實。是的,在休謨看來所謂的因果律只是一種假設。這與之前的很多哲學家的見解大有不同,以前的哲學家是把因果律當成一條不需要證明的公理,就如同歐式幾何的幾大公理一樣,是從直觀得來的。
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幾何公理,例如:過相異兩點,能且能只做一條直線。從直觀上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但誰也沒辦法給出嚴謹可靠的證明。如果因果律也是這樣的直觀公理,從直觀上也能勉強說得過去。
但問題就在於將因果律用公式語言表達來以後,就很不嚴謹,我們可以嘗試表達: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個存在的原因。如果這麼來看,因果律其實很缺乏直觀上的確定性,並且也沒有理證上的確定性。通俗一點說就是:因果律和幾何公式不一樣,根本無法從邏輯上證明出來。
休謨用高度哲學化的論證方式來質疑因果律的確定性,我們只來看他對一句話的反駁:「每一個事物都必然有一個原因,因為,如果任何事物缺少這個原因,那麼,它就是自己產生出自己來的,這就意味著,它在它自己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這個論調普通人看來似乎毫無破綻,無懈可擊,但休謨卻從中看出了漏洞,他敏銳地發現,這個論證的「因為」部分與「所以」部分,其實是同一回事兒。我們重新換一個說法,或許您就能豁然開朗。
我們來重新看一遍:「因為,如果任何事物缺少這個原因,那麼,它就是自己產生出自己來的。」在這句話裡,「那麼」後面的內容其實是把結論當成了前提:要論證的結論是「每一個事物都必然有一個原因」,只有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才能聲稱某個不以其他原因為原因的事物一定以自己為原因。
這句話很繞,也很燒腦,需要您多讀幾遍,慢慢體會兒。或者我們可以說:「如果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個『因』的話,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什麼都沒有。這個或許大家好理解一些了,宇宙之前是奇點,那麼奇點之前呢?奇點之前的之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