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2020-12-09 啟蒙思考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卷卅九說中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則後人遮蔭。

又在《太平經》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 不可 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道教認為人如果造惡行,其子孫後代就會得禍殃;本人如果行善積德,子孫後代就會得福報。按照道教承負論對世間天道承負的解釋例子:世間有些人作惡多端,有些人受到了懲罰,但有些人卻未得到懲罰,未受到懲罰的原因就是其祖蔭深厚,其惡行受到祖蔭庇護,但他所做惡行必定會給孫後代帶來惡運,一個人作惡或行善會代代相承相負。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佛教的三世應果論,是佛教主要理論之一。在佛教二十多部經文當中都有提到三世因果論。例如《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華嚴經》偈語:「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三世因果論在《三世經》經中就說的非常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三世因果論清楚的說到:一個人在今生所受的所有苦楚,全是因為前世所造的罪孽,要想知道以後會怎麼樣,就要看當下在做什麼。

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是來自於自緣起性空的道理。

佛教經典成熟比較時間比較早,理論比較完善主要講:「緣起論」和與其相對的」實相論」。緣起論系以三法印為基礎,以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按照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因果定律來分析道教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道教的承負論是一世因果論者。而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講的是過去因果、現在因果和未來因果。故而道教稱其為天道承負論,而佛教稱其為三世因果論。

相關焦點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據考察道教「承負論」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也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個人認為因果論必須建立在道教承負論的基礎上才得以成立。
  • 從佛教徒周本順的落馬談承負因果
    在他的帶動影響下,身邊很多黨政幹部中不少人也成了佛教徒,也有很多佛教寺院因此也得到極大發展。可是,這樣一個連烏龜死了都痛心到抄佛經的合格佛教徒,在他的仕途上做了哪些事情?當官多年,周曾經在主席臺上要求治下官員「四清」,即自己清,家屬清,親屬清,身邊清。多好的口號!多好的領導幹部!
  • 道教也有「輪迴」之說嗎?「五道輪迴」分別指的是哪些?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佛教和道教作為同時在我國存在了數千年的宗教,它們的思想教義都是在勸人向善,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借鑑融合。有很多神明被佛道共同尊奉,如華光大帝,佛教稱之為華光佛、華光天王佛 ,在民間俗稱五公菩薩;道教稱之為靈官馬元帥、馬天君,是道教的雷部和火部的神靈,也是道教的護法四聖之一。佛教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與道教的慈航道人,都是寶相莊嚴,慈悲的女相;佛教消災的保護神摩利支天與道教的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形象也非常相似。道教與佛教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修行方式的不同。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佛教宣揚「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天堂地獄」、「靈魂不滅」等思想,所講的是人死後能不能成佛的問題。它虛構的「天國「雖然是假的,但被壓迫人民群眾要求擺脫現實苦難的願望卻是真的。 佛教把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幸福講得無足輕重,要人們甘心忍受苦難以便到天國得到充分補償。這就是要勞動人民安貧守賤,放棄鬥爭。
  • 佛教和道教到底有沒有區別?
    但是佛道之爭,從佛教傳入我國就開始了。秦漢魏晉、五代十國尤為強烈。我國百姓喜歡禪宗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因為禪宗來到中土首先面臨的就是與道教的論證。甚至某段時間,人們看似談論的是佛教,實質談論的是道教。更甚至到了如今,許多人談論佛教,尤其是禪宗,多數還是以談論道教的玄學來代替闡述禪理。
  • 廬山的佛教和道教
    「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大。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開創了東林寺,建立了淨土宗,肇始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化的進程。作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領袖,東林寺成為了一個與北方長安並肩的佛教和學術中心。名人名流會集廬山,最為突出的有慧遠、慧永、張野、雷次宗、宗炳和劉續之等十八高賢,他們都是學識水平極高的人物,成就了廬山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佛教:三世因果文——善人看了欣慰,惡人看了心驚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8篇佛教最核心也是最殊勝的教義,其實就是三世因果,雖然其餘文化或者宗教對此也有所涉及,但說的最透徹最直白最清楚的顯然還是佛陀此外專門有一道「三世因果文」,簡潔明了的把今世的果和前世的因做了一個對比,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大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各位師兄不妨看看。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這個因果說的是很犀利的,善惡分明,善人看了應該非常欣慰,可若是惡人看了,那恐怕就是心驚膽戰,直冒冷汗了。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想要知道為何道教為何比不上佛教這想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當中涉及古代統治者的利益,兩教之間的教義以及其發展的歷史與背景。首先,古印度(今尼泊爾)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佛像第二緣起論:《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佛教中有句形容因果的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知道,想要沒有惡果就需多種善因,那什麼是因果呢?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要清楚哪些是歷史的佛教?哪些是文學的佛教?哪些是哲學的佛教?哪些是神學的佛教。因為在宗教方面,很多佛理只要一沾上神學,信徒們就不讓討論了,這跟基督教非常一樣,只要討論一些哲理性的東西,或者佛教義學的東西,跟神學一旦混上,就沒法談了。所以,要談我們的課程是什麼?我們的課程是宗教框架裡的兩部分:歷史的和哲學的。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佛教:因果不饒人,這四件事儘量不去做!
    佛教常講;「業力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界不可思議。」所謂種什麼樣因,得什麼樣果。「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種豆豈生麻。」做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懂需要先去了解它,先去明白,弄懂它,而非一股腦的去蠻幹。
  • 佛教口頭禪是「阿彌陀佛」,基督教是「上帝保佑」,道教該說啥?
    有關佛教,我們都知道和尚會有一個口頭禪,叫「阿彌陀佛」,現在不僅是和尚尼姑會說,在日常生活中,祈禱的時候,我們也會說到這個詞;基督教也有屬於自己的口頭禪,即使是不信仰宗教,如果你看歐美的影視作品,也能發現,他們經常會說「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佛法的核心講因果,認為因果是普遍存在於人世間的一種法理,因果「業力」遷流不止,並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不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止。  佛法裡的因果不是講一時,也不是講昨天今天明天,而是講三世,講的乃是善惡因果三世業報,否則惡人當道豈不是大佔便宜?樂善好施豈不是吃大虧?
  • 佛教口頭禪是「阿彌陀佛」,基督教是「上帝保佑」,道教講什麼?
    中國作為世界上有名的無信仰人數比例比較高的國家,其實本身還是有一定的宗教存在的,佛教作為中國傳播最廣的一個宗教,很多人都會在身邊發現一個兩個信仰佛教的人,哪怕是不相信佛教的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說上一聲阿彌陀佛,基督教作為世界上傳播最廣的宗教,雖然沒有佛教那麼的鼎盛,但是在中國也有一定的人的人信仰他。那麼可能就有人問了,我們中國就沒有自己的宗教嗎?其實是有的。
  • 相比佛教的六道輪迴,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有多少人知道?
    文/曉夢閣主「六道輪迴」我們在很多影視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是佛教經典的關於因果報應的一種宣論。但是你知道嗎?道教也有,不過不是六道輪迴,而是五道輪迴。很少人知道,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指什麼呢?佛教的六道輪迴分別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最慘的就是墮落阿鼻地獄受盡疾苦。
  • 《天道》因果律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因果報應一樣嗎?為什麼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科普了一系列的概念,從上帝視角,讓我們以為正確的那些觀念裡面辨是非、明事理、分對錯,曉大是大非。看雲淡風輕。事實上善行未必有善果,惡行未必有惡報,但是人們都相信一定是這樣的,屬於催眠,心理療法和精神暗示,本身是一種儀式感,一種類似吃齋念佛期望神保佑的路數。天道運行的法則,是風火雷電,是金木水火土,是創造、毀滅、生命、命運、輪迴、造化,還有因果。吸引力法則、因果法則、時間法則、因果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