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楊國英觀察
文/楊國英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政治史,是一部經濟史,當然,更是一部科技史。
都說,經濟決定政治,科技決定經濟,這話是對的。
但是,在一個較短的時空內,可能又是錯的,這就是辯證法。
比如,華為、TikTok,包括無數中國科技企業,還有無數美國科技企業(打擊中國科技企業,也間接扼制了美國科技企業的市場空間)的命運,目前來看,就是被中美之間的政治博弈決定的。
而當下、乃至未來幾年的全球經濟,其實,也是被中美之間的政治博弈決定的。
所以,無論是炒房,還是炒股,短周期,是政治走向更為重要;而中長周期,則是科技創新更為重要。
先說一下樓市:
最近一個月,在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至今,房企債券融資規模明顯收縮。
收縮到什麼程度?
驚人!8月20日-9月20日,房企境內外融資規模約993億元,比前一個月減少了24.6%,規模收縮近1/4。
說實話,中國的地產商,我還是很佩服恆大的許家印,順風而動,殺伐果斷,下手兇狠——所以,在2016年底高層敲定「房住不炒」之後,土地公開市場的招拍掛,恆大出現的身影,就越來越少了,而以文旅、康養、新能源汽車等形式的議價拿地,則是越來越多了。
這還僅是恆大轉變的特色之一,幾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經歷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以及剛剛的房企「三道紅線」高壓,恆大的眾多樓盤,幾乎是從85折、8折,一路降價至75折、甚至7折——一切都是為了降低負債。
不確定時代,降低負債,現金為王——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懂而猶豫的房企,過去兩年,已經死掉了一批,未來兩年,還要死掉一批。
政策對樓市的高壓,為何持續了近5年仍然不休?為何一波更甚於一波?
這個要有政治認知!
國內,提升底層民生的保障、抑制全社會的貧富差距,這些都必須壓制房價,對此,我在7月份說過,房地產的趨勢是「半市場半計劃」。
國際,美國對中國啟動了全域性的圍堵,首當其衝的是,對中國科技的封殺——這必然引發反彈,對手越是封殺的,我們越是要發展,而要系統性地進行科技突圍,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科技實體,扼制房價、降低房價上漲預期,則顯然是必要的前提條件之一。
再說一下股市:
今年以來,追逐科技股的,尤其是半導體、晶片板塊的,應該都虧得很慘。
這也是不懂政治,或者說,將先後順序搞錯了——開篇第6小段我寫了,政治決定投資的短周期,科技決定投資的中長周期。
美國對中國的圍堵,這是當下全球政治的最大逆流,而科技企業又是深度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的,所以,在這種外部政治氛圍下,A股的半導體、晶片板塊,又怎麼可能不下跌(年初我提出「遠科技、近消費」,也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A股的科技股,不等於就沒有希望了,只是一定要拉長周期,只要拉長了周期,我依然認為,未來科技股是最有希望的,任何一個大國經濟,如果沒有科技支撐,這正常嗎?任何一個大國資本市場,如果沒有科技股支撐,這正常嗎?
肯定不正常!只是,當下我們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來完成中國科技、以及A股科技股的勢能轉變。
最後,再說一隻個股:
港股的滙豐控股。
這絕對是一家享譽全球、歷史悠久的英資銀行,在過去若干年,香港人甚至養成了「每月領薪,都要買些滙豐股票」的習慣,因為,滙豐控股的業績,一直是穩定上升、而且分紅優厚。
但是,滙豐控股自2018年以來的走勢,只能用「一路暴跌」形容,股價從2018年1月的78港元,跌到今天的28港元,三年不到的時間,跌幅超過了60%。
這樣的一路暴跌走勢,其主導性因素,其實就是兩起政治事件,一是HK暴亂,這是港股下跌的共因,二是孟晚舟事件,這是滙豐控股持續下跌的個因,是滙豐銀行遞給了美國一枚封殺華為的匕首。
一家商業銀行,越過了商業的邊界,深度參與了大國博弈,而且主營收入還依賴於內地和HK,你覺得股價「一路暴跌」難道不很正常嗎?
當然了,平安已經是滙豐的第一大股東了,所以,在跌幅已經超過60%之後,再暴跌的空間,應該也不會太離譜了。
亂雲飛渡,敏銳者先行,或逐利,或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