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人來說,首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在科欽造船廠成功進行港口內部首次系泊試驗一事,估計夠他們樂上好幾天了。畢竟,13億印度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足足7年。
7年前,4萬噸級的"維克蘭特"號下水,從2013年到2020年間,這艘"走背字"的航母經歷了鋼板短缺、發動機和變速箱適配出問題、計算機元件被船廠工人偷走賣錢等問題。如今,該艦終於好不容易具備了在港內運行動力系統的能力,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這艘印度自造的"大型先進戰艦"在水裡泡了七年後,總算可以靠自身動力劃划水了,喜大普奔。
當然,這種消息恐怕也就是印度人能美滋滋地來回品味。若是換成中國,別說軍艦下水七年才動彈,就是下水一兩年內沒海試,恐怕都足以讓人噴成篩子了……從"維克蘭特"號於2009年開工來計算,中國這邊在2010年才開始正式改造遼寧艦。到了2012年,遼寧艦已經攜帶殲-15完成海試和艦載機起降,2012年底加入海軍服役。
結果印度為了面子好看,在2013年也強行讓並未完成建造的"維克蘭特"下水,然後就在水裡磨磨蹭蹭泡到現在。如今中國的山東艦都已交付了近一年,"維克蘭特"號的海試工作卻還沒開始,"印式拖延症"的表現可見一斑。
除了拖延症,畫大餅當然也少不了。按照印度海軍的規劃,"維克蘭特"號服役後計劃搭載36~40架艦載機,其中26架為固定翼戰鬥機米格-29K,其餘為俄羅斯卡-31、英國"海王"以及印度自行設計製造的"北極星"等直升機。印度國防部還計劃將自行研製了30年的"光輝"輕型戰鬥機改為艦載機,但被印度海軍以"光輝"對"維克蘭特"號過重而拒絕。
說實話,"光輝"搞了30多年,已經變成了"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惡性循環遊戲。倘若印度人真要從尊重現實的角度出發,把高價買來的米格-29K趕緊練出樣子才是正道。
不過就在前幾天,一架從"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起飛的米格-29K雙座戰鬥教練機遭遇意外事故墜海,兩名失事飛行員一人被救,另一人失蹤,這是印軍2018年1月以來的第四起米格-29K墜毀事故。雖然海軍航空兵在航母上的起降風險本來就高於陸地機場,但對於"摔飛機不是新聞,不摔才是新聞"的印軍來說,估計外界也並不期待這批米格-29K能有多久的使用壽命。如果"維克蘭特"號的海試一切順利,應該可以有一半飛機趕得上在墜機以前,在航母上完成幾年的戰備值班……
一般來說,軍艦在海試後,接下來就離交付部隊不遠了。不過這種常態在印度這裡多半要打折扣。"維克蘭特"號至今都很難說已經完成了所有設備的建造和安裝工作,這很可能也是印方只敢讓它在港內轉悠,卻不讓其出海航行的原因。至於印度海軍的雙航母艦隊何時才能劈波斬浪,估計連他們的軍方高層心裡都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