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中,除與他一起參與發動陳橋兵變的元勵宿將石守信、高懷德等武將被削奪兵權外,還有一位特別引人注目的曾是後周國丈,「一門三後」的北宋皇親符彥卿。
「一門三後」,指的是符彥卿的兩個女兒是後周周世宗皇后,其中小符後在柴恭帝時成為太后臨朝聽政,另一個女兒在顯德年間嫁給趙光義(宋太宗,原名匡義),北宋代周,這位皇弟之妻先後進封楚國夫人、越國夫人,死後不久,光義即位後,她被追封為皇后,諡號「懿德」。
符彥卿(898年一975年)字冠侯,陳州宛丘縣(今河南淮陽)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
宋初大舉用兵南方,很需要符彥卿這祥的將才,但這位前朝國丈、本朝姻親老將的地位太高了,實在不好駕馭。
起初,宋太祖準備讓他繼續掌管軍權,但遭到心腹大臣、樞密使趙普的反對,「趙普以為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宋太祖問:「卿苦苦懷疑彥卿,這是為什麼?朕待彥卿優厚,彥卿難道會背棄朕嗎?」「陛下何以能背棄周世宗呢?」趙普一語,令太祖啞口無言。
符彥卿,出身將門,為後唐宣武節度使符存審的第四子,人送外號「符第四」,他兄弟九人均為鎮守一方的軍事將領。
他的父親符存審從投奔晉王、沙陀人李克用開始發跡,很得李克用的賞識,被李克用賜姓「李」,唐末以後短短的五十三年,先後興亡了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符彥卿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甚至在契丹滅後晉時,做了契丹的臣民共六朝,在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耶律德光、劉知遠、劉承祐、郭威、柴榮、柴宗訓、趙匡胤13個皇帝手下掌握兵權,三次封王,郭威先後封其為淮陽王、衛王,柴榮加封其為魏王。
符彥卿「善用兵」,也忠於當時效忠的皇帝,如在後唐莊宗李存勖遭遇李嗣源的兵變,郭從謙為響應李嗣源發動興教門事變,所有的人都逃跑了,只有符彥卿為保護李存勖戰鬥到最後一刻。
後晉石重貴時期,因石重貴不願向契丹稱臣,耶律德光大怒,多次南下入侵,興師問罪,但在符彥卿的部署指揮下,相繼取得了鐵丘之戰,陽城之戰的勝利,因功受封祁國公,任武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契丹滅後晉時,晉出帝一家被押送到契丹本土,耶律德光的母親見人群中沒有符彥卿,還向人打聽「彥卿在什麼地方?」有人告訴她說:「已經讓他回徐州了。」德光的母親深感不安,連聲抱怨:「把此人留在中原,真是太失策了。」
五代亂世,皇帝如走馬燈般迭代,壽命最長的後梁立國十六年,最短的後漢不過三年,在位最久的梁末帝在位十年,最短的周恭帝僅僅六個月,皇帝改了八家姓氏,戰爭頻繁,符彥卿能有用武之地,熱衷於建立武功,充分展示了他的英雄氣概,入宋以來,形勢大變,符彥卿明白,太祖皇帝不放心他了。
從本質上講,符彥卿是個胸無大志的武夫,骨子裡有專恣不法、昏聵無察的一面,比如說,他酷愛鷹犬,部下犯了錯,只要能獻上名鷹名犬,即使他盛怒,也可以求得風平浪靜,他坐鎮大名府十多年,政事都交給手下的牙校劉思遇去處理,劉是個貪婪小人,不幹正事,就想著法子聚斂財富,官府的收入都成了他劉家的私產,地方政務搞的千瘡百孔,符彥卿卻置若罔聞。
既然當朝聖上號召武將交出兵權,多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臣下又何苦不去及行樂,惹的主人猜疑呢?最終,這位昔日驍勇戰將淪為地道的老朽庸夫。
開寶八年六月二十日,這位曾經的天雄節度使,太師,兼中書令,魏王符彥卿去世,終年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