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宋遼歷史,一定離不開宋太祖趙匡胤,而遼國赫赫有名的,除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外,還有一位活躍於評書戲劇、小說影視劇中的巾幗豪傑蕭太后。
在宋人看來,蕭太后便是契丹國主,一力主導了南侵的多次軍事行動。
但從各種史料分析,蕭燕燕並非契丹國主,真正的國主是她的兒子耶律隆緒,蕭燕燕是作為太后臨朝稱制,代皇帝行使權力。
近來,有不少宋史愛好者,將蕭太后與稍晚的宋真宗的皇后劉娥相提並論,認為這二位分別是當時遼、宋的實際掌權者,而且都是傑出的女性政治家。
這種對比有一定道理,但嚴格說起來,蕭太后最初面臨的境況,與劉娥不算相似,而更接近後周符太后。
符太后乃是周世宗柴榮的繼後,同時也是權臣符彥卿之女,其親姐姐則是柴榮的原配皇后。
柴榮北徵返程途中,身染重病,回京後便立年僅7歲的柴宗訓為梁王,隱約有傳位之意。
為了幫助幼子立住腳根,柴榮拖著病軀迎娶已經亡逝的大符後的親妹妹,也就是史稱的小符後。
小符後不過二十多歲年紀,卻是帶著使命進宮的,目的就是為幫助姐夫、侄子,以備不測。因此,小符後及其家人,應該是一早便做好心理準備,不是衝著結婚、而是衝著權力而來。
果然,小符後進宮十幾天,柴榮病逝,柴宗訓在姨媽兼繼母的監護下,登上皇位。
而一群虎視眈眈的武將,正側目注視著皇位寶座上的母子倆。
轉過年來,新主改元後的第一個元旦,大臣們正上殿朝賀太后、新主,一派節日氣氛中,突然就傳來邊關急報,一時之間,歡樂祥和變為苦大仇深。
據說,北漢聯絡了遼國,一起引兵侵犯周境,軍事危急。
小符後從未經歷過這種陣勢,一時間慌亂不已,而她手底下的大臣也好不到哪兒去,宰相範質立刻推薦了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兵出徵,同時授權趙匡胤四處調兵遣將,集結出發。
這一騷操作,無疑於將柴榮改革之下、集於君王之手的調兵權,又輕易地給了出去。
藉此良機,趙匡胤掌控了大量軍隊,浩浩蕩蕩開出城,走到陳橋驛,便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又帶著軍隊殺回京城。
朝臣們都被趙匡胤的手下押至殿前,想了想,誰當皇帝又有什麼區別?一個成年男人做皇帝,至少還能統兵出徵,清楚誰有功勞、誰有苦勞;一個黃口小兒、妙齡少婦當皇帝,那誰還能有好處?除了後宮中人,恐怕他們誰也不認識。
二者利弊在心中一過,朝臣們立刻做出選擇,納頭便拜新帝趙匡胤。
宰相範質也知道闖禍,便大錯已鑄,只能將錯就錯,他也還想保全自己小命。
也許有朋友要問,柴榮精心安排了小符後進宮,難道就沒有什麼後招嗎?如此輕易地被軍事將領竊國奪位?
小符後的確有特殊的身份背景,其父是符彥卿,出身將門,擅長用兵,在軍中極有聲望,歷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幾朝高官、三次封王,還曾多次抗擊契丹,是個殺伐果斷的狠角色。
按理說,有這樣一位老丈人鎮場子,趙匡胤這樣的後生武將,不該輕易篡位才對。
仔細分析下來,可能另有原委。
符彥卿是柴榮的老丈人不假,但他也還有另一個好女婿:趙光(匡)義。
這位宋太祖趙匡胤的同胞兄弟,也是後來的宋太宗,他在顯德年間,娶了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與這些當朝太師、知名老將早就拉攏了關係。
當然,符彥卿到底有沒有被趙家兄弟收買,這事兒的確不好說,畢竟,現成的國丈,難道不比未知的王爺老丈人更好聽?何必要冒這樣的謀逆大險?
除非在符彥卿看來,女兒的未來不容樂觀,不如趁著趙家兄弟還算厚道,早讓位、保平安。
趙匡胤登基後,尊符太后為周太后,周后主為鄭王。
如果稍微追問一下符後、鄭王的後續,我們會發現,鄭王在18歲的時候,就突然病逝,而符後卻平安活到六十多歲,受封玉清仙師,享盡人間富貴。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符後實在是一位心寬體健的豁達之人,才能在宮廷生活中如此長壽,比另兩位做過皇后的姐妹待機時間長得多。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小符後對宮廷權力並無執著,深諳保全之道,而無攝政掌權的野心。
可以說,周世宗柴榮是所託非人了,他的小姨子兼續弦,雖有符家背景,但根本不適合成為天下共主、震懾男人的女王。
而更糟糕的是,小符後的文臣武將都不算給力,除了一個韓通拼死報國,其他人連意思性地反抗一下都做不到,輕鬆地倒手賣了太后、幼主,自己繼續享受高官厚祿。
或許,在小符後交出皇帝印綬的那一刻,也曾安慰自己,政治始終是男人的領域,自己一介女流,如何能撐起後周江山?交出去也好,圖個了斷。
而小符後沒想到的是,二十幾年之後,北方大地上,同樣有一位女流之輩,帶著幼子,權臣環伺,面臨的是與她一樣的境地。
但這位女流之輩,卻抗住壓力,反而將兇險四伏的遼國帶出困境,走向鼎盛。
此女便是遼國睿智皇后蕭氏,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蕭太后蕭燕燕。
蕭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之妻,因景宗多病,他在位之時,蕭燕燕便數次代他處理政事,二人的關係有點類似唐高宗與武則天,但蕭燕燕並非純粹靠皇帝寵愛與信任上位的皇后,她自身也有著強大的後族背景。
遼國的皇后都出自後族,當然,也有說是遼國皇帝封皇后的家族為後族,這二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因為遼帝選擇皇后的家族非常有限,基本都是關係很近的親戚。
所謂的後族,其實就是與契丹皇族相輔相成的大家族,蕭燕燕的父親蕭思溫,是述律後弟弟的兒子,育有三女,都分別嫁給了太祖三支的皇子,籠絡之意,不言而喻。
但僅憑後族出身,蕭燕燕也未必能夠坐穩後位,遼國政權更迭,往往伴隨著刺殺謀逆,連皇帝活著時,都未必能夠壓制住其他貴族,何況皇帝突然崩逝。
可以說,遼景宗死時,蕭燕燕面臨的壓力,遠比小符後要大。
如果說,小符後只要交出皇權,就能保全自身,蕭燕燕則稍有退讓,不僅兒子被掀下皇位,自己也可能性命不保。
後周的將領們並未保有兵權,禁軍調動,需要皇帝下令;而契丹的貴族們,都有自己的合法私兵,本應歸屬於皇帝的斡魯朵(宮衛騎軍),其實也分別掌控在不同人手中。
比如太宗留下的斡魯朵交給了穆宗,穆宗遇刺後,其弟太平王成為實際掌控者。
這種背景之下,蕭燕燕要保住皇位,除了自身強勢之外,也必須得到貴族們的支持。
為此,她迅速安撫諸多皇族,提拔了一批與自己關係較好的青年將領,比如後來遼國的戰神耶律休哥,以及耶律斜軫等,都是比較出名的遼國軍事將領,在與宋國的交戰中,屢建奇功。
同時,蕭燕燕對後族出身的蕭達凜等人也委以重任。
更重要的是,蕭燕燕大膽任用以韓德讓為首的漢人官員,加速了漢與契丹的融合,也變相地削弱了原契丹貴族的權力,進一步增強皇權對全國的掌控能力。
也是在蕭燕燕時期,她下令手握兵權的諸王不得私下聚會宴飲,以鐵血手腕扼制住貴族造反的心思,為此,她的兩位王妃姐姐與之反目,相繼被殺。
蕭燕燕對宮廷政變的套路不陌生,但她的眼光絕對不僅限於此,對宋戰略布署上,她的豪爽霸氣,並不遜色於太宗、真宗父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內能治國理政,對外能率軍親徵,蕭燕燕所做的一切,早就超出了漢人思維中男人對女人的定義,即使是呂后、武后、劉後,也並無一人真正上過戰場。
而在契丹,女人上戰場,也並非稀罕事,早在耶律阿保機創業時期,述律後就是他軍事上的左膀右臂;到蕭燕燕時期,也正是宋太宗、真宗父子窺見遼國局勢有變,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期,也即是說,蕭燕燕面臨的除了內部權力爭鬥,還有外部的軍事壓力。
但她完美地處理好這兩大難題,使得遼國軍事上不落下方,甚至還迫使宋朝籤下澶淵之盟,也為遼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好的時機。
從蕭燕燕的成功史來看,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她善於藉助外部支持,無論是景宗在世時丈夫的支持,還是景宗過世後耶律斜軫、韓德讓等重臣的支持,該尋求幫助時,蕭燕燕絕不會放過機會。
而反觀小符後,不是沒有尋求幫助的對象,但她似乎並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事前未能預料到趙匡胤等人的反叛加以防備,事後又未及時處置,權力過渡之時,甚至沒有依靠娘家勢力鞏固皇權,這才一敗塗地。
當然,從蕭、符二人的經歷來看,蕭燕燕早就有了參政、從政經驗,而小符後卻是臨時走馬上任,此前對宮廷爭鬥也好、朝堂權力傾軋也罷,都沒有任何經驗,也就難以看出端倪,輕易便被朝臣糊弄。
江山易主,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由此看來,無論男女,多掌握點技能,多點上進的野心,真遇上突發事變,才能抗得住重壓,護得住自身,拼得出血路。
一時靠人,那是借勢而為;一味靠人,則是生而糊塗。
做人還是自立自強,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