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後,為何忘恩負義,將幫自己的大臣幹掉?

2021-01-12 縱橫五千年

明朝歷史上有位皇帝先後兩次在位,擁有兩個年號,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1457年農曆正月十七,爆發了「奪門之變」,朱祁鎮第二次登基,改元天順。然而,明英宗第二次在位期間,很快就把那些幫自己登基的大臣幹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由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由皇帝變成俘虜,而他的弟弟朱祁鈺則由親王成為皇帝。後來,明英宗回到北京,雖然表面上被尊為太上皇,實際上則是遭到軟禁。直到「奪門之變」的爆發,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率軍殺入南宮,然後簇擁明英宗進入皇宮,搶先上朝,從而再度登基。

南宮復闢後,明英宗就對這些人進行了賞賜,其中石亨被封為忠國公,食祿達三千石;徐有貞則被封為內閣首輔、兵部尚書,還被授予武功伯的爵位,食祿一千一百石;曹吉祥由於是太監,沒法進一步加官進爵,於是就重賞他的嗣子曹欽,封為昭武伯,食祿一千二百石。

此外,凡是他們保舉的人,都得到了明英宗的封賞,比如石亨就保舉了一千五百餘人。應該說明英宗對「奪門功臣」的賞賜已經破了明朝的歷史記錄!然而,這些人的下場卻很慘,甚至難得善終,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明英宗朱祁鎮為何忘恩負義,對自己的這些恩人們下手呢?

明英宗在復闢後,很快就感到了威脅,這些人可以率軍發動政變,就能威脅到自己的皇權,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再來一次政變?石亨是武將,曹吉祥是宦官,都是可以威脅皇權的因素,明英宗一旦大權旁落,對於明朝而言,將是致命的威脅。

不過還沒等明英宗動手,復闢集團內部就分裂了。石亨、曹吉祥都不通文墨,而徐有貞則頗有才華,雖然他人品不好,但還是頗有才華的。徐有貞作為內閣首輔,利用手中的權力對石亨、曹吉祥進行限制,結果惹怒了兩人。

徐有貞打算利用御史彈劾曹、石,結果失敗。明英宗為了安撫兩人,將徐有貞治罪,「詔徙金齒為民」。此後,徐有貞雖然被赦免還鄉,但終身未能再度為官。與石亨、曹吉祥相比,徐有貞還算幸運的,至少沒有身首異處。

在趕走徐有貞後,石亨、曹吉祥更加放肆,招權納賄,肆意幹預朝廷的人事任命,刺激明英宗敏感的神經。天順三年,明英宗就開始打擊石亨一黨,「帝命錮彪於獄,亨閒住,罷朝參」,「窮治亨黨,由亨得官者悉黜」。第二年正月,錦衣衛向皇帝奏報,說石亨「怨望,與其從孫後等造妖言,蓄養無賴,專伺朝廷動靜,不軌跡已著」。

明英宗立即下詔,將石亨逮捕下獄,「坐謀叛律斬,沒其家貲」。一個月後,石亨死於獄中,「彪、後並伏誅」。石亨的倒臺,引起了曹吉祥的恐慌,他知道明英宗遲早會對他動手。曹吉祥膽子很大,居然想先下手為強,利用自己豢養的一批死士,發動政變。

天順五年七月,曹吉祥的嗣子曹欽發動政變,結果消息洩露,曹吉祥首先被誘捕。接著雙方在京城內展開了一場血戰,最終曹欽未能攻破皇城,兵敗自殺。三天後,明英宗下詔,將曹吉祥凌遲處死。隨著「曹石之變」的結束,「奪門」幾大功臣全部「凋落」。明英宗雖然是奪門之變的獲益者,但這場政變對明英宗來說也是一個威脅。

參考資料:1.《明英宗實錄》;2.《明史》;3.《明史紀事本末》

相關焦點

  • 明英宗為何追復他爹的廢后胡善祥?
    也正是因為這些大臣們的做法,使得最終太子朱高熾順利的坐上皇位,史稱明仁宗,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先為父親明成祖朱棣,舉行了隆重的喪儀,在喪儀結束後,將兒子朱瞻基立為太子。兵部侍郎于謙和其他主戰派,向孫太后提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安定人心,孫太后採納了于謙等人的意見,朱祁鈺登基後,將于謙封為兵部尚書,同時命于謙禦敵,在于謙的努力之下,最終戰爭勝利,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送還回京城。
  • 明英宗做過很多錯事 為何說他是一位善良的人
    這個人就是明朝最有傳奇色彩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其實按照正常的來講朱祁鎮並不算是一個非常昏聵的君主,他九歲登基,根本沒辦法親徵,大權都在他的母親跟他的祖母兩位張太后和當時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薄手中。三楊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內閣大臣,兩張太后也是有名的賢后,在這五位還在的時候英宗時期是延續「仁宣之治」的盛世。
  • 明英宗朱祁鎮與母親孫太后的關係到底如何:著實複雜
    明英宗朱祁鎮,明仁宗朱高熾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是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說英宗特殊,是因為他有過兩次做皇帝的經歷,而他又與歷史上那些被控制、扶植的二次為帝的人不同,兩次在位,都自己掌握大權。
  • 明代宗為何會在臨死前被明英宗絕地反殺,落得死後無名
    一場「三贏」的交易當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時間群龍無首,不免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再怎麼亂,這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雖然各方利益不同,但他們都不想看到北京被瓦剌攻破,落到國破家亡的境地,這是他們共同的底線。既然有了共同點,那麼在互相妥協的情況下,就一定能達成協議。
  • 奪門之變後,朱祁鈺為何突然去世,是明英宗暗地裡下手的嗎?
    于謙為了延續大明江山,力排眾議,奏請太后,將朱祁鈺扶上皇位。朱祁鈺登上皇位後,重用于謙,並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朝得以轉危為安。 蒙古俘獲了明英宗,原以為奇貨可居,可以向明朝索取利益。不曾想到,明朝堅持抗戰,導致蒙古除了最開始索取一點甜頭,後面再無好處,明英宗對於他們也就成了無用的「擺設」。
  • 朱祁鈺繼位名正言順,登基8年,為何輕易就被朱祁鎮給推翻了?
    朱祁鈺繼位名正言順 朱祁鈺繼位,是在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後,孫太后和大臣為了避免主少國疑,正式請朱祁鈺登基的,請注意,朱祁鈺登基,在最初並不是他的本意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拉所俘,悔不當初。但凡朝廷遇到重要事務,均先由內閣商議後擬定幾條意見,並以筆墨將其寫在票籤上,然後呈遞給皇帝批准。這個過程被稱為「票擬」。◆「批紅」根據內閣商議後,以票擬形式呈遞上來的意見,皇帝只需要根據內閣的意見,行使自己的決策權,對可以通過的意見則由皇帝本人親自拍板批示形成「硃批」。這個過程叫做「批紅」。
  • 漢文帝也是被大臣擁立當上的皇帝,為何不像漢獻帝一樣變成傀儡?
    漢文帝也是被大臣擁立當上的皇帝,為何不像漢獻帝一樣變成傀儡?拿漢文帝與漢獻帝比較,問:漢文帝也是被大臣擁立當上的皇帝,為何不像漢獻帝一樣變成傀儡?這個問題很複雜,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從自身條件講,兩者相差很大。
  • 朱祁鈺為何不直接把朱祁鎮給殺了?不是不想,而是殺不了!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朱祁鈺被冊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兵敗被俘。彼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孫太后,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 新皇帝登基想讓大臣寫登基詔書,大臣回答休想,皇帝:誅他十族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皇帝的登基為了顯示名正言順,一般的都是要有登基詔書的,這樣皇位的取得才會顯得比較合理合法,但是呢,又出現了一種情況,篡位的皇子,一般的,這個時候大臣們都已經臣服了,一份登基詔書好寫的很,但是呢,有的人卻是擰巴,寧可對著幹,也不肯寫上一份登基詔書,白白丟了性命。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從瓦剌死裡逃生回來的英宗卻沒有受到大明王朝的熱烈歡迎,因為此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是怕這個哥哥回來之後要跟他爭皇位。於是明朝在與瓦剌的談判中拒絕和談。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英宗被瓦剌送了回來。
  • 《鳳扣》中的越南皇帝登基:殿內僅四大臣,殿外數百大臣山呼萬歲
    《鳳扣》中大南帝國紹治帝登基場景卻非常震撼:皇帝登基的時候,殿內僅四大臣,殿外數百大臣山呼萬歲。越南古裝大劇《鳳扣》的封面如下所示。越南阮朝紹治帝登基的時候,也就是大南帝國的鼎盛時期,因此登基的場面也是極其宏大。阮福登基的時候是1841年,改元為紹治。下面照片是越南阮朝紹治帝登基時候大殿內的場景,這裡面看起來只有四名大臣。紹治帝阮福暶正襟危坐,身著五爪金龍的黃色龍袍。
  • 錢皇后:我又瞎又瘸還無子,為何對我這麼好?明英宗:因為愛情
    明英宗為什麼這麼愛自己的原配? 她不惜將自己多年的珍寶獻出去,只要能跟丈夫團圓,她什麼都不在乎。也先收了大明的禮物,卻沒有放回太上皇帝(此時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早已稱帝)。錢太上皇后作為一個弱女子,她束手無策,只能以淚洗面,日夜跪拜祈禱。希望能感動上天,出現奇蹟。她哭瞎了一隻眼,她日夜為丈夫祈福,長年累月的勞累和受寒導致一條腿也殘疾了。
  • 朱祁鎮瓦剌一年遊後,為何被幽禁7年之久?朱祁鈺還是太仁慈了
    朱祁鎮登基的時候才9歲大,還在玩泥巴的年紀,就要處理國家大事?這可能不太現實。張太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到了明英宗時代就是太皇太后了,天下她最大,誰敢不買她面子呢?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也只能靠邊站,國家大事全都由張太后一個人說了算。
  • 成化帝,為何會對曾經軟禁自己父親的朱祁鈺翻案
    于謙等大臣說服孫太后,立英宗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是為明代宗,即景泰皇帝,景泰帝尊哥哥朱祁鎮為「上皇」。 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被釋放回京,景泰帝將哥哥圈禁在南宮,大門上鎖後灌鉛,以錦衣衛把守,飲食都是由一個小孔送進去。
  • 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為什麼歷史上評價他是個好人?
    由於自己成了俘虜,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定,他弟弟朱祁鈺順勢當了皇帝,等他一年後從牢裡出來後,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太上皇,從此被弟弟關了七年禁閉,七年之後在大臣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又從弟弟的手上把皇位奪了回來,至此,朱祁鎮的人生已經實在是大起大落,太刺激了。
  •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著急遷都,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歷史上著名的遷都事件有公元十四世紀的盤庚遷殷,商王力排眾議,將國都從奄遷到殷,開創了商王朝二百多年的燦爛文明。秦國的國君秦孝公遷都鹹陽,加速了秦王朝的統一步伐。北魏孝文帝將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融,同時贏得了中原文化的認同。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將國都從上都開平府遷到燕京改名元大都,至此開創了元王朝廣闊疆域的統治。
  • 朱祁鎮與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交錯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而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後,朱祁鈺更是唯一一位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也許是天災,更有可能是人禍,總之,在土木堡之變這場離奇的事件後,朱祁鈺和他的兄長朱祁鎮的人生之路,開始變得曲折、模糊起來。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大臣們為何憋了十天,才由名不見經傳的王文、于謙領銜出頭呢?因為文官集團的首領「三楊」都不在世了,朝中沒有鎮得住的領袖。況且土木堡事變,把很多重臣同時葬送在戰場了。比如靖難之役的老臣張輔,內閣閣臣曹鼎、張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 所以,只能「猴行虎職」,跟孫太后較勁。
  • 他為何要三建政權、兩次登基?
    但李自成沒有在北京城站穩腳跟,因沒能順利招撫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李自成於四月十三日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剿滅吳三桂和高第,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精銳敗於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之下,隨即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城內舉行了第二次登基儀式,第二天,即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就退出北京,逃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