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本是謀逆,為何唐玄宗知道後卻全力支持?

2020-12-24 熊魚自笑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最長壽的皇帝,所以太子李亨很慘。開元二十六年(738)李亨被立為太子時已經二十八歲,但玄宗身體十分健朗,他這個太子一當就是十八年,直到四十六歲才在靈武登基。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沒有馬嵬驛兵變後李亨壯著膽子與父親分道揚鑣,以他那糟糕的身體,很可能在太子的位置上了此一生。

李亨劇照

說到李亨靈武登基,史學家們大都認為本質上是一場政變。始於一幫馬嵬坡父老攔住太子前行的腳步,史稱「父老遮留」,甚至有人懷疑馬嵬驛兵變都是由李亨策劃的;經過河西司馬裴冕、朔方節度留後杜鴻健、節度判官崔漪等人的勸進;最終在靈武登基為帝。

據《舊唐書》記載,李亨登基制書宣稱:「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

其實這純粹是胡謅:安祿山攻克洛陽後,玄宗打算讓太子監國,思來想去卻沒下了決心,怎麼能說「久厭大位」!哥舒翰二十萬大軍防備潼關時,軍職是「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而太子卻被要求待在長安,火燒屁股了都不捨得給太子放實權,哪有傳位之心!在李亨登基的同一天,玄宗還在發旨意號令天下,談什麼「已有成命」!

玄宗劇照

所以,李亨靈武登基是先斬後奏,是木已成舟,是生米已熟,是典型的謀逆。

然而,當派去送信的使者到達蜀中,將太子登基的消息告訴玄宗後,他的反應卻令人驚愕。他用了很短的時間掩去了內心的怒意與無奈,笑著說:「吾兒順天應人,吾復何憂!」同時下達了誠懇的傳位詔書,並派宰相韋見素、房綰、崔渙三位宰相,奉傳國玉璽與寶冊前往靈武,為新皇帝補上手續,自己稱「太上皇」,退出了政治舞臺。

唐玄宗御極四十五年,雖然安祿山叛逆,但他對天下的掌控力仍不容小覷,面對這個壞了倫常的逆子,玄宗為何不興兵討逆,反而全力支持呢?

首先,玄宗十分清楚,大唐自立國以來,皇位繼承向來不尊倫理綱常,大家都是見利而動,哪有什麼道義可言。

從太宗玄武門之變,再到高宗、武皇、中宗、睿宗,皇位交接從來沒有正常過,就拿他本人來說,不也是發動先天政變,整到了姑姑太平公主,逼著太上皇李旦交出了權力嗎!所以,李亨擅自登基,玄宗沒臉拿倫理綱常,孝與不孝來懲治兒子。

皇位想坐就坐吧,關鍵看你李亨能否擔負起討賊興復的大業。而李亨不負眾望,三個月不到就穩定了局勢,發動了反攻,一年多就光復了兩京。以這樣的勢頭,興復大業指日可待。所以,玄宗對兒子越來越支持。

倘若李亨吃了敗仗,或者長久打不開局面,那麼毫無疑問,一定謀逆的大帽子一定會結結實實的扣下來。

李亨劇照

其次,縱觀玄宗的一生:少年,生活在被武皇圈禁的囹圄之中,親生母親慘遭殺害,一家人朝不保夕;青年,從後武則天時代那錯綜複雜的局勢中脫穎而出,以庶出老三的身份爭取到了皇位;中年,勵精圖治,開創了千年以降最為繁盛的「開元盛世」。他所取得的成就,古今罕有。

時光逝去,晚年的玄宗雖說貪圖享樂,荒於國事,但大政治家的眼光與魄力尚在。他十分清楚:偏安巴蜀雖然安全,卻無法把控全局。太子就近指揮,無論從軍事、政治,還是道義上,勢必成為國家的希望與中心。如果此時再追究太子擅自登基的責任,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是不利於大唐江山社稷的。

玄宗劇照

所以,為了讓兒子安心平叛,玄宗在傳位詔書中將上述思想表達了出來,並只給自己保留了對方針大政的知情權,而且還是有期限的,待到兩京光復後便不問政事,安心頤養天年。

權力誰不喜歡,然國難當頭,即便皇帝也當以大局為重。權力這種東西,既得拿得起,還得放得下,才能稱得上大政治家。而唐玄宗正是這樣的人。

晚唐宰相鄭畋有詩曰「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其實,楊貴妃慘死馬嵬坡,沒怎麼突出玄宗的聖明,更多體現了一個帝王連個心愛女人都罩不住的無奈。反倒是支持李亨擅自登基,體現了唐玄宗終究是個「聖明天子」。(文:熊魚自笑)

玄宗劇照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大方。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唐玄宗還沒死,為什麼李亨就敢登基為帝,難道他不害怕嗎?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和身為太子的李亨,一起逃亡了。他們的目的地是四川,不過走到半路發生了馬嵬驛兵變。經過這麼一折騰,父子倆分別跑路了,李隆基繼續自己的逃亡路。而李亨卻北上了,然而到了靈武,李亨竟然稱帝了。
  •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為了安撫百姓,只得讓太子李亨出面。太子一出來,就有大批百姓聚集了起來,他們攔住太子的馬說:「既然陛下不肯留下,那就請太子留下,我們願意跟隨太子去討伐叛軍,收復長安。」慫了很多年的太子不敢做主,派人稟告玄宗,玄宗說:「這是天意啊」。於是父子二人分道揚鑣。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馬嵬坡兵變發生時,眼見父皇如此狼狽的太子李亨,率領部分龍武軍離李隆基而去。剩下的龍武軍則帶著李隆基狼狽逃往蜀中。逃到靈武的李亨,在整合各地勤王之師後,隨即稱帝,同時李亨還遙尊身在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 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在軍兵的威懾下,唐玄宗被迫放棄了最愛的女人——楊貴妃。安撫住眾將士後,唐玄宗想要繼續他的逃亡之路,可是一群父老鄉親圍了上來,請求皇帝留下,唐玄宗停留了很久,最後自己繼續西行,而讓太子李亨留下來安撫百姓。從此之後,李隆基就跟太子李亨分道揚鑣了,李隆基繼續去蜀中避難,而李亨則組織人馬準備抵禦安祿山的叛軍。不久之後,李亨到達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 如果唐玄宗不棄城逃亡,安祿山有能力打下長安城嗎?
    當安史叛軍不戰奪取長安城後,曾試圖奪取緊挨長安城的扶風,結果讓一個縣級官員(陳倉縣令薛景仙)打得抱頭鼠竄。要知道,此時的太子李亨還沒有抵達靈武呢。太子李亨抵達靈武后,叛軍再次率軍攻打扶風,又被薛景仙打了個落花流水。
  • 唐肅宗李亨忐忑的一生:逼父禪位是不孝嗎?兩次休妻是渣男嗎?
    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太子李瑛因武惠妃的陰謀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殺。本來這一切與已經改名為李璵的三皇子毫無關係,畢竟,並沒有人提議他當太子,他本可以繼續當他的逍遙王爺。誰知道,他爹過於周密的思量,將他推入了下半生忐忑不安的境況中。當時權相李林甫極力推薦寵妃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 唐朝安史之亂,兩大叛軍首領都被自己兒子所殺,唐玄宗被兒子退位
    安祿山寵愛的姬妾生下了小兒子,很受安祿山寵愛,常想讓這個小兒子代替安慶緒,安慶緒擔心自己被廢,也起了謀逆之心。於是安慶緒和李豬兒、嚴莊一起合謀。在一天深夜裡,安慶緒站在門外,嚴莊和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安祿山的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大叫著死了,一代梟雄活了五十五歲。安慶緒直接在床下挖了深坑,連夜將安祿山的屍體埋在坑中,安慶緒後來繼位。
  • 陳玄禮發動馬嵬坡之變,卻能活到善終,唐玄宗有三點理由不動他
    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玄宗與宰相楊國忠、寵妃楊玉環,以及一幹禁軍從長安慌不擇路的準備逃向巴蜀。行至馬嵬坡時,天策軍大將軍陳玄禮縱容屬下斬殺奸相楊國忠,還逼迫唐玄宗縊死了楊貴妃。不過安史之亂結束後,陳玄禮跟隨唐玄宗回到長安,居然還得到一等公爵封賞,且得以善終而亡。那麼,楊玉環難道不是唐玄宗最愛的寵妾嗎?一個小小的禁軍統領陳玄禮縱容屬下殺死楊國忠,又逼死楊玉環,為何還能得到善終?
  • 唐玄宗登基的最重要功臣,因兒子出生說了句狂言,被認定謀逆賜死
    01唐玄宗登基的勳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將高仙芝一樣,是朝鮮人,他的父親因為犯罪,全家罰為奴,他自幼成為臨淄王李隆基的奴僕。萬事俱備後,唐隆政變爆發,李隆基靠萬騎營的反水,誅殺了羽林大將軍韋播、高崇,徹底掌控宮禁,進而將韋氏、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唐隆政變後,李隆基被立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龍武衛大將軍,位階三品。幾年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生激烈衝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變爆發。
  • 安史之亂前傳:唐玄宗安祿山互飆演技,血腥戰亂本可避免
    不知道。可能是唐玄宗放出的,他想藉機敲打安祿山,順便讓自己安心;也可能是太子李亨放出的,施離間計促使唐玄宗與安祿山內訌。面對唐玄宗的徵召令,楊國忠說安祿山肯定不敢來,但安祿山最後還是來了。國忠又雲「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
  • 唐玄宗先後深寵武惠妃和楊貴妃,為何沒有立她們為後?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中共有三位皇后,分別為結髮妻子王皇后、貞順皇后武氏(即武惠妃)和元獻皇后楊氏(楊貴嬪)。不過,只有王皇后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正式冊立的皇后。而武惠妃和楊貴嬪的皇后名頭是死後才被追贈的。這裡的楊貴嬪並不是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她只是李隆基的一個貴嬪,因為生下一子李亨,在肅宗李亨即皇帝位後,才被追封為元獻皇后的。
  • 《長安十二時辰》的後續:太子、永王和聖人及各人之後的故事
    太子則顯得勢單力孤,並且頻頻遭到右相李林甫的刁難,頭髮都鬢白了,天寶十五年,正如徐賓所料、天下大亂,聖人遠避蜀中,而太子則在靈武登基,永王逃到了江陵,幾乎形成了新的三國鼎立。 在外仙遊的李泌再度出山輔佐李亨,卻堅持不肯受官,在李泌的謀劃下,太上皇聖人、江陵的永王都受到肅宗李亨的壓制,最後鞏固了帝業,不僅如此,肅宗之後的代、德二帝也對李泌言聽計從,讓其有了白衣宰相(布衣宰相)的美稱。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定?
    想像一下,新君即位時老皇帝就纏綿病榻了,如果有人真想謀朝篡位,他需要把老皇帝放在眼裡嗎?這樣就完全起不到穩定局勢的作用。而如果皇帝年富力強就退位,結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死,就問你尷尬不尷尬?甚至還有可能老皇帝沒死,新皇帝先死了,咋辦?難道讓太上皇復位嗎?
  • 寧夏靈武歷史上名稱變化
    靈武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靈武最初的叫聖裡,秦穆公時期,雄心勃勃的秦穆公為了消除東擴掣肘,攻打西戎12國,聖裡(靈武)被納入秦國版圖。到秦始皇時期,皇帝被稱為「聖上」,而聖裡(靈武)中的聖字與「聖上」中的聖字相同,為了避諱,聖裡改為靈洲。之所以改 為靈洲是因「聖」通「靈」之意,又契合「洲在水中,隨水高下,未嘗淪沒」之神仙所居的意境,所以將聖裡改稱靈洲這樣一個美好的名字。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設置靈洲縣,屬北地郡。
  • 寧夏唐韻古城 奇秀靈武
    靈武,古稱靈州。公元前191年,西漢王朝在這片神奇的土地始建「靈州」,到今天,靈武已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城。唐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於靈州召集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共商民族團結大計,自此開闢大唐盛世,描繪出各民族和睦共處、和諧相融的歷史畫卷。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在此登基,開啟中興唐室的宏圖偉業。千萬年的歲月積澱,造就了這片靈性古樸的壯美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