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最長壽的皇帝,所以太子李亨很慘。開元二十六年(738)李亨被立為太子時已經二十八歲,但玄宗身體十分健朗,他這個太子一當就是十八年,直到四十六歲才在靈武登基。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沒有馬嵬驛兵變後李亨壯著膽子與父親分道揚鑣,以他那糟糕的身體,很可能在太子的位置上了此一生。
說到李亨靈武登基,史學家們大都認為本質上是一場政變。始於一幫馬嵬坡父老攔住太子前行的腳步,史稱「父老遮留」,甚至有人懷疑馬嵬驛兵變都是由李亨策劃的;經過河西司馬裴冕、朔方節度留後杜鴻健、節度判官崔漪等人的勸進;最終在靈武登基為帝。
據《舊唐書》記載,李亨登基制書宣稱:「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
其實這純粹是胡謅:安祿山攻克洛陽後,玄宗打算讓太子監國,思來想去卻沒下了決心,怎麼能說「久厭大位」!哥舒翰二十萬大軍防備潼關時,軍職是「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而太子卻被要求待在長安,火燒屁股了都不捨得給太子放實權,哪有傳位之心!在李亨登基的同一天,玄宗還在發旨意號令天下,談什麼「已有成命」!
所以,李亨靈武登基是先斬後奏,是木已成舟,是生米已熟,是典型的謀逆。
然而,當派去送信的使者到達蜀中,將太子登基的消息告訴玄宗後,他的反應卻令人驚愕。他用了很短的時間掩去了內心的怒意與無奈,笑著說:「吾兒順天應人,吾復何憂!」同時下達了誠懇的傳位詔書,並派宰相韋見素、房綰、崔渙三位宰相,奉傳國玉璽與寶冊前往靈武,為新皇帝補上手續,自己稱「太上皇」,退出了政治舞臺。
唐玄宗御極四十五年,雖然安祿山叛逆,但他對天下的掌控力仍不容小覷,面對這個壞了倫常的逆子,玄宗為何不興兵討逆,反而全力支持呢?
首先,玄宗十分清楚,大唐自立國以來,皇位繼承向來不尊倫理綱常,大家都是見利而動,哪有什麼道義可言。
從太宗玄武門之變,再到高宗、武皇、中宗、睿宗,皇位交接從來沒有正常過,就拿他本人來說,不也是發動先天政變,整到了姑姑太平公主,逼著太上皇李旦交出了權力嗎!所以,李亨擅自登基,玄宗沒臉拿倫理綱常,孝與不孝來懲治兒子。
皇位想坐就坐吧,關鍵看你李亨能否擔負起討賊興復的大業。而李亨不負眾望,三個月不到就穩定了局勢,發動了反攻,一年多就光復了兩京。以這樣的勢頭,興復大業指日可待。所以,玄宗對兒子越來越支持。
倘若李亨吃了敗仗,或者長久打不開局面,那麼毫無疑問,一定謀逆的大帽子一定會結結實實的扣下來。
其次,縱觀玄宗的一生:少年,生活在被武皇圈禁的囹圄之中,親生母親慘遭殺害,一家人朝不保夕;青年,從後武則天時代那錯綜複雜的局勢中脫穎而出,以庶出老三的身份爭取到了皇位;中年,勵精圖治,開創了千年以降最為繁盛的「開元盛世」。他所取得的成就,古今罕有。
時光逝去,晚年的玄宗雖說貪圖享樂,荒於國事,但大政治家的眼光與魄力尚在。他十分清楚:偏安巴蜀雖然安全,卻無法把控全局。太子就近指揮,無論從軍事、政治,還是道義上,勢必成為國家的希望與中心。如果此時再追究太子擅自登基的責任,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是不利於大唐江山社稷的。
所以,為了讓兒子安心平叛,玄宗在傳位詔書中將上述思想表達了出來,並只給自己保留了對方針大政的知情權,而且還是有期限的,待到兩京光復後便不問政事,安心頤養天年。
權力誰不喜歡,然國難當頭,即便皇帝也當以大局為重。權力這種東西,既得拿得起,還得放得下,才能稱得上大政治家。而唐玄宗正是這樣的人。
晚唐宰相鄭畋有詩曰「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其實,楊貴妃慘死馬嵬坡,沒怎麼突出玄宗的聖明,更多體現了一個帝王連個心愛女人都罩不住的無奈。反倒是支持李亨擅自登基,體現了唐玄宗終究是個「聖明天子」。(文:熊魚自笑)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大方。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