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稱,Foursquare向150萬商家開放了廣告平臺,謀求轉型,而其CEO克勞利的創業歷程已超過十年。他如何在一蹶不振中帶領團隊尋找出路?來看看Fastcompany網站對丹尼斯·克勞利的報導,看看這位CEO背後的故事,由鈦媒體編譯整理:
丹尼斯·克勞利(Dennis Crowley)最近又一次成為了媒體焦點,不是Twitter上的熱議轉推,就是公眾視野裡的新聞人物。
今年的SXSW音樂盛典上,大多數時間他都用來躲避流言蜚語。因為江湖傳說Foursquare消耗了大筆現金,正想方設法找新的融資。Yelp的董事基思·拉布伊斯(Keith Rabois)已經成了最公開詆毀Foursquare的人。據他爆料,這家公司的潛力是個「神話」,只有來一次最後放手一搏的收購才有一線生機。
克勞利花了十多年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社交GPS。Foursquare是他追逐夢想的第二家初創企業。他已經把自己的首次創業嘗試的成果Dodgeball(一款城市導航應用,該項目已在2009年被谷歌關閉)賣給了谷歌,然而,該搜尋引擎巨頭,卻讓這款克勞利傾注夢想的產品一敗塗地。
在移動端,社交類籤到應用的活躍度遠遠不如Yelp、Twitter、Facebook等社交應用,籤到應用的式微,到底是緣於點評、社交類應用的壓倒性勢頭?還是因為籤到模式的固有弊端?Foursquare團隊無論是轉型、再次融資都無異於「困獸猶鬥」,來看看這位CEO的十年迷茫:
力排眾議
現在有人質疑,克勞利畢生追求的理想是否正是Foursquare真正的致命弱點,也許他的創意先天就有「殘疾」?可能用戶就是不喜歡用分享相片或者更新個人狀態的方式來分享自己所在的地點。
但克勞利從沒像現在這樣對自己的使命這麼有信心,也從沒這麼挑釁地回應批評自己的人。他說,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做了許多東西,就為了努力讓公司活下來,所以我們不會給Facebook和谷歌擊垮的。
今年4月,Foursquare成功募集到一筆4100萬美元的債務融資,公司藉此機會開始「自我改造」。Foursquare下定了決心轉型——最終目標是要做成一款地點搜索和發現的引擎,而淡化過去廣為人知的籤到( check-in)功能和虛擬獎章特色(參見國內C2C應用街旁的功能)。
如今,Foursquare終於向自己平臺上的150萬商家開放了廣告平臺,向他們推銷自己的廣告工具。這家網站的地點數據正在催生Uber和Path等一系列服務,使它足以威脅市值22億美元的Yelp(美國最大的點評網站),成為對Yelp有殺傷力的競爭對手。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關頭,一個真正讓我們難熬的關頭」,克勞利非常清楚現狀。而他的公開吐槽、力排眾議也頗讓人唏噓:
「有人會說,『哦,你可拿不出跟谷歌媲美的殺手鐧!』 說的是沒錯,可谷歌有5萬員工別忘了......還有人說:『你的產品不會像Facebook的那樣有利可圖的!』是啊,有4900人在為Facebook工作呢,而且Facebook都滿10歲了!我們才4歲半,我們只有160人:給我們個成長的機會,看看我們長大了是什麼樣。」
克勞利其人
初創公司的風格總是深受創業者自身的影響,但很少有哪家公司像Foursquare和克勞利的個性那麼相似。
在這一應用的早期推廣階段,Foursquare就在沿著最有利於克勞利的方向運轉;而當Foursquare的用戶超過百萬人時,克勞利就上了雜誌封面;電視報導Foursquare時,他就得到了5000萬美元的一輪融資。
然而,到了2011年底,用戶成功突破了1500萬人、註冊企業多達50萬家,連星巴克這樣的品牌也慕名而至——此時,Foursquare的光環就已經開始減退。2012年,這種危機形勢格外嚴峻,它已經不僅影響到Foursquare的發展潛力,還讓克勞利的CEO寶座受到威脅。談到Foursquare的發展境況,Foursquare 公司的元老級員工、現任Path首席科技官Nathan Folkman如此解釋說,
「期望那麼高,所以不可避免地,人人都會衝著你來。開始大家會愛上你,後來突然一下子,就巴不得見到你完蛋。」
隨著Foursqaure的早期發展遭遇瓶頸,團隊內的悲觀情緒很難清除乾淨,而克勞利犯下的錯也給自己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從開始到現在,Foursquare更像一個在長大的Dodgeball,為用戶提供的是「籤到有獎」這類特色,鼓勵用戶一晚上在四個不同的酒吧報到,就是為了贏得一塊「品酒達人」的獎章。然而,回到用戶的體驗出發,這種應用對用戶來說和十幾歲的孩子玩遊戲沒什麼兩樣。
「我們不想成為一家發獎章的公司,那樣可能就錯得離譜了。」 克勞利說歸說,但Foursquare後來無疑就在大家心目中成了這樣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