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2020-12-15 孜然學術

磁性材料是發電、輸電、能源轉換和信息等電力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提高磁性材料的飽和磁化強度和軟磁性能可促進器件向小型化、安靜化、高效化和低能耗化方向發展。納米晶軟磁合金具有獨特的α-Fe(Si)和非晶基體的雙納米相鑲嵌結構,兼具高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軟磁性能和低磁致伸縮係數,其應用是解決矽鋼電器的高損耗,非晶器件的高噪聲和大體積等問題的最佳方案,因而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然而,為了構建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通常都需要添加大量的促進形核和抑制晶粒長大元素,這些非磁性元素的添加大大降低了磁化強度,提高了生產工藝要求,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的常見類金屬元素(B、Si、P和C)組合添加,即達到了穩定快淬非晶相和納米晶間基體相的作用,調和了飽和磁感應強度與形成能力間矛盾的同時,大幅提高了合金的高磁感納米晶合金工業化的可行性,還降低了合金的成本。

這種獨特的設計相當於將同等鐵含量的矽鋼納米晶化,去除晶界對軟磁性能的惡劣影響,並保留了α-Fe相的超高飽和磁感應強度。新概念設計的Fe85.5B10Si2P2C0.5合金的Bs 達1.87T,接近矽鋼,其均勻、細密的非晶-納米晶雙相結構使其具有優異的軟磁性能。這種異質結構和輕合金化策略為下一代磁性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思路和借鑑。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Design of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alloys with superior magnetization and Manufacturability發表在材料學頂級期刊Materials Today上,IF=26.416

圖1 合金設計思路。a)三種軟磁合金的製備工藝和微觀結構示意圖,以及理想納米晶合金的組織、結構特徵和優異性能;b)典型雙相納米晶合金與本合金的Bs與Fe重量百分比(wt. %)的關係示意圖,插圖顯示基於混合焓和原子大小規則的元素選擇思路;c) 熔體凝固過程的TTT曲線示意圖,說明在完全非晶和靜態之間存在形成高密度快淬團簇的臨界狀態,基於臨界形成能力思路可設計新的形核和晶粒細化工藝;d)合金成分調整的思路,闡明新成分和工藝優化策略。此新思路不僅可望調和高磁感納米晶軟磁合金磁性能和工藝性矛盾的問題,充分發揮納米晶合金的性能優勢和工藝流程短、生產節能和高效等優點,還可為其他高性能納米晶合金的結構調控提供參考。

圖2 合金的結晶行為、非晶成形能力、磁性能和韌性變化。a)具有超寬晶化溫度區間(ΔTx=143 ℃)的淬態帶材DSC曲線;b)本合金與其它典型納米晶合金的晶化溫度區間對比;c)不同銅輥轉速製備的Fe85.5B10Si2P2C0.5合金帶材的XRD圖譜;d)熱處理後帶材的Hc和Bs隨處理時間(tA)的變化;e)快速加熱處理後的Hc隨退火溫度(TA)的變化,顯示最佳退火窗口;f)振動樣品磁強計(VSM)測得的最佳樣品的磁滯回線,顯示飽和磁化過程;g)用高靈敏度直流B-H儀在800 A /m的磁場下測試並放大後的B-H磁滯回線,顯示矯頑力(Hc);h)施加1-100 A/m的磁場下測量的有效磁導率隨頻率的變化;(i)淬態(AQ)和快速退火(FA)合金薄帶扭轉後的形態對比。臨界形成能力和多組元穩定新機制的使用,使本合金在沒有Cu添加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很寬的熱處理溫度區間。此外,由於超高鐵含量和不含大原子半徑元素的設計,合金具有接近矽鋼的飽和磁感應強度。需要注意的是,此概念性設計合金的矯頑力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依然需要繼續改進熱處理工藝。

圖3 淬態和退火態合金樣品的微觀組織結構與磁疇結構,以及兩種結晶相的晶化激活能。a)Fe85.5B10Si2P2C0.5合金的TEM圖像:a1)淬態(AQ)樣品的高解析度圖像,a2)退火3s後樣品的TEM圖像,顯示了非晶基體中納米析出相的形貌,a3)退火12s後樣品的TEM圖像,a4)最佳樣品(12s)的選區衍射斑點(SAED),顯示了非晶結構具有的衍射環和α-Fe(Si)出現;b)合金條帶的磁疇結構:b1)AQ樣品的磁疇結構,b2)最佳退火態的磁疇結構;c)與DSC曲線的第一晶化峰(Tp1)和第二晶化峰(Tp2)對應的兩相晶化活度能值(Ex)。在臨界態製備條件下,淬態樣品含有高密度的團簇,可作為納米晶化的晶核,從而提高晶粒密度和生長過程中的競爭作用,從而得到均勻細密的微觀結構。

圖4 Fe85.5B10Si2P2C0.5合金帶的元素分布圖。a)淬態樣品;b)快速熱處理樣品(500 ℃×3 s);c)選定區域b)的濃度深度剖面圖(2×4×8 nm3);d) α-Fe(Si)晶粒周圍的殼結構示意圖。首次發現了瞬態類金屬元素富集的核殼結構,說明快速加熱熱處理和多組元成分設計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合金設計概念,通過反常規去除傳統合金成分中的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來調和非晶-納米晶磁雙相合金中的磁性能與形成能力之間的矛盾。成功地研製出了大的晶化溫度區間(143 ℃)、超高飽和磁化強度(1.87 T,與Si鋼相當)和低成本的Fe85.5B10Si2P2C0.5軟磁合金,並在工業化生產可接受的銅輥轉速下成功製備出了合金帶材。該合金具有優異的性能,具有廣泛的節能應用前景,為高飽和磁化強度、良好的成形性和低成本的下一代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的設計提供了範例。此外,臨界形成條件下緻密形核、多組元協同效應提高形成能力和瞬態富集核殼結構的晶粒細化三種創新機制也可應用於其他納米非晶雙相合金。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0.09.030

【通訊作者簡介】

王安定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研究員。2012年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沈寶龍教授研究組獲博士學位,2013-2018年於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先後任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2018年至今於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研究組從事非晶合金納米晶金屬材料研究。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鐵基非晶和納米晶合金的磁學、冶金原理合金設計和組織性能調控機制,以及製備和應用技術研究。在Mater. Today,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Sci. Technol., Sci. China Mater., Scrip. Mater. J. Alloy. Compd.等期刊發表論文近80篇,一作和通訊論文五十餘篇,擔任Mater. Res. Lett.,Mater. Design,J. Alloy. Compd.等20餘個期刊審稿人。

李強教授,新疆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1993年於蘭州大學物理系金屬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於蘭州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2005年進入新疆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過冷態下的合金相變,塊體非晶態合金和納米合金的製備及其性能研究等。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Materials Today,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等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60餘篇。

劉錦川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傑出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於美國布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進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先後擔任研究員及高級研究員、合金行為與設計部門主任、資深研究院士,1988年獲得美國總統獎之一勞倫斯獎,1998年獲得布朗大學傑出校友金質獎章,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06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主要從事先進金屬材料的研究工作。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手性材料對於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石墨烯納米帶的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這些優良性能促使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有些研究者試著用石墨烯納米帶來製成量子點,他們在納米帶的某些特定位置改變寬度,形成量子禁閉(quantum confinement)。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控制偏振就是控制兩個方向上電場的振幅和相位,因此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材料性質,自然材料中很少有能在兩個正交方向上實現超過10%的折射率差異,而各向異性的介質納米結構通過結構參數調控可以為光的正交偏振態之間提供高的等效折射率對比度,從而為偏振調控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作為雙折射元件,超構表面具有特定設計的單元結構可用於實現亞波長像素的偏振控制,如偏振轉換、偏振復用甚至複雜的矢量光束生成。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盤點2019年材料領域的37篇《Science》:電子科技大學、哈工大實現零的突破!
    高速納米3D列印技術一種新的納米級3D列印技術-飛秒投影雙光子光刻,該技術能夠在不犧牲解析度的條件下實現微小結構的高速製造,與已有的雙光子光刻技術相比,新技術的列印速度快一千倍。13 北航又發《Science》!
  • 基於單層碳化鈦納米片的無核二維電子氣結構增強拉曼散射
    由於在原子尺度上的高均勻性、強的化學吸附性及出色的生物相容性,非金屬二維超薄納米片被認為是一類非常有前途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基底材料。 近日,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席廣成研究員和曲阜師範大學易文才副教授提出了無核二維電子氣(2DEG)單層SERS基底的概念,製備了高度結晶的Ti3C2單層納米片並將其組裝為大面積柔性SERS基底,實現了對雙酚A、多氯苯酚等多種有害物質的高靈敏檢測。
  • 【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該綜述回顧了過去十餘年納米酶結構和關係的研究,針對納米酶結構和活性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性歸納、分析和總結。全面闡述了影響納米酶活性的關鍵因素,梳理了納米酶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聯模式,並為未來納米酶的理性設計和從頭合成提出了合理設想,為進一步拓展納米酶的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由於納米酶大多屬於異相催化劑,其催化活性多由其表面豐富的活性位點來控制。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
    從納米到宏觀尺度的複雜組織特異性生理學,結合動態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刺激,啟發了具有刺激響應特性的複雜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系統的設計。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結合,擴大了它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通過簡單靈活的選擇不同類別的納米材料/水凝膠,或調節納米顆粒-水凝膠的物化相互作用,可以獲得大大超出傳統水凝膠的性能。
  • 談納米複合包裝材料
    所謂納米材料,就是用晶粒尺寸為1——100納米(1納米=10的負9平方米)的晶體構成的材料,由於晶粒尺寸比常規材料的晶粒細微得多,因而在其晶界上原子數多於晶粒內部的原子數,這樣就賦於納米材料以許多特殊的優異性能。與常規材料相比,除了具有極佳的機械力學性能以外,納米材料還呈現出更好的物化性能,包括光電性能,電磁性能和熱學性能等。因此,工業界對此給予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 納米石墨帶可控合成有新法
    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打開其帶隙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將二維的石墨烯轉變為準一維的納米石墨烯帶。納米石墨烯帶的帶隙可以通過控制其寬度、骨架結構、邊緣結構以及雜原子摻雜來實現調控,從而在下一代電子學器件上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將納米圖案切割成二維材料的方法
    [PConline 資訊]EPFL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高精度技術,使他們能夠將納米圖形雕刻成二維材料。這項新技術允許研究人員用微型手術刀切斷原子間的聯繫。研究小組說,使用傳統的平版印刷技術來製作這種材料是極其困難的。
  • 超級黑PK超級白:納米材料如何欺騙你的眼睛
    目前公開報導中,「最黑的材料」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2019年,MIT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吸光能力高達99.995%的材料[3]。研究者的這次突破也實屬偶然。這項研究原本目標是提高導電材料性能,但當他們不斷在塗層中塞入垂直碳納米管後,卻陰差陽錯得到了這麼一種「比黑更黑」的物質。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科學家設計碳的新結構,強度和剛度接近理論極限
    而近日,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爾灣分校與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一起,從材料的微結構角度設計出一種碳的板狀納米結構,該結構的比強度(強度-重量比)甚至要超過鑽石。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儘管已有報導表明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不同的晶相結構表現出獨特的電化學性能,但是,由於催化反應體系複雜,影響其電催化性質的因素眾多,對於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背後的關鍵因素難以確認。一方面是缺乏從原子層面上理解納米材料與目標分析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催化反應中的動力學過程不甚清楚。此外,對於不同晶相的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向缺乏直接證據。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 2020-11-19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液晶與顯示》專刊:液晶先進材料與器件
    從事液晶態功能材料與微納光學器件研究。200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美國肯特先進材料與液晶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在液晶微結構光學材料、三維液晶光子晶體軟材料、功能光學薄膜、大尺寸可調諧液晶光學器件的結構設計、微加工與工程化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納米科技 「以小搏大」
    納米科技通過納米尺度的精準操作,調控物質的屬性,賦予納米材料理想的機械、化學、電學、磁學、熱學或光學性能,使這些新型納米材料在傳統和新興工業製造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航空太空飛行器製造業,質量輕、強度高的納米結構合金是製造飛機機身以及過濾、抗振、防火零部件的理想材料。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納米技術的應用將有助於克服以強場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為代表的物理限制和以功耗、散熱、傳輸延遲為代表的技術限制,製造出基於量子效應的新型納米器件,推動高性價比製備工藝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