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中的外國貨,中國人每年為它貢獻1500億,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2020-12-22 縱橫情報社

相信在很多人的廚房中,都有金龍魚的食用油,或者金龍魚的大米和白面,而且我們也經常聽到關於金龍魚的產品宣傳,可以說這個品牌已經被人們熟知。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龍魚這三個字表面上看起來是中國名字,但實際上這個品牌是一個外國品牌,每年可以從我們身上賺走1500億。

金龍魚的母公司就是新加坡著名的豐益國際,這家企業是全球500強之一,二十多年以來,一共賣出了50億瓶食用油,背後的老闆就大名鼎鼎的郭鶴年。1998年,郭鶴年在中國創辦糧油加工廠,後發展成為益海嘉裡。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益海嘉裡推出很多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比較著名的有海皇、金味、胡姬花等十幾個品牌。郭鶴年還在中國20多個省市成立三百個糧油加工廠,每年壓榨油籽達到1千萬噸以上,成為我國首屈一指的糧油企業。

在糧油行業,益海嘉裡在我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國10大糧油加工企業之一,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益海嘉裡的全年銷售額達到1500億元,收入比茅臺還要高。

益海嘉裡背後的巨頭就是豐益國際,而金龍魚就是出自這個公司,這家企業幕後的大佬就是97歲高齡的郭鶴年,他是馬來西亞首富,還被外界稱之為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而金龍魚的收入就成為了郭鶴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郭鶴年在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的產業,那就是北京國貿,在80年代的時候,北京需要成立貿易大樓來應對外貿事務,國內外很多財團都想拿下這個項目,但是卻遇到了種種困難。而郭鶴年知道了這件事,他決定無論花多少錢,遇到什麼困難也要拿下這個項目。

其實郭鶴年是一個愛國企業家,雖然他是一名華裔,但是他卻一直對中國有著很濃厚的感情,因此他即使拿出全部身家也要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國貿中心。這棟大樓建成後,成為北京地標建築,郭鶴年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40億元,如今這棟大樓每年的租金就達到幾十億。

其實不只是金龍魚,有一個乳酸飲料品牌也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它就是日本的養樂多,喝過這款飲料的人都知道,養樂多的口味和包裝始終如一,從來沒有改變過。

1930年,日本醫學專家田稔利用技術成功培養出益生菌,後來養樂多就利用這種技術發明了乳酸飲料。十幾年前,養樂多剛進入中國市場就受到了追捧,每分鐘能夠賣出5千瓶,憑藉獨特的口味和親民的價格,養樂多在中國市場逐漸站穩腳跟。

其實,無論是金龍魚還是養樂多,這兩種產品都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或許是因為它們的品牌名字比較「中國化」,因此才會被誤認為是國貨。那麼,當你知道這兩個品牌是外國貨的時候,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它們嗎?

相關焦點

  • 它深藏在華29年,年營收高達1670億,卻被很多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它深藏在華29年,年營收高達1670億,卻被很多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推薦語:改革開發以後,我國的經濟迎來了迅速的爆發期,數量龐大的外資品牌入駐中國,事實上也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目前在中國有很多的外資品牌,因為深藏在中國太久,以至於常常被國人誤認為是本土的品牌,但卻是純種的外國貨,比如下面這些品牌就是典型。我們最常見的功能性飲料——紅牛,最早誕生在泰國,是個泰國品牌。之後才被帶入中國發展,不過因為質檢要求不同,國內的紅牛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但它並不是中國品牌。
  • 深藏中國30年,年撈金377億的辣醬品牌,卻被國人誤以為是國產貨
    深藏中國30年,年撈金377億的辣醬品牌,卻被國人誤以為是國產貨推薦語: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作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疑是不可忽視的。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也是隨之提升,色、香、味都成了美食的重要標準。
  • 空調界的「世界霸主」: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年營收超1400億
    空調界的「世界霸主」: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年營收超1400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今我們所用的產品不僅有中國製造,也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產品。雖然說國內有很多新品牌的進入,但是我們也有不少國產品牌在走向世界。
  • 日本飲料巨頭,一直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從中國大量撈金65億
    說到我國出名的一些產品,相信不少人都應該有喝過娃哈哈、可口可樂、加多寶、王老吉等等品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外的產品也相繼銷賣出國,國內也不例外。人們再也不用通過出國的方式購買到喜歡的產品,而是通過網上購買、代購的形式。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個究竟。日本飲料巨頭,一直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從中國大量撈金65億元。
  • 打著洋品牌,賣著中國貨,國產品牌為何鍾情「日本化」?多掙錢?
    隨著中國市場的潛力被開發,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而在很多外資公司的營收「戰績」中,中國市場更是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財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品牌更是越來越「中國化」,甚至很多中國人都以為他們是國產品牌。例如來自日本的養樂多,新加坡的金龍魚等等。
  • 「偽裝」成國產的日本飲品巨頭:與蒙牛、伊利齊名,每年狂賺65億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華為、OPPO、VIVO和聯想等電子產品。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外國品牌進入中國,而且還實現了本土化,讓一些中國人把它們誤當成是國產品牌。養樂多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實實在在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狂賺65億,算得上是「藏」在中國的日企巨頭。一、養樂多的日本發展史養樂多是日本一家歷史比較久遠的企業,外文名為「Yakult」,又譯為「益力多」,意即酸奶。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被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賺走中國人65億
    可口可樂、康師傅、百事這些歷久彌新的品牌一直都在市場中保持著強勁的表現,不過我我國市場,近幾年有一款飲料十分火爆,它就是元氣森林氣泡水,在便利店隨處可見,看起來比較"日系"的產品,實打實的是國產。
  • 日本飲料巨頭,用漢字偽裝成中國品牌,每年偷偷從中國賺走65億!
    國內第一個益生菌飲料品牌叫 "洋樂多",相信大家對這個品牌並不陌生,在各大超市和零售店都有銷售。尤其是伴隨著這兩年 "蒙牛 "和 "伊利 "等這樣的國產品牌也推出了乳酸菌飲料,愛屋吉屋,一直以來,大家一定以為 "養樂多 "也是一款 "益生菌飲料"。這是一個中國品牌。
  • 兩國外巨頭藏華數十載,悄悄做到行業第一,卻被國人誤以為是國產
    兩國外巨頭藏華數十載,悄悄做到行業第一,卻被國人誤以為是國產推薦語: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迅速的爆發,而很多的國外企業看到了這個機會後,也趕緊跑來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它們憑藉著強大的資金實力,往往很快就能實現在國內市場紮根。
  • 這個國產品牌潛伏10年,擊敗美國企業奪魁,卻因名字被誤稱外國貨
    前言在中國網際網路科技的迅猛發展之下,有不少國內科技品牌衝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像華為、vivo、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不僅是國貨的驕傲,也成為國外炙手可熱的「中國代表」。又一國產品牌被當作「外來貨」然而,因為這些品牌的名字問題也曾鬧過不少笑話,比如當vivo和OPPO剛剛進入到國內市場時,因為取了英文名,還曾被認為這是來自國外的品牌。然而這幾年間,這兩大品牌的不斷營銷已經讓百姓對它們的身份了如指掌。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品牌曾經鬧過同樣的笑話,它就是移動路由器品牌TP-LINK。
  • 日本乳酸菌大王,被誤以為是中國品牌,每年狂賺65億!
    經過公司研究人員的努力,一款名為「Jahurto」(即養樂多)的酸奶橫空出世,每一瓶至少含有100億特殊活性乳酸菌,一經出世,就火遍全日本。2002年,養樂多公司正式進入中國,最初它的日銷量只有6萬瓶,到了2018年,養樂多在國內的日銷量高達750萬瓶,且連續4年在該品類排名第一,最興旺的時候達到年銷售額65億。
  • 這十大家喻戶曉的中國品牌,一直被誤以為是洋貨,其實都是純國產
    1.名創優品小編一直以為它是日本的品牌,因為名創優品的很多信息,都帶上了日本風格,所以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日本品牌,其實它是地地道道的國產品牌。大家都知道「哎呀呀」吧,名創優品的創始人就是哎呀呀的創始人葉國富。
  • 日本飲料巨頭,每年默默從中國賺走65億,網友:難道不是國產的嗎
    尤其伴隨著這兩年「蒙牛」和「伊利」等這種民族品牌也推出了乳酸菌飲料後,愛屋及烏,一直以來,大家一定也以為「養樂多」也是中國品牌。經過十多年的菌落培養,代田稔最終成功分離培養出了乳酸桿菌,並將其命名為「乾酪乳酸桿菌代田株」,也叫「代田菌」。
  • 深藏中國的日本飲料巨頭:日銷760萬瓶,卻被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深藏中國的日本飲料巨頭:日銷760萬瓶,卻被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推薦語: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很多自主品牌拔地而起的同時,也有不少的外資企業紛紛選擇進入國內市場撈金。
  • 日本飲料巨頭,在中國每年撈金65億,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他們會在大街小巷中尋找好吃的食物,當然會買上一杯水解渴。有一種飲料是日本人生產的,在中國每年賺取的利潤高達65億,他不僅被國人認為是國產品牌,還成為了日本飲料巨頭。每個人在出去玩的時候會選擇買上一杯飲料,很多女孩子比較愛喝奶茶,男孩子比較愛喝可樂。每個人選擇的飲料不同,但是在吃早餐的時候,他們卻會選擇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奶,雖然奶的品牌很多,但是他們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養樂多。
  • 小時候看誤以為是國漫的作品,實際他們都是外國的
    當初我們對於某些動漫還很確定的以為是國漫,因為動畫中有很多描寫國內的成分,但是長大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還挺吃驚的。接下來就看看小時候看誤以為是國漫的作品,實際他們都是外國的。而且以下要講的一些都是根據我們中國的文化創作出來的,令人傻傻分不清。《蒼天航路》講的是中國歷史,裡面的角色都是三國時期的人物,陳述曹操一生的傳奇故事。
  • 一個荷蘭知名啤酒,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淨賺331億
    茅臺酒更是跟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白蘭地並列為世界三大名酒,酒質醇香綿軟,空杯留香持久。而中國關於酒的故事更是多,詩仙李白鬥酒詩百篇,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它一直被認為是國產品牌,實際上來自荷蘭,每年在啤酒市場也佔有重要份額,一年賺上百億。它便是喜力啤酒,一家荷蘭釀酒公司,1863年創建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造之初取名草堆,為了能有最好的啤酒,喜力先生走遍了全世界,尋找最好的配料。
  • 一直誤以為國產品牌的飲料,名字用漢字偽裝,每年從中國賺走65億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物質貧瘠的年代,恩格爾係數相當的大,解決溫飽問題已經是人們最大的願望,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人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來著日本的飲料巨頭,他用漢字偽裝成中國的老品牌,每一年中在中國賺取的金額高達六十五個億
  • 一部國產手機,都有什麼零件是外國貨?
    一部手機就是一個高科技的合成產物,其配件涉及很多行業,但是有一點很多人沒想過,為什麼國產手機還大量使用外國貨呢?第一,國產手機已不是低檔產品,是進入國際品牌的手機,當然它所用的零件肯定是尖端的配件,否則根本不需要。
  • 日本一知名飲料,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淨賺36億
    不過在全球化的大潮流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局部的逆轉——民族品牌得到了國人更多的青睞。而日本的一個知名飲料,由於名字取得非常「中國化」,被國人廣泛地認為是「國貨」一年在中國賺走36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