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市場的潛力被開發,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而在很多外資公司的營收「戰績」中,中國市場更是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財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品牌更是越來越「中國化」,甚至很多中國人都以為他們是國產品牌。例如來自日本的養樂多,新加坡的金龍魚等等。
而除了不少外國品牌化身為「國產品牌」以外,我們發現也有不少國產品牌,一直想要將自己包裝成「進口貨」。以金坷垃為例,來自河南鄭州的它,一直將自己包裝成美國品牌。在廣告中,金坷垃號稱自己是一款由「美國聖地亞戈」研發,中國生產的肥料。在他的宣傳廣告中,有日本人、非洲人、美國人,並且反覆強調來自美國。而實際上,金坷垃和美國毫無關係。煞費苦心地將自己包裝成外國品牌,也成為了很多國產品牌的「通病」。
可能說起來太過絕對,但是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有網友在網絡平臺上,這樣評論國產品牌:聽起來不像國貨的,都是中國品牌。例如楚雨蕁最愛的美特斯邦威是名副其實的國貨,而韓束、韓後等化妝品也和韓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甚至包括一些蒙娜麗莎瓷磚、羅浮宮家居等,一聽就是外國貨的品牌名,也統統都是中國品牌!
而這些中國品牌有一個特點,就是起一個很容易讓消費者誤解的「外國名」。而一些勤快的創始人,更是會去國外註冊一個公司,通過「包裝」,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所謂的國際品牌。首當其衝的就是名創優品,和今年大火的元氣森林。
名創優品
1977年,葉國富出生自湖北十堰的一個貧苦家庭。迫於生計壓力,葉國富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走上社會的時候,葉國富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年輕人(1998年,21歲的葉國富因為拖欠學費未能拿到中專畢業證)。這樣的學歷,讓其求職之路並不順暢。
「三無產品」(無背景、無學歷、無資金)的葉國富,能做的工作也是屈指可數。而且在創辦名創優品之前,葉國富還經歷過一次創業失敗。這一次的創業之路,更是讓他背上了沉甸甸的債務。無奈之下,葉國富不得不再次回到打工市場。而當時周邊的同事,各個學歷都比他高,葉國富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可見其付出的努力是多麼的龐大。據悉,葉國富一直是業績排行榜的冠軍,每年光是銷售提成就高達12萬。而這樣的工作,也讓葉國富還清了債務,並存下了一些資金。
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葉國富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認識了楊云云。而正是楊云云的到來,幫助葉國富打開了第二次創業的大門。第二年,兩人就在廣東佛山開了一家「10元飾品店」,生意做得熱火朝天。2005年,葉國富在此基礎上正式創辦了哎呀呀。2013年,葉國富又在哎呀呀的基礎上,成立了名創優品。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葉國富將心思放在了所謂的「日本品牌」上。
無論是名字,還是品牌LOGO,甚至是店鋪的陳設,名創優品都充斥著日本品牌的身影。名字來說,山寨了日本大創。而LOGO,則和優衣庫非常的相似。最後就是陳設,無處不在地透露出無印良品的味道。也正是如此,很多國人到現在為止,依舊認為名創優品是一家日本品牌,卻不知道他從研發、運營到生產銷售都在國內,完全是中國品牌。
而葉國富為了讓自己的名創優品看起來更像日本品牌,還邀請了日本設計師三宅順也擔任聯合創始人。不過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三宅順也在加入名創優品之前,履歷幾乎是空白的。所以名創優品的真實身份,恐怕也不用多說了。
但是不可否認,名創優品的成績還是不錯的。2013年問世,短短五年時間(2018年),就實現了營銷過200億。更是走出國門,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了3600多家門店。但是不安心做國貨,而是將自己處心積慮地包裝成日本品牌,還是引來了大眾們的質疑。當然,名創優品並不是唯一一個鍾情於將自己「包裝」成「日本貨」的品牌。最近大火的元氣森林,也有類似的操作。
元氣森林
創辦於2016年的元氣森林,是一家網際網路+的飲料公司。而他並不是來自日本,而是來自中國朋克之鄉河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貨」。不過,就包裝而言,元氣森林想要將自己包裝成為「日本貨」的想法,還是比較明顯的。
除了用日本文字「気」代替中文「氣」以外,元氣森林還在瓶身上特地標上了「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而在很多日本產品的包裝上,我們都能夠看到這樣的文字。所以很多消費者,自然而然認為這是一款日本飲料。再加上本身就充滿日系風的包裝,更是讓大眾的誤解更深了。而這樣的誤解,或許也是元氣森林想要看到的畫面。
當然,元氣森林和名創優品一樣,在營收成績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2020年3月《天貓V榜年度單品2020》顯示,元氣森林成為飲料類榜單中的第一名。而在去年,問世僅3年的元氣森林就在雙十一的時候,成為了全網的銷售亞軍,「打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一眾大品牌。有業內人士表示,元氣森林已經成為了我國飲料市場的一匹黑馬,業界估值40億。而這些赫赫「戰績」,和偽裝成「日本品牌」有沒有關係,難以得出一個標準的答案。
綜上而言,無論是名創優品還是元氣森林,在假「日本貨」領域上,算是教科書般的存在。至少就他們取得的營收成績而言,似乎還是很有效果的。而也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紛紛效仿,將自己「包裝」成日本品牌,或者其他國家的品牌。對於這樣的營銷模式,你能接受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