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青春叫高考,高考是萬千學生在人生中第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第一個轉折點。高考不分國界,成為了學生靠努力改變命運的最公平途徑。
將高考作為動漫題材的電影作品其實很罕見,國產原創電影《昨日青空》就嘗試將中國式的高考以動漫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作品畫風清新,但是劇情構思卻被國人所嫌棄。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部仿製「新海誠式」的敘事模式作品,沒有仿製出別人的精髓。
提到高考題材的動漫,新海誠還真的創作過這樣的作品,它的名字叫《十字路口》,雖然只是120秒的高考宣傳短片,作為高考生打氣的聲援片,新海誠的作品豆瓣評分8.1分,而國產《昨日青空》卻只有6.2分,到底兩部作品的差別有多大?同樣是高考動漫,兩者的表現形式和特點有什麼不同?
畫風、背景兩者都十分優秀。
新海誠的畫風其實已經美的不可挑剔,「幀幀為壁紙」的畫風讓他在每一部動漫作品都享負盛名。不過《昨日青空》這部作品在畫風的處理上同樣出色,無論是80年代的農村田野,還是下雨天男女主角的相遇,總讓人感受到製作方滿滿的誠意。兩者在畫風和故事背景的創作上,同樣出色,當然動漫的CG技術只是資金投入的問題,只要資金到位,幀幀為壁紙的畫風其實並不難。
所以在評論一部動漫作品優劣,畫風只能是作為其中一個不那麼重要的參考。每一個動漫觀眾都畫風的審美不盡相同,一千個觀眾,看一種美有一千種看法,見仁見智吧。
電影成功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分鏡的處理。
一個分鏡做得好的電影,會給予人一種身臨其境,帶動觀眾視角的效果。
可能《十字路口》只有120秒,你會發現新海誠的分鏡,從家、學校、鐵路、輪船、考場等等不斷地變換,「新海誠式」的分鏡瞬間讓人無法跟上,總有一點凌亂的感覺。當然可能是因為廣告時間限制問題,這也讓新海城這個短片不如人意。
《昨日青空》並沒有採用太多的分鏡,而是一直很簡單流暢的鏡頭,騎著自行車從家出門,從街口到學校,一路懷舊的街景讓觀眾的目光「流連忘返」。有時候不是分鏡多就能夠給予觀眾不一樣的視覺享受,拋開電影時長來看,昨日青空在處理鏡頭過度來看,比《十字路口》優秀。
同樣是高考選材,但是兩者在處理重點卻完全不同。
《十字路口》將故事刻畫的重點是人生的路口,通過兩個考生在不同的環境的努力,卻懷著同樣奮鬥目標,在人生道路上的拼搏來表現出高考對人生重要意義。一個是邊打工邊學習的高中生,一個是連學習班都沒有的島上高中生,但是他們的目標卻是一樣的。然而《昨日青空》卻將主角定位在「放棄高考」,當年三個朋友有著不一樣的際遇。
在題材的選擇方面上,《十字路口》更有一種廣泛的代表意義,反而《昨日青空》卻很難讓大眾找到代入點。作為高考題材的動漫作品,理應作為一種積極的價值導向作用,但是《昨日青空》更像是一個80作者的高考「失敗者」的回憶錄。
內容和意義上一對比,反而這部120秒的新海誠作品明顯更加有吸引力,大部分的觀眾都經歷過高考,高考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當年我們都努力著想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十字路口》在選材方面優於《昨日青空》。
受眾群體方面。
《十字路口》更像是一部清新高考動畫,他的群體是面向所有的高考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觀眾,都能夠感受到當年高考的種種記憶。但是《昨日青空》卻是架空在國內的考生,該作品的背景是當年80後的高考,在觀眾群體方面,又縮小在20年前左右的考生,雖然主旨是「面對著高考的不同人生」,但是這部作品,並沒有影響到當代年輕的新人類。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昨日青空》正是一部非常寫實的高考作品,當年備考的我們正是如此,戀愛、考上和棄考,都是我們萬千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但是我們匆匆分別,千篇一侓地進入到自己的大學,卻沒有將目光注意到那些人身上。如其說在他們身上找不到代入感,更不如說作者只是將這些讓重新放到觀眾面前,讓觀眾給予更多的關注。
總體來說,都是好作品
《十字路口》和《昨日青空》都算是非常優秀的關於高考的動漫作品,且不去考慮他們的播放時長和創作背景。它們的畫風、分鏡、題材和受眾方面,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始終以高考為題材的動漫作品不好創作。
當然很多人看電影,也會刻意地看這部作品的作者,像類似新海誠這些聲名在外的作者,總會讓人覺得影片不會差到哪裡。不過其實國內的動漫製作公司同樣優秀,像《昨日青空》這樣作品,你會看到國產唯美動漫的成長,雖然選材和角度不佳,但是你依然能夠感受到國產動漫的潛力和魅力。
很多人都對國漫有一種偏見,認為國產動畫不能夠誕生出類似新海誠的作品,但只是一種偏見,當然現在大部分的國產動漫都在追求經濟成本效益。國產動漫缺的不是資本,也不是CG技術水平,缺的是製作動漫的心。這個動漫心關乎作品的深層思想,你到底製作這部作品,是為告訴觀眾什麼哲理?還是只是一部圈錢的商業動漫作品。這也是為何你在大部分的國產動漫作品中,你根本得不到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