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都不帶諸葛亮?原因簡單

2020-12-17 凡人侃史

劉備相比曹操來說,勢弱而力少,將寡而兵微,但劉備最終卻能在曹操的眼皮子之下建立一番偉業!這就足以說明,劉備他絕非凡人。在歷史之上,很多人對劉備的評價,就是會用人、會識人、而且最善於團結各方人士。

說到用人劉備相比曹操而言似乎有著天然的嗅覺,例如他在鬧市之中識別關羽、張飛,竟然他們碰巧也是萬人敵的大將之才!而且最關鍵的是劉備當時,藉助匡扶漢室之機,取得了關張二人的信任。《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劉備當時那一招,可謂是高明,一來可以免費使用關、張的勞動力,二來也可以迅速宣傳自己的大志。

而後,劉備又迅速拉攏趙雲(搞定自己人身安全),後來在徐州時又說動麋竺(從而搞定,軍資問題)。再到後來,劉備又提拔魏延,從而迅速壯大他的團隊,並且讓魏延死心塌地為他效力。通過簡單的幾個案例分析,我們便能看出,劉備這個人極善使用人才。他的手法,往往讓人防不勝防,簡直比曹操的用人理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還要高明,還要透徹…

其實仔細比較起來,你會發現曹操用人的方式與劉備相比起來,曹操只是單純的相信。而劉備則是從內心深處來影響他,最後可以達到為他去效死力的程度。你看看,劉備手下的護衛大隊長:趙雲、還有陳到,甚至是後來的謀士法正,他們都願意為劉備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劉備之所以能夠在夾縫之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用人、識人是他最大的敲門磚。劉備的用人、識人之術,甚至要在曹操之上。例如:劉備在漢中之戰時,識別王平,你看看後來王平的作為,為蜀漢支起一片天。獨自帶領兵馬,抵擋曹魏10萬大軍。

還有一點就是,在劉備臨終之前,還特意提醒諸葛亮,要慎用馬謖,此人只會拍點馬屁,沒多少乾貨!或許,諸葛亮、及當時在場的人都以為劉備是老眼花了。但在5年之後,也就是諸葛亮出軍北伐之時,馬謖真的如劉備臨終之時所言,確實是一個新兵蛋子。白白把街亭這個戰略要地,送給了曹魏張郃。

說到這裡,的確讓人不得不服劉備的識人之術!倘若諸葛亮當時聽取了劉備臨終之建議,或許街亭之戰的成敗或將會改變。

說到劉備的用人方式,讓人一下子便聯想到,蜀主劉備這輩子面臨過最大的4場戰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戰,其二就是入川之戰(與劉璋爭奪地盤),其三就是漢中之戰(與曹操爭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戰(為關、張復仇,伺機滅孫權)。在劉備所經歷的這4場戰爭之中,他基本上都沒有帶上諸葛亮上戰場!為什麼呢?來看看諸葛亮真實的身份就知道了…

首先來看一下赤壁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眾所周知,劉備在長阪坡被曹操追得無路可走,最後還是靠劉琦派遣兵馬、戰船來接應,劉備才躲過一劫。其實,當時劉備的處境是非常的不妙的。原荊州地盤的新東家劉琮,直接投降曹操。而劉備當時還根本不知道,《資治通鑑》:時劉備屯樊,琮不敢告備。時曹操已在宛,備乃大驚駭。曹操天兵驟至,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後來,劉備無奈帶著10多萬百姓逃生。最終安營於,江陵劉琦處。

這個時候,其實也就只有一個辦法對付曹操。那就是聯合孫權,其實曹操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把孫權、劉備一起給收拾了。但劉備相比孫權,其影響力,號召力,甚至是民心所向,都要遠超於孫權。因此,曹操首先就是打劉備。此時,作為劉備的首席謀士諸葛亮,便提出,「聯吳抗曹」的方針。而且,親自在劉備面前請命前往東吳,遊說孫權、等東吳名臣。

而諸葛亮在接受使命之後,迅速前往東吳,首先第一關就是東吳的群臣們。這群文人,大部分都是主張降曹。他們的理由就是實力相差太大,與曹操硬拼只有死路一條。然而,諸葛亮卻把這群文人,從張昭到陸績,通通給罵了一遍,最終黃蓋出來才解了圍。

後來,諸葛亮又通過一首打油詩,「只為銅雀鎖二喬…」又搞定了周瑜,如此一來,自然也就達成了孫劉聯盟。而曹操想要迅速剿除劉備的希望就大大降低了,因為曹操的兵馬基本上都是旱鴨子,而東吳兵馬那水戰能力可以說是天下無敵,再者曹操兵馬從北方到南方作戰,會有水土不服之狀。

後來,赤壁之戰即將爆發。劉備駐軍在樊口,聽聞周瑜戰船來臨,於是便劉備便見了周瑜,後來帶著2000兵馬,兼併關、張,一同與周瑜前往了東吳。準備與曹操展開戰事,《江表傳》: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後來,以周瑜為總指揮,劉備為副、向曹操發起猛攻。在火勢的掩護之下,聯軍很快便打敗曹軍。而劉備兵馬主要在陸地之上,周瑜。在曹操兵敗之後,向襄樊方向撤退,一路之上遇到的全是劉備設下的埋伏。

總體看來,在赤壁之戰,諸葛亮主要是起到了達成戰略的目的。而並沒有,像演義之中還有「借東風」 這波神操作。《三國志》: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當然了,水軍的真正指揮人乃是周瑜。而陸軍則是劉備,還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

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中間起到一個牽線搭橋的作用,對於劉備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接下來就是漢中之戰,在與曹操生平最後的較量一戰中,劉備同樣是也沒有帶上諸葛亮的。

曹操,可以說是劉備的天敵。他成名比劉備要早,而且地盤也要比劉備要大,當然,謀士、大將,也要比劉備要多。公元219年,劉備終於和曹操一戰,首先劉備是派遣了大將,馬超、張飛。讓他們去攻打下辯,其目的當然是奪取漢中。

然而,張飛、馬超卻敗在了曹休之手。張飛的計謀被曹休識破,後來,劉備又派遣陳式去攻打馬鳴閣,這一招也算是高明。劉備,當時想的就是先切斷漢中與許都之間的聯繫,然後再慢慢收回漢中。

但是,在此戰之中,劉備卻遇到了徐晃。而徐晃,乃是五子良將之中,最受曹操欣賞的悍將。劉備在他的手中,並沒有討到便宜,反觀是損兵折將,很是狼狽。《三國志·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可以從這個記載之中可以看出,劉備當時確實是有點慘。但是,劉備此時仍然沒有召喚諸葛亮前來。而是馬諸葛亮留在了成都,讓他管理糧草、及兵力調度問題。

那麼,在漢中之戰劉備帶了哪個謀士呢?他就是被稱之為「奇謀」的法正。劉備也是憑著法正的奇謀,才在定軍山一舉除掉了夏侯淵。從而贏得戰事上的主動權,而對於諸葛亮呢?劉備讓他在漢中之戰期間,負責運送糧草、補充兵力,還有就是看管兩川之地。

而在漢中之戰的總指揮也就是劉備本人,謀士法正擔當。大將,乃是,五虎將,張、趙、馬、黃、魏延等。在打完漢中之戰過後,劉備演繹了他這一輩子最大的一場戰役,也就是後來名留青史的一戰戰役,「夷陵之戰」。同樣的道理,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同樣是沒有帶上昔日三顧茅廬的諸葛亮。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呢?

公元220年,關羽孤軍深入,最終敗於曹操、孫權的夾攻之下,敗走麥城,而上庸之兵又拒不救援。最終,折了關羽。,劉備把此仇全部歸於孫權。因為,在劉備心裡乃是認為,孫權不顧聯盟之議,背叛同盟之約,於是出動兩川精銳之師。外加,南蠻萬餘人馬,向東吳討伐而去。

對於劉備此次東徵的戰事,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是極力反對的。因為,東徵乃是《隆中對》戰略之中所杜絕的。這或許是劉備不帶諸葛亮東徵的原因之一。

那麼,除開上述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劉備的用人之術,還有識人之明。說難聽一點就是,諸葛亮不太適合去參與軍事活動。說白了,《隆中對》戰略,劉備他需要的是有人給他一個方向。而真正實施操刀的人,還是他劉備本人。

從公元207年末,到公元221年,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算是走過了大概14個年頭,對於諸葛亮劉備他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說白了,諸葛亮真正的身份乃是,一個戰略策劃者。並不適合做操刀者,在劉備心中誰適合做操刀者呢?第一人乃是龐統,在龐統之後,就是法正。在《九州春秋》有這樣一段記載: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此乃是龐統當時對劉備辛苦得到的荊州的看法,他的意思就是荊州這個地方雖然交通了,但是此地亦是用武之地。如果實力不強,很難守住。只會徒增傷悲,而後建議,劉備應該蜀地發展,這才是長久之計。

而法正呢?隨即提出《漢中略》,法正的戰略,與龐統的戰略相差無幾。在10多年之後,關羽丟荊州數郡,同時把荊州的水軍也損失殆盡,從這個結果來看,也應證了當年龐統之言。而諸葛亮呢?他卻硬生生把兵分為三路,荊州一路,劉備一路,川地一路。最終遭到失敗…

同時,在歷史之上,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之中,很多人認同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而更懂治國、治民。「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劉備他不可能get不到,諸葛亮真正的能力點在哪裡?因此,在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中他都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把後方供給,守護城池,治理民眾這樣的民生大事交給了諸葛亮掌管。

後來,諸葛亮發動5次北伐戰事,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這就足以說明,孔明的軍事才能的確不如他的治國之才。諸葛亮真正的身份,可以堪當一代「相國」,絕非是軍事能人。

相關焦點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關羽的死,對於整個三國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因為在夷陵之戰當中,損失過於慘重。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如果諸葛亮率兵攻打東吳,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
    開篇名義,如果諸葛亮作為統軍主帥,夷陵之戰肯定不會招致慘敗,因為諸葛亮在軍事謀略和臨陣謹慎的程度上,都要遠遠高於劉備。夷陵之戰,劉備在用兵上,有點飄了,剛結束漢中之戰,氣勢如虹,在排兵布陣上失誤累累,被當時稱為「不知兵」!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曹丕為何不趁機不攻打蜀國?
    公元211年劉備傾盡全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目的想要奪取荊州並為關羽報仇。孫權恐懼劉備的兵鋒,願意和劉備割地求和,結果遭到劉備拒絕,隨即孫權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率荊州各部抵禦劉備。陸遜誘敵深入一步步把劉備引到夷陵,最終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也於2年後鬱鬱而終。
  • 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軍事實力雖然比不上曹操雄厚,但是劉備善於結交人才,在他臨死時還交待兒子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願望,劉備和曹操之間為爭奪漢中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漢中之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開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損失有多重?劉備四個軍師不復存在,諸葛亮也無力回天
    一、夷陵之戰219年,孫權趁劉備北伐,荊州空虛,偷襲荊州,使關羽被擒殺,更使兩國矛盾爆發,劉備便誓要伐吳,後曹操離世,張飛又被部下刺殺身亡。短短幾年,劉備已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將,但他仍不忘伐吳。同年七月,劉備親率大軍正式伐吳。
  • 夷陵之戰時,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能打贏陸遜嗎?答案其實很簡單
    益州派系、荊州派系、東州派系他們的意見,對於劉備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諸葛亮、趙雲等。他們的意見是一定要聽取的,當時諸葛亮、趙雲,都建議此時應該趁著曹操新喪之際,出兵伐魏。如果成功,那麼吳國也就不戰而降了… 但是劉備這一次卻再也沒有聽取諸葛亮、趙雲等諸多大臣的意見!這或許就是王者之風的表現,劉備他就是要證明自己。
  • 漢中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還不高興?
    按道理來說,黃忠有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得到很好的嘉獎才是,誰知劉備卻欣喜地說夏侯淵只是個莽夫,一點都不重要。黃忠聽後當然不高興,為什麼劉備還這麼說呢?實際上仔細想一想,不是劉備太矯情,而是魏軍中,張郃的確比夏侯淵重要。劉備這麼說應該有三個原因,一、夏侯淵雖是漢中曹魏的最高統帥,但才能確實不及張郃。
  • 關羽之死的真相到底是如何,難道真的是被劉備和諸葛亮聯手做掉
    這就是後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力不足的原因,陰謀論者認為這是劉備與諸葛亮刻意削弱荊州實力,讓關羽一個人獨立面對魏、吳的夾攻。陰謀論者最重要的佐證是關羽發動夷陵之戰,東吳孫權偷襲荊州,在四川成都的劉備絲毫沒有援助關羽的舉措,不但沒有派遣一兵一卒,甚至連關羽求助駐紮在上庸、房陵的劉封部也被拒絕,認為這是劉備的意思,想借魏、吳之手做掉關羽。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劉備能夠贏得三分天下,組建團隊,實在是那個時代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之前劉備的實力並不強大,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人表示是劉備能夠團結人心,讓很多人都被他收買了。也正是因為這樣,蜀漢集團才慢慢發展起來。
  • 漢中之戰,曹操佔盡了優勢,為何卻是劉備贏了
    劉備雄踞荊州益州,孫權佔據江東,曹操控制北方地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而早年劉備在佔據了益州地區之後,曾經進攻漢中。 而在漢中之戰當中,佔據優勢的曹魏並沒能擊敗蜀漢的軍隊,最後還是丟失了漢中地區的控制。那麼劉備曹操漢中之戰,明明是曹操更有優勢,為什麼是劉備贏了呢?接下來就以正史當中的描述為範本,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 漢中之戰,為啥實力很強的曹操,卻輸給了立足未穩的劉備!
    曹操一直是《三國演義》中非常受到關注的人物,他的出名度其實是不亞於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是古代英雄們爭奪霸權的故事,既然有對權力的爭奪,那麼戰爭就不可避免,書中也描寫了許許多多的戰役,例如漢中之戰,赤壁之戰,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戰爭,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漢中之戰。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曹操退回北方後,孫劉兩家暫時達成妥協,由劉備佔據荊州。劉備進取益州後,仍然佔據荊州不撒手,激起了孫權一方的強烈不滿。孫劉兩家圍繞荊州,先後引發了「湘水劃界」、「呂蒙襲取荊州」兩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劉備一方最終失去了對荊州控制權。公元221年,劉備為了重奪荊州,也為關羽復仇,調集重兵御駕親徵,向東吳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夷陵之戰由此爆發。
  • 襄樊之戰中,劉備為何遲遲不馳援關羽,使其幾次陷入險境
    219年7月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深刻影響了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是劉備實力從巔峰跌到谷底的開始:先是關羽被殺,荊州落入孫權手中;然後東三郡孟達叛變,劉封被賜死;最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吳,的實力一落千丈。劉備本人在白帝城病死。
  • 劉備伐吳,為啥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大將?其實這不怪劉備
    後是劉備因孫權聯合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成為了蜀國衰敗的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雲馬超等大將沒有跟隨劉備一起伐吳。這場戰役的結局大家也都知曉,劉備中了陸遜的計謀被火燒連營,損失慘重。兵敗而歸的劉備接連受到打擊,最後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後逝去。蜀國至此徹底失去了和魏國爭奪天下的機會。
  • 夷陵之戰中蜀國只損失了五萬精銳,為何後期卻一蹶不振?
    半年後,陸遜見蜀軍士氣已盡、防備鬆懈,遂抓住戰機,發動火攻,一舉火燒劉備連營700裡,蜀軍損失慘重,士兵傷亡殆盡,軍資也被付之一炬。 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於223年6月病逝於此。 那麼,這場看似蜀軍只損失了五萬的夷陵之戰,為何會導致蜀漢一蹶不振呢?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蜀軍取得了勝利,為何劉備還不敢自立為王?
    只是,蜀漢的取勝來得相當不容易。即便後來斬殺夏侯淵,曹魏徹底退出了漢中,劉備依然心有餘悸,不敢自立為王,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劉備的說法是什麼呢?「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這就說明劉備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大勝利,扼守住了蜀漢的重要咽喉。
  • 夷陵之戰慘敗的真相何在?並不是劉備軍事實力弱,而是這3點原因
    夷陵之戰是改變蜀漢命運的一場世紀大戰,蜀漢的君主劉備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發兵攻打東吳,卻被陸遜打得大敗。這次失敗,蜀漢政權實力受到嚴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同時劉備悉心培養的二代將領也損失了很多人。而劉備本人也因為這場失敗,最終鬱鬱而終。
  • 漢中之戰,黃忠斬殺夏侯淵立下大功,劉備為何不高興?
    但他卻在定軍山被黃忠斬首,而且劉備並沒有因為他的死而激動,相反還不高興。很多人以為劉備想要留夏侯淵的性命做人質,其實另有原因。黃忠力斬夏侯淵事情發生在公元219年,這一年已經是劉備發動漢中之戰的第二年,曹操因為有強大的補給,各種軍需物資一直源源不斷運送到前線,再加上曹軍佔據漢中有利地形,大將夏侯淵、張郃兩人把劉備大軍死死抵禦在陽平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