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野心與終局」 | 本周專欄精選

2021-01-14 雷鋒網

雷鋒網按:近日,科技圈的新聞可謂此起彼伏,知乎獲得D輪融資;陸奇加盟百度;繼AlphaGo之後,百度小度繼續挑戰人類的「最強大腦」……對於這些事件,業內的行家會有怎樣的麻辣點評?小編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精選了7篇深度的好文與大家分享,畢竟這可是本輪猴年的最後一次專欄精選了。友情提示:點開第七篇連結的時候,要確保媽媽大姨們不在身邊,不然你很難解釋的科科~


1、詳解聲紋識別:如何正確評價小度在最強大腦中戰平人類?|獨家解析(點我閱讀全文)

百度小度在「最強大腦」比賽中以1:1戰平名人堂公認最擅長聲音辨別的選手孫亦廷,引發了一些媒體的追蹤報導,我們驚喜的同時也發現有些文章的報導是不準確的,這種漫無邊際的誇大實質上對百度口碑是不利的。我們始終應該清晰的認識到:人工智慧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起起伏伏,到如今開始落地到應用場景,確實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但這不代表著人工智慧就真的智能了,並且超越人類了。事實上,這才只是剛剛開始,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介紹】陳孝良:博士,聲智科技創始人,曾任中科院聲學所副研究員和信息化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聲學信號處理和 GPU 深度學習算法研究工作。

2、技術解析:Velodyne VS Quanergy 固態雷射雷達哪家強? | 獨家深度(點我閱讀全文)

一年一度的CES展幾乎淪為汽車展,而在2017年的CES展中,自動駕駛技術已然成為焦點。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環境傳感器,雷射雷達自然也備受矚目。

關注無人駕駛的讀者們都知道,固態化、小型化是雷射雷達的發展趨勢。對於固態雷射雷達,目前公開資料最多的兩個明星廠家是Velodyne和Quanergy,那麼它們的技術到底孰優孰劣?本文作者以專業的視角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審慎的思考。

【作者介紹】朱少嵐: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寧波傲視智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3、知乎的「野心與終局」(點我閱讀全文)

徐新和周源短暫接觸之後,就用極快的速度和不低的估值敲定了這筆投資,正如一位做後期的投資人朋友幾周前曾經跟我說的:「知乎這輪融資太順利,份額想搶都搶不到了。」

對於今日資本來說,知乎是一個確定性偏強的案例。畢竟創業項目也有頭部、腰部和尾部之分,知乎作為目前市場上少有的頭部項目,還是比很多同類項目要來得穩妥一些。

但是,確定性和上升空間之間往往是有矛盾的。知乎的終局到底會是什麼?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該如何盈利……

抱著這諸多問題,我一邊思考一邊翻遍了周源在知乎上的所有回答。我發現,在他的 341 個回答裡,有很多非常深入的思考,可以或直接或間接地回答我的很多疑問。

【作者介紹】曲凱:海歸創投人,Duke Graduate,前Consulting Intern,前Baidu PM。

4、如何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做好一款小程序?(點我閱讀全文)

現在「如何做一款小程序」的文章鋪天蓋地,「怎麼做」 已經不是問題。那麼如何「做大」一款小程序,你知道嗎?破解小程序獲客難、留存難問題,又有哪些方法?

大家都在琢磨小程序的業務場景,因為涉及到的商業領域非常多,我們不一一分析。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用戶增長是所有小程序共同的、最直觀的目的。

提到用戶增長,不得不提「增長黑客」,這個詞在國內已經被逐漸接受了。「增長黑客」的海盜法則 AARRR 也被大家所熟知。AARRR 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用戶獲取( Acquisition)、用戶激活( Activation )、用戶留存( Retention )、變現營收( Revenue )與推薦傳播( Referral )。

如何從AARRR五個方面做好小程序的數據分析,不妨聽聽數據分析從業者怎麼說。

【作者介紹】金磊:數據分析產品GrowingIO產品經理。

5、在百度,有哪件大事是非陸奇不可的?(點我閱讀全文)

每天工作15個小時的陸奇,作為世界頂級科技公司中職位最高的華人,高調轉身成為百度集團總裁兼COO,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如果不是「騎自行車摔傷」,陸奇也是被看好未來掌舵微軟的候選人之一。即便不考慮其華人的身份,陸奇自身的能力與之前的成就,也足以支撐他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改革者,使其更加偉大。只是,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被改革的公司,有可能是百度。

對百度而言,陸奇的加盟是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件喜事。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陸奇的領導下,百度會發生什麼變化?

有什麼事情,是張亞勤+吳恩達+向海龍搞不定的,而陸奇就能搞定呢?這是一個微妙的問題。

【作者介紹】謝闐地: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總經理。

6、為什麼現在的人工智慧助理都像人工智障?(點我閱讀全文)

為什麼現在的助理產品都是坑?很多團隊不是底層的算法差,而是團隊對產品的理解有問題。

要滿足C端用戶的需求,確實非常難。10次使用,有一次因為任意原因的失望,用戶心理就會開始有疑慮。從體驗上來看,在用戶熟悉的場景下得全面理解用戶提出的需求;在用戶自身不清楚場景下,得自然的協助用戶挖掘需求;獲得需求後得幫助用戶做決策,並最終呈現結果。以此來看,對話式的agent就得至少滿足以下功能:

具備基於上下文的對話能力 (contextual conversation)

具備理解口語中的邏輯 (logic understanding)

所有能理解的需求,都要有能力履行(full-fulfillment)

【作者介紹】本文作者Mingke,對話式人工智慧創業者。

7、圖像識別怎樣改變AV產業?日本人表示:你們都弱爆了(點我閱讀全文)

先進的圖像識別怎樣改變AV產業?說到這方面,日本人表示,你們都弱爆了!

簡單的列舉出文中最弱的一個例子你們感受一下:

這個機器人能從面部打碼的圖片,識別出原來的人物是誰。效果如圖:

機器人:照片中的人物為上原亞衣。相似度98.730320%。

【作者介紹】何之源: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在讀,研究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方向。

雷鋒網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知乎的「野心與終局」
    徐新在和周源短暫接觸之後,就用極快的速度和不低的估值敲定了這筆投資,正如一位做後期的投資人朋友幾周前曾經跟我說的:「知乎這輪融資太順利,份額想搶都搶不到了。」對於今日資本來說,知乎就是這麼一個確定性偏強的案例。畢竟創業項目也有頭部、腰部和尾部之分,知乎作為目前市場上少有的頭部項目,還是比很多同類項目要來得穩妥一些。但是,確定性和上升空間之間往往是有矛盾的。知
  • |本周專欄精選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7月27日,著名國產手機廠商小米發布了第一款筆記本電腦:Air。以色列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製造商Mobileye本周二宣布,其與特斯拉之間的合約到期後將不再續延。今年是Mobileye無比風光的一年。從1999年創立以來,這家以色列公司從未像今天這麼吸引著全世界的眼光。
  • 知乎:搭建多元內容生態,助推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獲得收益
    其中,知乎榮獲「年度賦能創新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2020年,知乎通過好物推薦、會員專欄、付費諮詢等多方位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幫助創作者通過優質內容獲得收益,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扶持新個體經濟的優秀案例。
  • 《迷幻史》登陸知乎 陳楸帆走進「快閃課堂」聊科幻
    據悉,其新作《迷幻史》也已於2019年11月底在知乎獨家上線,以鹽選專欄形式連載更新。「從科幻小說到科技藝術裡」,AI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出來,包括在科技實踐和科幻想像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係。在當天的分享會中,陳楸帆從各個時代的科幻作品入手,與讀者一道回顧了科幻作品與科技發展的歷程,展望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想像與期待。
  • 《永恆族》場面宏大,能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相提並論
    #漫威電影#漫威電影《永恆族》預計將在未來數周后復工繼續拍攝,這使得本片導演趙婷再度回到聚光燈下,她也於本周中向記者們透露了自己對於這部電影的期望而同時,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則繼續稱讚趙婷的實力並表示這部電影也蘊含了巨大野心,那就是電影《永恆族》可能看上去會比《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還要更加宏大,可能看上去會更加宏大也更有野心,而這正是趙婷的目標,同時這也是趙婷被漫威影業選定執導這部電影的原因。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凱文·費奇表示,就場面而言,《永恆族》是能夠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相提並論的。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但這並不意味著,知乎就此走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相反,基於知乎問答社區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及獨特的長內容沉澱,社區影響力反而呈現厚積薄發的態勢,知乎在用戶發問、解答、評論、互動裡,延展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內容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知乎的唯一性。
  • 知乎網文熱 誰在知乎更小說?
    以2005年時「起點中文網」書庫收錄標準為例,創作者提交的網文必須有已寫的三個章節或者5000字以上,同時在開通專欄後沒有完成2萬字的作品前不能再新增作品;與此同時,開設專欄後,如果一周內不上傳作品,專欄將被取消——而有專欄,是一個網文作者能夠收穫稿費的重要前提。
  • 在知乎學數學是什麼體驗?醍醐灌頂 安排的明明白白
    近日,一篇「我在知乎學數學」的文章火了。知乎用戶、圖像算法工程師「z.defying」將線性代數、微積分和概率統計相關經典回答整理分享了出來,獲得近萬個贊同。「對於單個不懂的知識點,我經常在知乎搜大佬的回答,看完如醍醐灌頂,要是當初學數學也經常光顧知乎就好了。」他文章中熱情的「自白」,也讓很多用戶找到共鳴,在評論區呼叫他繼續更新。
  • 在知乎學數學是什麼體驗?醍醐灌頂,安排的明明白白
    近日,一篇「我在知乎學數學」的文章火了。知乎用戶、圖像算法工程師「z.defying」將線性代數、微積分和概率統計相關經典回答整理分享了出來,獲得近萬個贊同。「對於單個不懂的知識點,我經常在知乎搜大佬的回答,看完如醍醐灌頂,要是當初學數學也經常光顧知乎就好了。」
  • 知乎、搜狗發布會撞車 搜狗或接盤知乎搜索功能
    2017 年 1 月 1 日零時,知乎發布了最新年度總結「我的知乎 2016 」,帶領用戶一同探索知乎之城,回顧過去一年的成長。同時,知乎還為所有居民準備了新年禮券,並精心挑選了年度最值得推薦的知乎 Live 和電子書榜單,從一本書、一場 Live知乎發力社區管理機制 將試水原生態廣告新浪科技訊3月20日中午消息,在線問答社區知乎今日在京透露在社區開放兩年後,知乎註冊用戶數達到1700萬,同時將持續完善社區機制,包括用戶自治和保護版權等。
  • 本周精選2020年國內上映的最新歐美電影有哪些?
    【本周精選】2020年國內上映的最新歐美電影有哪些?這足以成為「本周精選」競爭者。喬喬兔我對這部電影提出了放映機要求,但尚未到位。 這部電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甚至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附加功能可靠,帶有音頻評論軌道,特色片段製作,刪除的場景和額外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本周精選的競爭者。
  • 知乎,越來越沒用了…
    前兩天,#知乎崩了#衝到了微博熱搜第五名,堂哥才意識到很久沒打開知乎了。 要知道上大學的時候,堂哥還是知乎App的重度用戶,看了知乎大V通過公眾號實現月賺10萬的回答,非常熱血地跟著註冊了一個公眾號,拉著室友斷斷續續更新了兩年,最巔峰的時候有42個粉絲。
  • 長夜不再難明 上知乎了解《沉默的真相》
    作為爆款劇《隱秘的角落》的接棒者,《沉默的真相》不但憑實力在知乎、豆瓣等平臺收穫9.2的超高分,也讓劇迷、網友們在見證臺劇「文藝復興」之後,再次看到了國劇的「復興之光」。「《沉默的真相》評分高開高走,你認為好在哪裡?」「對比原著《長夜難明》,如何看待《沉默的真相》的改動?」「紫金陳能否成為中國的東野圭吾?」
  • 「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北邙是創作者之一,2019年,北邙在知乎舉辦的親歷故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之後受到知乎編輯邀請,開始在知乎更新自己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這部專欄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集,講述北邙從事獄警四年以來,親身接觸過的十位罪犯的故事。
  • 知乎走進第八號當鋪
    在那個引導創造的年代,知乎裡各行各業的大V,認真地分享領域內的知識,人們在給手機APP分類時,會將知乎放進「學習」應用組。那時,知乎是一個小而美的社區,沒人會覺得刷知乎是在kill垃圾時間。調整定位後,知乎拿到一筆近3億美元的融資,同時估值翻了1.5倍。
  • 長內容IP化,知乎不止一種答案
    在真實生活中是一名刑警的知乎用戶「沒錯就是我」,其創作的鹽選專欄《完美謀殺:一位老刑警筆下的7 個真實重案故事》上線後深受讀者歡迎,目前已獲得10.9萬的熱度。在知乎團隊的協作下,知乎用戶「獅心」將曾在社區發布的一則萬字懸疑故事《我把男朋友放進了冰箱》進行了二次創作,收錄進鹽選專欄《深夜驚奇:你不敢打開的睡前故事》。
  • 十歲知乎能否趕上內容付費這趟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對於已經10歲的知乎而言,在完成8輪融資後,商業化變現迫在眉睫。日前,在推出「鹽選會員」一周年之際,知乎交出了答卷:截至今年2月底,知乎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目前,知乎為用戶提供超過5.7萬個知識服務產品。通過「鹽選專欄」,有創作者單月收入超20萬。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2019年,知乎上線新的會員體系「鹽選會員」,將知乎定位於基於社區的高質量數字閱讀平臺,會員權益擴大到整個社區平臺,涵蓋付費內容、社區和會員等三個部分。根據知乎披露的「鹽選會員」成績單,截止今年3月,知乎為用戶提供了超過5.7萬個知識服務產品,包括2000多場鹽選專欄,近1萬場知乎Live,3.4萬本優質電子書和講書以及共計約1.1萬本國內外一線雜誌。
  • 本周精品PC遊戲測試推薦 《不敗傳說》《微軟飛行模擬》
    大家好,新的一周又到了,相信不少玩家都很關心,本周有哪些新的遊戲上線呢,新的一周又來了,本周(8月17-8月23日)上線的pc遊戲很多,這裡為大家精選幾款,感興趣的可以去體驗一下哦。PC方面有《不敗傳說》《微軟飛行模擬》《死亡終局:輪迴試煉2》,等新遊上線測試,趕緊預定吧~
  • 在知乎,編啥能月入40萬?
    當我對同事提及知乎「鹽選專欄」開始做網文連載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戲謔,然後意味深長的補了一句,「畢竟,沒人比知乎更適合當『故事會』」。事情還要從2020年4月知乎一部現象級專欄作品成功出圈說起。彼時,知乎聯合「七月荔」推出《洗鉛華:惡毒女配生存錄》,其創造了單月分成近 40萬的紀錄,隨後該作品和由此衍生出的話題在多個平臺引發大規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