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名將如雲,然而其中名頭最響的人就當數關羽關雲長了。客觀來說,據《三國志》的描寫,能與關二爺相匹敵的武將也有一些,他頂多算名將一枚。然而在《三國演義》的描寫裡,關雲長似乎成了「武聖」級別的猛將。可是在民間傳說裡,關羽一下子成了「帝王級別」的聖人。忠義無雙,武藝超群,才華過人,這些都是關羽的標籤。
歷史上,關羽在年輕時秒殺了顏良,並且在老年時通過水淹七軍活捉了于禁,甚至達到了威震華夏的地步。在演義裡,羅貫中老師十分厚愛二爺,還給他強加了「溫酒秒華雄」、「誅殺文丑」、「過五關殺六將」的戲碼。後來關雲長還逐漸地成為了各地的保護神。
尤其到了清代,那時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還到處誇大地宣傳了關羽的英雄事跡,於是全國興起了「修關帝廟」的狂潮。中國古代的百姓比較信奉神靈,因此各地一般都修有土地廟來供百姓祭拜求願。可是到了清朝時期,全國的關帝廟總數幾乎能夠比美土地廟了。
這就是清皇帝為了自己統治需要而故意宣揚二爺的結果。誇張地說,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關羽的敬佩之情幾乎到了「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但是當時中國有個地方除外,那裡就是不準人修建關帝廟,更不讓別人祭拜關二爺。
我國古城徐州之東50裡遠有座叫做呂城的地方。這個小城的方圓15裡內就嚴禁人們修建關帝廟,更不讓人唱關羽的戲,也不準人裝成關二爺的樣子。清名著《子不語》曾記載過呂城修建關帝廟惹出的一段「官司」:那時有人違反了呂城當地的規定,準備修座關帝廟,可剛動工不久,每次天一黑就有士兵廝殺的金屬武器互相打擊的動靜。
為何呂城的百姓就是看關羽不順眼呢,難道他們與二爺有殺父之仇嗎?其實仔細扒一扒那段歷史,呂城的人還真就與關羽有仇。原來這個地方的百姓絕大多數是顏良的後人,而當年顏大將軍就死在了二爺的手中。所以這些顏姓後代不可能把仇人當神明來供奉,他們更會把自己的祖先顏良來供奉。
雖然《三國演義》裡,羅老給關羽加了不少的戲碼,但歷史上真正秒殺顏良的人還就是二爺。按《三國志》所記,曹操袁紹兩位老闆為了爭霸而在官渡展開大戰,關羽關雲長輕鬆秒掉了顏良。那時候,袁強曹弱,但曹家眾將卻齊心協力,因此曹操笑到了最後。
白馬戰,袁紹使出了「王炸」:派出了王牌顏良。顏老闆一出馬就揍得曹家大將潰不成軍,但劉備的二弟關羽也恰好在曹家效力,於是他於萬馬軍中輕鬆秒了顏老闆。所以呂城百姓那麼不待見關二爺也就說得通了。《子不語》是清作家袁枚所寫,其中大多數所載的為志怪故事。
大聖人孔子最不喜「怪力亂神」這些話題的事情,這個「子不語」說的就是「怪力亂神」事件。《子不語》並不是史料,因此這樣來看,呂城修廟遇到了晚上兵器碰撞聲音的事件可能不是真實的史實。但當地人不讓修建關帝廟卻是事實。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英雄互相討伐,因此將軍難免陣前亡。白馬之戰,關二爺刀斬顏良屬於戰爭的必然結果,這些不是個人私怨。但顏良後人不準人們祭拜關羽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祖先也確實死在關羽手中。同時這些也並不影響關二爺享受後人尊敬。
公元219年,關羽吹響了攻打曹家的號角,並打得曹操、曹仁都瑟瑟發抖,直到後來孫權抄了他的後路才兵敗被殺,最終灑下了英雄血。
(參考資料《三國志》與《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