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意識到原有的清軍戰鬥力低下,已經根本無法和近代軍隊對抗,因此決定按照西法練軍,建立一支新式軍隊。而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就是當時清政府編練的新軍之一。
小站新軍以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編練的定武軍為基礎進行擴編,並聘用德國顧問幫忙進行訓練而成。小站新軍成軍的時候,共有步隊5營,炮隊1營,馬隊1營,工程兵1營,總計11301人。
小站新軍的步兵裝備奧地利的曼利夏步槍,騎兵使用曼利夏馬槍,炮兵則裝備有克虜伯75毫米山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24門,格魯森57毫米野炮18門。就其裝備來說,雖然曼利夏馬步槍的可靠新堪憂,但是總體來說在當時也算比較先進的武器。
1899年,榮祿受命組建武衛軍,將聶士成的武毅軍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編為武衛後軍,宋慶的毅軍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榮祿另外招募士兵組成武衛中軍。武衛軍各部總計大約有6萬多人,其中又以武衛前軍和武衛右軍戰鬥力最強。
義和團運動興起以後,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帶著武衛右軍在山東鎮壓義和團。在此期間,袁世凱又組建了武衛右軍先鋒隊,手下兵力擴充到了大約2萬人。
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拒絕出兵和聯軍作戰,從而保存了實力。而武衛軍其他各軍都在抵禦八國聯軍的時候損失慘重。因此庚子事變後,武衛右軍成為清政府所倚重的主要武裝力量,袁世凱在朝中權力大增。
後來袁世凱編練北洋常備軍時也是在武衛右軍基礎上進行,武衛右軍最終發展為後來有名的北洋集團,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庚子事變時,武衛右軍還只是剛剛起步,即使算上新組建的武衛右軍先鋒隊也不過2萬多人,其兵力也不過比聶士成的武衛前軍略多而已。而且和武衛右軍相比,武衛前軍中不少部隊參加過甲午戰爭,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其炮兵也更為強大。加上聶士成本身是清軍中少數在甲午戰爭中打過勝仗的將領,總體來說武衛前軍的戰鬥力要優於武衛右軍。
但是武衛前軍在天津和聯軍交戰時,也只是在前期聯軍主力沒有抵達時打個平手。等聯軍主力抵達以後,武衛前軍就無力支撐,戰敗退走。而天津之戰以後,聯軍的兵力進一步增加。袁世凱即使帶兵從山東北上,顯然也不可能和聯軍對抗。
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即使參戰,對戰爭的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然,對於袁世凱本人來說影響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