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汙染物會影響野生動物疾病的傳播

2020-12-22 騰訊網

根據喬治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暴露於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有毒汙染物可能會影響野生動物傳染病的傳播。

由Odum生態學院博士後塞西莉亞·桑切斯(Cecilia Sanchez)領導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以探索有毒物質如何影響野生動物的健康和流動性,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反過來影響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疾病蔓延到人類的風險。

「我們發現,雖然自己接觸傳染性病原體或汙染物對野生動物可能沒有大的影響,兩者的結合可以大於部分之和,」資深作者理察·霍爾說,教員 奧德姆學校和大學的獸醫。「此外,當我們開始看到野生動物數量因景觀改變而減少時,這實際上可能是人畜共患外溢風險增加的前兆,即這些病原體從野生動物傳播到家畜和人類的可能性增加。」

城市、工業和農業發展等人類活動正日益改變著全球的面貌。其中的影響是有毒汙染物的引入,包括重金屬和殺蟲劑。

與此同時,這些被人類改變的景觀往往會吸引野生動物——想想鳥類飼養者、沒有安全保障的垃圾箱和農田等食物來源。這不僅使野生動物接觸有毒物質,也使人類接觸野生動物和他們可能攜帶的任何疾病。

為了了解所有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人員以感染病毒的飛狐為基礎創建了一個數學模型。在澳大利亞,一些以水果為食的蝙蝠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城市地區,它們被種植在花園和公園裡的結果和開花的樹木所吸引,同時也是為了應對原生森林棲息地的喪失。它們也被認為攜帶對家畜和人類有害的病毒。

在他們的模型中,Sanchez和她的同事模擬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被汙染和原始棲息地的景觀。

他們假設,在所有案例中,接觸有毒物質都會降低野生動物的生存能力和活動性,但由於這些物質對宿主和病原體有非常不同的影響,他們探索了三種傳播途徑。在一個案例中,毒物通過殺滅寄生蟲等機制減少了病原體的傳播。在另一種情況下,毒物增加了病原體的傳播,例如通過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統。最後一種設想假設毒物對傳播沒有影響。

對於每一種景觀和情景,他們從50,000隻動物開始,其中100隻被感染,並將這個模型運行了相當於50年的時間。然後他們指出了由此產生的野生動物數量、感染程度以及傳染給人類的風險。

結果有時令人驚訝。

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是,當只有很少的受汙染的棲息地時,野生動物的總體數量保持強勁,甚至還在增長。

桑切斯解釋說,在這種情況下,被汙染的棲息地可能會成為病原體的陷阱。由於汙染物和感染的共同作用,遷移到這些地方的患病動物可能會在那裡死亡。

她說:「我們發現,如果毒物汙染的棲息地通過減少動物的活動能力來誘捕這些地區的動物,那麼就可以通過不允許生病的動物回到原始棲息地,在那裡傳播感染,從而幫助降低總體人口中的感染率。」

然而,當受汙染的棲息地佔據了主要景觀時,毒物和感染的結合影響了大量的動物,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

增加受汙染棲息地的比例也會影響溢出風險,當大約一半的景觀受到汙染時,溢出風險達到了頂峰。

霍爾說:「當野生動物進入有大量家畜和人類的地區時,就為跨物種傳播奠定了基礎。」「在有毒物質汙染的地區,情況會更加惡化。因此,如果我們想減少溢出風險,減少對野生動物的負面影響,就必須為這些物種恢復原始或原生棲息地。」

相關焦點

  • 肺炎病毒是如何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的?
    其實,這也不是野生動物病毒第一次襲擊人類了。當時差點消滅整個歐洲的「黑死病」鼠疫,愛滋病,狂犬病、非典,MERS,伊波拉病毒等等,這些疾病的病毒,其實都來自於野生動物,比如蝙蝠。8000年前,人類馴服了小麥,農業社會開始發展,人類開始群聚,此後我們開始馴養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雞鴨魚豬,都是從野生動物馴化來的。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蝙蝠攜帶的最可怕的病毒種類包括:SARS病毒(最初叫非典)、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這些病毒都曾殺死很多人。當然,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會傳播病毒。
  • 拒食野生動物,從你我做起!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倡儀書來啦
    因為野生動物其腦、血液及肌肉中含有病毒、寄生蟲(如肺吸蟲、血吸蟲等)。有資料顯示,野生動物與人類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種,如狂犬病、結核、鼠疫等,人類常食用的蛙、蛇、鳥、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體內,普遍攜帶著原蟲、吸蟲、絛蟲、線蟲等寄生蟲類。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對企業的影響...
    2020年11月26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普華永道、廣藥集團聯合舉辦「藥者仁心」研討會,與醫藥、醫療等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醫藥行業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議題。研討會上,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普華永道發布了《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對企業的影響》報告。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對企業的影響》
    2020年11月26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普華永道、廣藥集團聯合舉辦「藥者仁心」研討會,與醫藥、醫療等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醫藥行業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議題。研討會上,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普華永道發布了《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對企業的影響》報告。
  •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1:41:00 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Jeremy M. Cohe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有毒科普:細數顛覆認知的有毒動物,殺死成千上萬人的竟不是蛇?
    其實,每年殺死成千上萬人的動物是——蚊子。相信每個人在夏天都對蚊子深惡痛絕,這個生存了幾億年的動物,每每一落下,身上就起個包。即使被蚊子叮了這麼多年了,並沒中毒呀。蚊子的主要危害是傳播多種疾病:瘧疾、登革熱和黃熱病,蚊子不像毒蛇,本身攜帶病毒,但卻是病毒的搭車客,疾病傳播者。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古代有些野生動物一直生存到現在,那吃野味的危害有哪些?
    古時人們經常打獵,通過長時間的實踐來探索什麼方法獲取食物最高效,哪些食物可能是有毒的不能去吃,哪些是安全的。那在現在的發展中人們對於食物所涉及的範圍也是比以前廣,對於肉類也是涉及到了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會帶有很多隱藏的病毒。因為野生動物在野外生存的環境不能完全確定,可能是環境複雜的地方,那在這些地方的細菌病毒可能對於人類來說就是有危害的。
  • 你好毒—從有毒動物看生命演化
    物種演化的史詩說了這麼說有毒動物怎麼用毒,你就以為有毒動物的攻擊一定會釋放毒素嗎?那可不一定。如果能夠用強壯的觸角或肢體達到目的,它們是不會輕易動用自己的毒素的,除非攻擊失敗。正如我們進行高強度鍛鍊一樣,又器械又有氧,代謝增加必然消耗更多的能量,製造毒素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補充好自己的』彈藥「,會消耗有毒動物相當多的能量,靜止代謝率甚至會提高20%-40%。
  • 維舟:讓野生動物活,也讓人類自己活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食用野生動物已經被千夫所指,日前全國人大通過的決定更將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多年來無數環保人士、動物保護組織,甚至執法者付出多少努力都無法杜絕的惡習,反倒因病毒而顯露出「根除」的跡象。
  • 野生動物是隱藏的「病毒庫」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迅疾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類在侵佔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同時,還對野味趨之若鶩,於是,密林深處、汪洋大澤的野味通過偷獵、圈養、貿易等渠道魚貫而出,聚集餐桌,使得本就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更是難覓蹤跡,不少物種甚至被吃得瀕臨滅絕。物以稀為貴,諸如「龍虎鬥」之類的野味,名稱生猛,材料難得。
  • 新研究:對動物源性疾病的監控應擴大到蝙蝠、齧齒動物之外
    這項分析工作的負責人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疾病生態學家Daniel Streicker說,未來對動物源性疾病威脅的監測工作應超越特定的動物群體,並將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可這種做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切實可行的。由於蝙蝠攜帶幾種可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病毒,因此把蝙蝠和齧齒動物作為大多數病毒檢測和監測工作的重點是有道理的。
  • 野生動物們到底有哪些病毒?
    因為野生動物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讓大中國病了很久了,呼籲大家拒吃野味,放過野生動物,也放過人類自己。轉發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到底有哪些危害!雖然尼帕病毒只導致少數疫情,但它可感染多種動物並在人群中導致嚴重疾病和死亡。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2004年10月起,馬爾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發,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過300人病發身亡。具有高度傳染能力,而且是致命的疾病。本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使用這種紙杯飲用熱飲,這些汙染物可能會隨之攝入體內,從而給人體帶來風險隱患,比如會引發生殖缺陷病、癌症,甚至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普通人每天用紙杯喝 3 杯普通的熱茶或熱咖啡,最終會攝入 7.5 萬個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微粒。」檢測出了微塑料和有毒重金屬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釋放了無數的微塑料在環境中,微塑料汙染早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 COVID-19如何成為瀕危野生動物的好消息
    探索頻道5月5日報導,得益於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全世界野生動物的販運活動可能即將結束。在發現COVID-19病毒可能是從海鮮市場中傳播出來之後,科學家還發現,被販運的穿山甲可以攜帶與大流行毒株非常相似的冠狀病毒。根據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穿山甲和蝙蝠是唯一被冠狀病毒近親感染的已知哺乳動物。
  • 讓保護野生動物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在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之際,突泉縣人大常委會在全盟範圍內率先開展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執法檢查。
  • 西雙版納加大野生動物的疫病監測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野生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組織草部門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單位,加強加大野外野生動物的疫病監測力度,強化野外巡護和疫病監測能力和水平。根據制定的《西雙版納州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方案》,林草部門將責任進一步落實、依託遠程紅外和視頻監控系統等高新技術在全州範圍進行分片監測,做到監測全覆蓋、不留死角;實時掌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動態,出現野生動物行為異常或非正常死亡時,按照要求進行歸口上報;堅持監測信息「日報告」制度,取消休假,專人負責,實現「勤監測、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目標。
  • 英媒:新冠病毒怎樣從蝙蝠傳給人 在眾多野生動物尋找偵查目標
    這種不明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野生動物中間傳播。最終,一隻感染病毒的動物被人類捕獲,一名人類不知在什麼情況下換上了這種疾病,之後開始在一個野生動物市場的工作人員之間傳播開來。而與此同時,一場影響全球的疫情也正在逐漸形成。科學家們正在試圖證明這種理論的真實性,為此他們試圖找出帶有這種病毒的野生動物。
  • 「有毒動物展覽」精彩亮相昆明動物博物館
    昆明動物博物館自2006年10月開館以來,經歷了四個春秋。充分展示了雲南「動物王國」的特色資源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發揮了極好的科普宣傳教育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現已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二級博物館。經過兩年多的認真籌備,國慶期間昆明動物博物館將舉行「有毒動物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