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領到村集體經濟「紅包」
冬日的七裡花海景區
享堂村物流園
村集體經濟資金分紅髮放儀式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80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享堂村的村民來說,卻是一個突破。2019年12月24日這一天,享堂村舉辦集體經濟分紅資金發放儀式,村裡人每人領到了80元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的「紅利」。而過去,村集體經濟難以「破零」,鄉村發展止步不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2018年中旬,省市相繼對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作了安排部署,一場如火如荼的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戰鬥也在民和縣全面打響。
如今,民和縣不僅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而且一部分村集體經濟開始發展壯大,讓老百姓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立足優勢探索鄉村旅遊分紅模式
夏季賞花,冬季滑雪。寒冬時節,位於海東市民和縣古鄯鎮山莊村的七裡花海景區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七裡花海景區規劃面積為60公頃,累計投入資金達6000萬,景區已逐步形成了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鄉村休閒旅遊模式。截至目前,遊客量已突破30萬人次。
2018年,古鄯鎮結合各村實際,藉助區域旅遊等優勢,整合村集體經濟「破零」資金900萬元,投入七裡花海景區興建花海索道、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滑雪場,涉及小嶺、山莊、郭家山3個村,通過承包經營發展村集體經濟。
「今年的14萬分紅資金已經到位,我們將根據方案進行分配,讓老百姓得到最大收益。」小嶺村黨支部書記毛吉紅說道。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如今,不僅這3個村在花海經濟的帶動下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目標,其餘21個村也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目標。
「去年一年我就掙到了4.2萬元,過去別說在家門口,就是出去打工也掙不了這些錢啊!」山莊村52歲的貧困戶陳福家自七裡花海景區營業以來就被招聘為景區管理人員,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資。不僅如此,夏季的時候他的妻子在花田裡鋤草,一天也有80元的工資。
民和七裡花海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付成才告訴記者,賞花時節景區提供崗位最多能達到100多個。目前還有13萬元的收益資金春節前要發放到村裡。
「鎮黨委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村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有力提高了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古鄯鎮黨委書記張生堅說。
瞄準目標打造產業發展新格局
川口鎮享堂村、南莊子村和古鄯鎮小嶺村的「逆襲」,只是民和縣大刀闊斧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冰山一角」。
民和縣委認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只有推進村集體經濟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才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子開始想方設法攪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華麗轉身。2019年,全縣集體經濟累計產生收益達1923.55萬元,98個村收益超過5萬,3個村超過38萬, 1個村超過50萬。
站在物流園一側的山頂,享堂村黨支部書記劉海雲感慨,一年多前,村子裡的閒置土地、林地、農田還在躺著「睡大覺」,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而現在,閒置資源盤活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感也增強了。
民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副縣長郭樹強表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硬道理,民和縣將繼續著力提升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硬實力」,藉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好時機,盤活集體資產,利用集體資源推進土地經營,形成產業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黨建引領盤活「沉睡」集體資產
溝壑縱橫的大山裡,川口鎮享堂村綜合物流園才剛剛運行半年,但已經增收80萬元。
享堂村位於109國道北側,全村共有892戶3711人,與歷來就有煤炭、砂石等加工、運輸產業的紅古區海石灣鎮緊緊相連。如此,享堂村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一方面讓村黨支部挑大梁、唱主角,另一方面調動廣大黨員參與發展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謀劃,發揮表率和傳幫帶作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川口鎮黨委書記田林海始終認為建好支部、培育能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舉措。
2018年,享堂村把原來閒置的土地、廠房、舊村委會辦公室出租了出去,開始盤活這些「沉睡」的資產。當年收益達19.8萬元。
在此基礎上,2019年又整合60萬元的非貧困村項目資金,50萬元的中央財政專項扶持資金,1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資金共120萬元,修建綜合物流園一處。
「巢」築好後,就要招引「金鳳凰」,讓這些資產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據享堂村村委會主任李屹介紹,物流園建設劃分為綜合辦公區、物資交易區、倉儲區等3個綜合功能區,園區建成後以出租的方式獲取收益。目前,蓄水池及辦公區主體已修建完成,已將部分場地出租給煤炭、砂石等14家企業。
企業進來後,村委會還主動對接,在用工單位和村民之間架起「連心橋」,既幫助企業在村裡招納員工,減少用工成本,也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
2019年物流園產生了80萬元的收益,在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經鎮黨委批准後,享堂村決定將村集體經濟收入中的其中30萬元用於分紅,使每個村民都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川口鎮是民和縣政府所在地,共有13個行政村、8個社區,總人口13萬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針對集體經濟薄弱、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川口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助振興的理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讓黨組織成為鄉村發展的總「引擎」,以發展物業經濟型和開展服務創收型為切入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川口鎮特色的「黨建+資金+資源」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順著這條路子,早在2018年5月,整合省農牧廳和財政廳下撥的專項資金200萬元,川口鎮史納村成立第一個村屬企業「民和芮盛勞務分包有限公司」,年收入達40萬元。
開辦村屬企業只是川口鎮在「破零」工程中邁出的第一步。為了實現資金收益最大化,川口鎮對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撥付的每個非貧困村40萬元項目資金進行了整合,購置了1000平方米商鋪,現已出租,租期十年,每村年收益2.3萬元,按投入資金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2019年,川口鎮還整合11個非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660萬元和中央財政扶持專項資金500萬元共計1160萬元,在南莊子村集體土地建設川口鎮扶貧產業基地。
「扶貧產業基地初步修建了大型停車場和百貨倉庫兩個功能區,並逐步完善園區及周邊綠化等各類配套設施,建成後對外出租收益,由11個村按投資比例分紅,並帶動貧困戶實現就業。目前,該產業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中。」據川口鎮黨委副書記謝成義介紹,此基地建成後預計實現年收益80萬元,經過3至5年的努力,力爭使全鎮集體經濟收入再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