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變資產 農民變股民 村集體經濟「破零」的民和模式

2020-12-15 青海新聞網

村民領到村集體經濟「紅包」

冬日的七裡花海景區

享堂村物流園

村集體經濟資金分紅髮放儀式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80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享堂村的村民來說,卻是一個突破。2019年12月24日這一天,享堂村舉辦集體經濟分紅資金發放儀式,村裡人每人領到了80元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的「紅利」。而過去,村集體經濟難以「破零」,鄉村發展止步不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2018年中旬,省市相繼對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作了安排部署,一場如火如荼的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戰鬥也在民和縣全面打響。

如今,民和縣不僅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而且一部分村集體經濟開始發展壯大,讓老百姓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立足優勢探索鄉村旅遊分紅模式

夏季賞花,冬季滑雪。寒冬時節,位於海東市民和縣古鄯鎮山莊村的七裡花海景區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七裡花海景區規劃面積為60公頃,累計投入資金達6000萬,景區已逐步形成了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鄉村休閒旅遊模式。截至目前,遊客量已突破30萬人次。

2018年,古鄯鎮結合各村實際,藉助區域旅遊等優勢,整合村集體經濟「破零」資金900萬元,投入七裡花海景區興建花海索道、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滑雪場,涉及小嶺、山莊、郭家山3個村,通過承包經營發展村集體經濟。

「今年的14萬分紅資金已經到位,我們將根據方案進行分配,讓老百姓得到最大收益。」小嶺村黨支部書記毛吉紅說道。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如今,不僅這3個村在花海經濟的帶動下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目標,其餘21個村也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目標。

「去年一年我就掙到了4.2萬元,過去別說在家門口,就是出去打工也掙不了這些錢啊!」山莊村52歲的貧困戶陳福家自七裡花海景區營業以來就被招聘為景區管理人員,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資。不僅如此,夏季的時候他的妻子在花田裡鋤草,一天也有80元的工資。

民和七裡花海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付成才告訴記者,賞花時節景區提供崗位最多能達到100多個。目前還有13萬元的收益資金春節前要發放到村裡。

「鎮黨委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村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有力提高了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古鄯鎮黨委書記張生堅說。

瞄準目標打造產業發展新格局

川口鎮享堂村、南莊子村和古鄯鎮小嶺村的「逆襲」,只是民和縣大刀闊斧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冰山一角」。

民和縣委認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只有推進村集體經濟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才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子開始想方設法攪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華麗轉身。2019年,全縣集體經濟累計產生收益達1923.55萬元,98個村收益超過5萬,3個村超過38萬, 1個村超過50萬。

站在物流園一側的山頂,享堂村黨支部書記劉海雲感慨,一年多前,村子裡的閒置土地、林地、農田還在躺著「睡大覺」,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而現在,閒置資源盤活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感也增強了。

民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副縣長郭樹強表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硬道理,民和縣將繼續著力提升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硬實力」,藉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好時機,盤活集體資產,利用集體資源推進土地經營,形成產業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黨建引領盤活「沉睡」集體資產

溝壑縱橫的大山裡,川口鎮享堂村綜合物流園才剛剛運行半年,但已經增收80萬元。

享堂村位於109國道北側,全村共有892戶3711人,與歷來就有煤炭、砂石等加工、運輸產業的紅古區海石灣鎮緊緊相連。如此,享堂村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一方面讓村黨支部挑大梁、唱主角,另一方面調動廣大黨員參與發展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謀劃,發揮表率和傳幫帶作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川口鎮黨委書記田林海始終認為建好支部、培育能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舉措。

2018年,享堂村把原來閒置的土地、廠房、舊村委會辦公室出租了出去,開始盤活這些「沉睡」的資產。當年收益達19.8萬元。

在此基礎上,2019年又整合60萬元的非貧困村項目資金,50萬元的中央財政專項扶持資金,1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資金共120萬元,修建綜合物流園一處。

「巢」築好後,就要招引「金鳳凰」,讓這些資產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據享堂村村委會主任李屹介紹,物流園建設劃分為綜合辦公區、物資交易區、倉儲區等3個綜合功能區,園區建成後以出租的方式獲取收益。目前,蓄水池及辦公區主體已修建完成,已將部分場地出租給煤炭、砂石等14家企業。

企業進來後,村委會還主動對接,在用工單位和村民之間架起「連心橋」,既幫助企業在村裡招納員工,減少用工成本,也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

2019年物流園產生了80萬元的收益,在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經鎮黨委批准後,享堂村決定將村集體經濟收入中的其中30萬元用於分紅,使每個村民都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川口鎮是民和縣政府所在地,共有13個行政村、8個社區,總人口13萬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針對集體經濟薄弱、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川口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助振興的理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讓黨組織成為鄉村發展的總「引擎」,以發展物業經濟型和開展服務創收型為切入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川口鎮特色的「黨建+資金+資源」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順著這條路子,早在2018年5月,整合省農牧廳和財政廳下撥的專項資金200萬元,川口鎮史納村成立第一個村屬企業「民和芮盛勞務分包有限公司」,年收入達40萬元。

開辦村屬企業只是川口鎮在「破零」工程中邁出的第一步。為了實現資金收益最大化,川口鎮對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撥付的每個非貧困村40萬元項目資金進行了整合,購置了1000平方米商鋪,現已出租,租期十年,每村年收益2.3萬元,按投入資金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2019年,川口鎮還整合11個非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660萬元和中央財政扶持專項資金500萬元共計1160萬元,在南莊子村集體土地建設川口鎮扶貧產業基地。

「扶貧產業基地初步修建了大型停車場和百貨倉庫兩個功能區,並逐步完善園區及周邊綠化等各類配套設施,建成後對外出租收益,由11個村按投資比例分紅,並帶動貧困戶實現就業。目前,該產業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中。」據川口鎮黨委副書記謝成義介紹,此基地建成後預計實現年收益80萬元,經過3至5年的努力,力爭使全鎮集體經濟收入再翻一番。

相關焦點

  • 奉賢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破冰」1863名農民變身股東
    與此同時發展帶來的土地級差效應,因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不規範,使村民們並不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只有明晰產權,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才能真正還原農村集體經濟的本質。」奉賢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下半年起,奉賢將高橋村列為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試點,一是要摸清家底,二是要界定社員人數,然後才能進行份額的量化和固化。「高橋村在改革中,實施全過程民主決策。」
  • 周立:以資源資本化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
    優越的生態與社會文化資源,決定了嵐溪村要打好「生態」和「民俗文化」兩張牌,突破口在生態,根基在鄉村,特色在民俗,基礎在農業,出路在旅遊。 以「三變」喚醒沉睡狀態的資源。2017年,嵐溪村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發展新路徑。
  • 丁莊鎮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
    目前,全鎮2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已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18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8個村經濟收入超20萬元。全域聯合創新模式促增收。為破解個別村集體在發展村經濟工作中缺思路缺資金少項目少路子的難題,丁莊鎮黨委深入調研考察、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通過黨委政府牽頭,積極搭建平臺,構建全域黨建聯合體,促成強弱「聯姻」,抱團取暖,集聚資金資源等要素專門成立了聚賢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鎮級運作平臺,調整產業種植結構,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通過「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整合資金43.7萬元,土地431.6畝,種植了200畝辣椒
  • 黔東南丹寨「三帶」模式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
    黔東南丹寨「三帶」模式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0-12-09 13:58:49      來源:黔東南日報 今年以來,丹寨縣探索創新品牌帶產業
  • 陝西旬陽:「支部引領·村社合一」 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
    近年來,陝西省旬陽縣積極探索「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模式,走出了一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全縣16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益均達3萬元以上,消滅了「空殼村」,呈現出黨建強、發展強的良好局面。村「兩委」牽頭創辦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法定程序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負責人,村「兩委」成員兼任理事會成員,引導村民推選有公心、有責任、有能力的村民代表參與集體經濟管理,共同擔當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管理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等職責,既發揮黨支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作用和黨員帶頭作用,又按照合作社章程做好運行管理工作。
  • 安徽懷寧南方村形成「四型」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懷寧縣三橋鎮南方村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提和基礎,把脈診斷,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方式,村集體經濟由少變多,由多變強,形成了「創業帶動型、盤活資產型、多樣經營型、服務創收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2019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
  • 「小村莊」奏響「大樂章」 茂名湖豔村疾走鄉村振興之路
    湖豔村位於茂名化州市南盛街道東南部,隸屬南盛的平垌村委會,共185戶1086人。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萬元。 《報告》指出,湖豔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之路共有「八個好」:黨建引領好、產業發展好、房屋管控好、生態修復好、村容村貌好、村民自治好、鄉風文明好、村民生活好。
  • 長沙縣湘豐村:一街帶五園走出產業興村新路子
    依託長沙縣自2016年開始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湘豐村湘豐茶園、三珍虎園、天熾花園、獼猴桃果園、農家菜園五大支柱產業遍地開花。「湘豐範」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具雛形,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如何打造美麗鄉村,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 「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近日,浙江省財政廳總結試點經驗,梳理出了浙江村級集體經濟十大發展模式及經驗典型案例,並對外公布,以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發展模式1:資源開發型 憑藉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 七星關區:「四突促四變」推動支部領辦合作社穩中有進
    近年來,七星關區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組織引領功能,充分利用村集體合作社聯結群眾、整合資源,緊密結合「532(50萬畝刺梨、30萬畝茶葉、20萬畝蔬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以四個突出促四個變化,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共贏之路。
  • 旌陽區天元街道探索「黨建+」 模式 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
    四川在線德陽消息(記者 古蓉媛)近年來,旌陽區天元街道始終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舉措,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模式,以提升組織凝聚力、戰鬥力為抓手,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引擎,做大做強做優村級集體經濟這塊「蛋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美好願景。黨建+專業培訓。
  •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民生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得益於近年來良港村不斷壯大發展的村集體經濟。很難想像,在2017年前,良港村還是一個村級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的薄弱村。為了摘掉這頂「帽子」,2017年開始,該村找準增收路徑,通過「三步走」,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的蛻變。「第一步是對班子隊伍、村民進行動員,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積極性,全面打響村集體經濟攻堅戰。
  • 隴南市徽縣鐵山村:「勁爆」分紅讓股金變利錢
    在一旁的趙宏女堅定地說,「但是,我也是沒想到能分到這麼多,去年的分紅和這次的分紅加起來,我的本錢已經全部回籠了,現在我們村農民放在合作社的股金都是利錢,以後合作社要是擴大規模,我一定還要再多入些股!」在這次分紅大會上,鐵山村集體分紅223000元,股民分紅最高有42000元的。
  • 石樓縣小蒜鎮轉角村委以肉兔養殖創辦集體經濟
    轉角養殖場隸屬於村委集體所有,因此在建設初期,村委本著「眾人划槳開大船」的原則,充分挖掘各方資源解決資金問題,保證養殖場在最短時期內建成並投產。首先村委向縣裡爭取專項扶貧資金,同時通過駐轉角村扶貧的呂梁市經信局,特別是駐村第一書記薄洪利積極爭取、牽線搭橋,促成轉角村與中陽縣鋼廠的結對幫扶關係,中鋼為支持轉角兔場,支付建設投資100萬元。
  • 鐵衝鄉: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年初,鐵衝村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群策群力,研究制定今年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摸清家底,發展壯大 近年來,鐵衝村緊緊圍繞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途徑,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依靠特色優勢,做大做強香菇產業
  • 「竹」下功夫 看梁平區獵神村怎麼把竹山變金山
    地處明月山百裡竹海景區腹地的獵神村最近,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的村民們有點忙,採筍節剛過不久,他們又迎來了竹蓀採摘季。獵神村地處明月山百裡竹海景區腹地,長江一級支流龍溪河在這裡發源,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早就為當地村民種下一座「金山」。
  • 《青年時報》|開化長虹鄉立足生態資源盤活沉睡資產 引導傳統產業...
    9月3日,《青年時報》以《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帶著村民增收——開化長虹鄉立足生態資源盤活沉睡資產 引導傳統產業走「新路」》為題,報導開化縣長虹鄉堅持問題導向,結合鄉情村情,立足生態資源盤活沉睡資產,分類施策,通過銀企聯村
  • 黨建+集體經濟探索富民強村路
    高橋村黨委是怎樣明晰「黨建+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的?韋美中:高橋村存在荒山多、廢棄廠礦校舍多的問題。如何變廢為寶、盤活廢棄資源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源,村黨委進行了走訪調研,集思廣益,深入研討後明晰了發展思路。一是搭建班子,精心研究。村黨委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黨建+項目深入研究,明確了項目負責人,搭建了「黨建+集體經濟」領導班子,開始啟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