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劉曉娟
集體經濟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基層組織發揮作用的效果。近年來,東城街道高橋村積極創新「黨建+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全方位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10月9日,記者就「黨建+集體經濟」採訪了高橋村黨委書記韋美中。
記者:韋書記,您好!高橋村黨委是怎樣明晰「黨建+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的?
韋美中:高橋村存在荒山多、廢棄廠礦校舍多的問題。如何變廢為寶、盤活廢棄資源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源,村黨委進行了走訪調研,集思廣益,深入研討後明晰了發展思路。一是搭建班子,精心研究。村黨委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黨建+項目深入研究,明確了項目負責人,搭建了「黨建+集體經濟」領導班子,開始啟動運作。二是入戶走訪,集思廣益。村黨委班子入戶走訪,廣泛徵求骨幹黨員、群眾代表、佔地農戶的意見和建議。三是群策群力,探索思路。村黨委分頭召開黨員會、群眾代表會和院壩會,村社幹部與黨員群眾一起商討分析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研判發展集體經濟的可行性和實效性,謀劃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和村集體發展的方案。經多次走訪調研,多次黨群會議商討,村黨委明確了「村民土地帶資入股,村委牽頭發展產業,按比分成,盤活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
記者:「黨建+集體經濟」是一個新課題,高橋村黨委是怎麼推動項目實施的?
韋美中:「黨建+集體經濟」是一個新課題,村黨委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村黨委做的第一件事是統一思想,發動群眾。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工作,村黨委開展「黨員帶頭在一線」和「黨員一幫一」活動,發揮骨幹黨員作用,由黨員和群眾代表分頭開展群眾工作,重點化解群眾思想上的疙瘩、發展集體經濟修路佔地的糾紛等。在活動中,黨員身先士卒,率先垂範,踴躍到一線開展工作,這為集體經濟的起步發展鋪平了道路。
做的第二件事是包裝項目,招商引資。村黨委圍繞發展思路,一是抓好對一部分荒山荒坡分片分散包裝小項目,引進業主承包經營,盤活廢棄的集體荒地。二是抓好閒置的火炮廠、廢棄校舍等集體資源,包裝引資租賃經營。三是抓好重點集體經濟項目的打造。經村黨委和村委謀劃,重點打造2000畝茶葉種植基地的集體產業項目。這個項目由村「兩委」牽頭,利用荒廢茶山和部分群眾的荒地,採取群眾持土地入股,村「兩委」統籌管理,投產效益由群眾與村集體按比例分成的模式。目前,這個項目已形成實施方案,已邀請農業專家對土壤、氣候及發展的品種進行指導和論證,項目包裝後正在向區農委申報。已開挖馬堡山環線茶葉產業路3.8公裡,修建產業用水山坪塘1個,做好了集體產業發展的準備工作。
記者:如今思路已經明確,村黨委是怎樣圍繞抓黨建就是抓生產的思路,發展集體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
韋美中:我們村黨委緊緊圍繞抓黨建就是抓生產力的思路,把「黨建+集體經濟」項目作為書記第一工程,村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明確了發展思路、完成時限。村黨委以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為契機,緊緊抓住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支持,形成上下一心發展集體經濟、齊心協力推動富民強村的格局。通過發展集體經濟,村黨委進一步凝聚人心,發揮黨員作用,提高黨委的號召力、影響力和戰鬥力,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同時,村黨委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力爭集體經濟有特色,可持續,能長效。
高橋村是高山生態農業村,村黨委將打好生態牌,發展特色有機茶葉,配套發展水果、淡水養殖等產業,結合馬堡山高山移民安置點,將高橋村打造成生態特色幸福家園。目前,包裝荒山項目3個:發展了花椒種植基地300畝,晚熟李育苗基地400畝,有機淡水養殖80畝;包裝閒置廠礦校社1個,進入招商引資環節,已有企業來洽談商議;包裝2000畝特色生態茶葉種植示範基地項目1個,已完成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通過發展集體經濟,預計高橋村在2018年底全村集體閒置不動產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年,解決村民就地就業2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