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莊鎮:多元發展 壯大村集體經濟
德州新聞網訊(王書勝 楊寶玲)5月13日,丁莊鎮孫堤口村黨支部書記孫豐順正帶領著村民,利用大型辣椒插秧機種植辣椒。「現在種植辣椒苗子,兩個月後就能上市,一畝地大概能產8000斤,按一斤最低8毛錢算,一畝地就能收入6400塊錢。」孫豐順說。
-
寧鄉市雙鳧鋪鎮: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
據了解,雙鳧鋪社區原來是「空殼」社區,近年來社區黨總支當好「領頭雁」,將老舊社區綜合樓重建成農貿市場,租金每年收入近90萬元。此外,定期舉辦「扶貧集市」活動,為貧困戶免除攤位費,用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在雙鳧鋪鎮合軒村,藍色光伏發電板閃閃奪目,蔚為壯觀。
-
今年貴港這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是2016年的60倍
駐村第一書記林藝圖正在幫助村民採收彩椒。今年村裡的沃柑長勢良好,豐收在望。2018年以前,延塘村還是一個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落後的貧困村。當年,在各方支持下,延塘農機合作社創建了廣西首家農機服務超市,把水稻種植的每道工序及相關服務明碼標價,並附上每道環節的「明白紙」「說明書」,這一舉措極大推動了當地富硒水稻產業發展,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群眾增收,被農業部授予「延塘農機合作社全國示範社」稱號。村民在脆蜜金桔地裡進行管護作業。
-
上半年新沂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均31.5萬元
「多年來,交通不便嚴重影響了村莊發展和群眾生活,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差,大部分都是瓦房平房,兩個村加起來才3戶樓房。」瓦窯鎮大山村黨支部書記池飛鴿說,那時候,村民們主要以種植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為生,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多年為零。「年輕人不願回來,老人們也盼著早日搬遷。」
-
棗樹行村集體經濟「碩果纍纍」
入冬過後,潁泉區寧老莊鎮棗樹行村的千畝玉鈴鐺棗全部進入休眠期,但是駐村工作隊卻沒閒著,正在核算村集體棗園的收入。去年春天,棗樹行村在洪海路與029鄉道交叉口流轉土地40畝,全部種上玉鈴鐺棗樹。黃土地裡長出「玉鈴鐺」「上半年氣候條件好,棗長得大,40畝棗掙了7.6萬元。」棗樹行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周平說,經過十多年的精心培育,當地的玉鈴鐺棗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0餘畝,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每年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一萬人次以上。
-
鐵衝鄉: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年初,鐵衝村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群策群力,研究制定今年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摸清家底,發展壯大 近年來,鐵衝村緊緊圍繞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途徑,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依靠特色優勢,做大做強香菇產業
-
賀蘭縣:跑出壯大村集體經濟「加速度」
「去年各村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365萬元,今年已經入帳464萬元,年底有望突破500萬元。」11月25日,賀蘭縣習崗鎮黨委書記王秀花告訴記者。習崗鎮下轄11個行政村,其中包括4個完全失地村。針對各村資源稟賦不一的現狀,該鎮因村制宜,突出村黨組織造血功能,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助力村集體經濟跑出「加速度」。「2019年,新平村村集體經濟收入41.9萬元,今年現已收入58.1萬元,年底力爭突破80萬元。」將歷年因矛盾糾紛而被長期侵佔的新平磚廠依法收回後,新平村黨支部書記張成元多年的心結終於解開。
-
中寧縣蹚出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
「基地現有現代化日光溫棚35棟,其中包括5棚葡萄、19棚小番茄、2棚雞腿菇、9棚草莓,有些草莓已經成熟結果了,明年元旦就可以上市銷售.小番茄每棟棚的產量在2萬公斤左右,明年春節前上市,按最低市場價每公斤4元計算,預計1棟棚銷售收入8萬餘元。」創業村村委會副主任陳學義告訴記者。
-
資源變資產 農民變股民 村集體經濟「破零」的民和模式
2019年,全縣集體經濟累計產生收益達1923.55萬元,98個村收益超過5萬,3個村超過38萬, 1個村超過50萬。站在物流園一側的山頂,享堂村黨支部書記劉海雲感慨,一年多前,村子裡的閒置土地、林地、農田還在躺著「睡大覺」,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而現在,閒置資源盤活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感也增強了。
-
寧鄉這個鎮全鎮9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800萬元!
今年,長沙市啟動新一輪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我市夏鐸鋪鎮多措並舉力爭上遊,今年截至11月份,全鎮9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800萬元,達到821.18萬元,較2019年全年喜增近七成。
-
「空殼村」變身「產業村」——包日塔拉嘎查集體經濟發展跑出「加...
這一年來,依靠產業帶動,包日塔拉嘎查從「空殼村」變身「產業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增強。「今年我們實施了水產養殖項目,肉羊聯合體養殖項目,房屋、土地租賃等集體經濟項目。目前,包日塔拉嘎查的集體經濟收入已經突破了20萬元,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明年嘎查的集體經濟年收入有望突破30萬元。」說起這樣的成績,隨行的駐村第一書記李鋒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
-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民生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得益於近年來良港村不斷壯大發展的村集體經濟。很難想像,在2017年前,良港村還是一個村級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的薄弱村。為了摘掉這頂「帽子」,2017年開始,該村找準增收路徑,通過「三步走」,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的蛻變。「第一步是對班子隊伍、村民進行動員,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積極性,全面打響村集體經濟攻堅戰。
-
鄱陽縣蘆田鄉:齊頭並進 助力多元發展的村集體經濟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吳夢玲報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一直是鄱陽縣蘆田鄉發展的主思路。近年來蘆田鄉積極適應新形勢,探索出了一條多渠道增收、多元化發展壯大的村集體經濟之路。
-
安徽懷寧南方村形成「四型」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懷寧縣三橋鎮南方村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提和基礎,把脈診斷,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方式,村集體經濟由少變多,由多變強,形成了「創業帶動型、盤活資產型、多樣經營型、服務創收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2019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
-
三創四建|提升效能 河北滄州實施村集體經濟提升計劃
談起村莊的變化,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憲發說:「我們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經濟林並發展林下經濟,現在村集體每年收益120餘萬元,可以拿出錢來搞建設,大大提高了村黨組織的號召力。」近年來,滄州市全面推行「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多措並舉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
「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項目總投資180萬元,其中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資金128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0萬元,村級自籌42萬元。 經過溶江鄉政府、村兩委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歷時5個月的新農貿市場順利建成並投入使用,共有200餘名攤位業主入駐新農貿市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28萬元。
-
新泰市打好村集體經濟「跨五躍十」組合拳
今年以來,新泰市緊緊圍繞「跨五躍十」行動目標,實施村集體經濟「全域提升」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出一套組合拳,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村黨組織書記分類培養,開展「村書記出門學」「村村學政策、學典型」等活動,印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政策彙編》《典型案例》2000餘本,開闊視野、提升能力。
-
一季度開門紅 羅東14個村經營性收入均超5萬
■本報記者黃俊濤文/圖 14個村(社區)經營性收入均高於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高於10萬元的村有10個,高於20萬元的有4個……今年第一季度,南安市羅東鎮狠抓村集體經濟,各村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鮮活魚、溜達雞、非洲大雁...包頭這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得風生水起
土右旗將軍堯鎮武大城堯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郭彭飛告訴記者,武大城堯村距離黃河邊特別近,有養殖魚的地理優勢,而且村民們也曾自發開過一些小規模的魚塘,在養魚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結合本村實際,在謀劃能夠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時,他提出了發展養殖魚的項目,「與村集體村『兩委』的幹部商量以後,大家一拍即合。」
-
陝西旬陽:「支部引領·村社合一」 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
近年來,陝西省旬陽縣積極探索「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模式,走出了一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全縣16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益均達3萬元以上,消滅了「空殼村」,呈現出黨建強、發展強的良好局面。雙河鎮平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35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參股投入到光伏發電項目中,年分紅收入在3.5萬元以上。資產租賃經營型。將集體經濟組織所擁有的經營性固定資產或者設備、設施出租給經營主體或個人,獲取一定租金。雙河鎮竹園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中華蜂200箱,交由有條件、有意願的農戶分散代養,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資源承包經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