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魚、溜達雞、非洲大雁...包頭這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得風生水起

2020-12-25 包頭新聞網

 「一二三,拉;一二三,拉……」 陰沉的天空預示著一場大雨即將到來,在冷空氣的影響下,氣溫下降不少。 

土右旗將軍堯鎮武大城堯村村屬魚塘的熱鬧,與陰冷的天氣形成了鮮明對比。

來自包頭市區的認購者擠在魚塘邊,看著不時躍出水面的魚兒,等待著收網時刻的到來。 

魚塘的水面上不時被魚擊打出陣陣水花。人們指著水花搶著喊,「看,得五六斤!」「五六斤算是小的!」隨著漁網慢慢收攏,人們終於看清了魚兒的「真容」。

養殖魚的項目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增收

小魚塘「升級」

「這個魚塘是我們2019年6月份開始建設的,屬於武大城堯村村集體的一個項目。」土右旗將軍堯鎮武大城堯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郭彭飛告訴記者,武大城堯村距離黃河邊特別近,有養殖魚的地理優勢,而且村民們也曾自發開過一些小規模的魚塘,在養魚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

結合本村實際,在謀劃能夠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時,他提出了發展養殖魚的項目,「與村集體村『兩委』的幹部商量以後,大家一拍即合。」

武大城堯村的魚塘投資30萬元,佔地24畝,「這裡原來有一個規模較小的魚池,周圍全都是荒灘,我們通過改造形成了現在佔地20畝的大魚塘。並於2020年5月投放了首批魚苗5000斤,投放是按照大、中、小搭配的,我們測算5000斤魚苗一共能出到15000斤魚。」郭彭飛說。

至於上市的價格,他表示,「經過測算,我們的定價為每斤魚15元。目前,第一批魚已全部被包頭市林業和草原局以及中石化包頭分公司認購。」

一筐筐活蹦亂跳的魚抬上岸來,立刻引起認購者的喝彩。分魚、裝魚、稱魚、打氧,村民們相互配合,一環扣一環。

利用魚塘的空地,武大城堯村還飼養了雞和非洲大雁。

新農村「變臉」

「除了養魚,我們還利用魚塘的空地,另外飼養了雞和非洲大雁1000隻。」郭彭飛介紹,雞和非洲大雁的養殖完全採取散養方式,也就是百姓常說的「溜達雞」「溜達雁」。

為何採用這樣的養殖方式?

郭彭飛解釋,「一方面魚塘周邊空曠無汙染,生長的青草、野菜可以為雞和非洲大雁提供天然食物。另一方面雞和非洲大雁的糞便可以用到魚塘裡面,增加魚塘的肥料營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鏈。」對於雞和非洲大雁的價格,郭彭飛預估上市價為150元每隻,上市時間約在10月底。

下一步,武大城堯村將依託魚塘逐步向農家樂發展。

「我們已經在魚塘邊上簡單蓋起了兩個餐廳,另外我們村北面還有個1000畝的枸杞經濟林基地,我們想從明年開始重點發展紅色採摘,就是採摘這些枸杞。然後將釣魚、採摘、餐飲結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經營模式。」武大城堯村黨支部書記金海軍表示。

與此同時,圍繞「綠色發展」和「項目建設」的定位,武大城堯村自2019年開始先後實施了1000畝枸杞經濟林示範基地、規模化養殖場、秸稈儲運站、魚塘和煊赫雜糧加工廠5個項目,項目總投資1130萬元,分別由土右旗春輝種養殖合作社、土右旗煊赫農民種植合作社和武大城堯村集體共同投資建設。

截至目前,項目帶動52人務工就業,農民群眾在項目中的打工收入150萬元,其中長期僱傭18名工人,年工資54萬元,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萬元。

2020年,土右旗將軍堯鎮武大城堯村緊緊抓住產業項目,確保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增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了全村全面邁入小康社會。

全媒體記者:王璐;攝影:常靜;實習生:王超影、王赫韜

相關焦點

  • 「空殼村」變身「產業村」——包日塔拉嘎查集體經濟發展跑出「加...
    這一年來,依靠產業帶動,包日塔拉嘎查從「空殼村」變身「產業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增強。「今年我們實施了水產養殖項目,肉羊聯合體養殖項目,房屋、土地租賃等集體經濟項目。目前,包日塔拉嘎查的集體經濟收入已經突破了20萬元,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明年嘎查的集體經濟年收入有望突破30萬元。」說起這樣的成績,隨行的駐村第一書記李鋒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
  • 鐵衝鄉: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鐵衝鄉: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020-11-30 15:43:48   來源:六安新聞網
  • 鄱陽縣蘆田鄉:齊頭並進 助力多元發展的村集體經濟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吳夢玲報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一直是鄱陽縣蘆田鄉發展的主思路。近年來蘆田鄉積極適應新形勢,探索出了一條多渠道增收、多元化發展壯大的村集體經濟之路。
  • 棗樹行村集體經濟「碩果纍纍」
    入冬過後,潁泉區寧老莊鎮棗樹行村的千畝玉鈴鐺棗全部進入休眠期,但是駐村工作隊卻沒閒著,正在核算村集體棗園的收入。去年春天,棗樹行村在洪海路與029鄉道交叉口流轉土地40畝,全部種上玉鈴鐺棗樹。黃土地裡長出「玉鈴鐺」「上半年氣候條件好,棗長得大,40畝棗掙了7.6萬元。」棗樹行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周平說,經過十多年的精心培育,當地的玉鈴鐺棗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0餘畝,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每年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一萬人次以上。
  • 安徽懷寧南方村形成「四型」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懷寧縣三橋鎮南方村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提和基礎,把脈診斷,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方式,村集體經濟由少變多,由多變強,形成了「創業帶動型、盤活資產型、多樣經營型、服務創收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2019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
  • 丁莊鎮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
    □通訊員張明陽鄭文武報導德州新聞網訊 今年以來,丁莊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立足鎮情村情,瞄準短板,精準發力,搭平臺挖潛力激動力,堅持「因地制宜、一村多策、強弱聯合、抱團發展」的思路,把藉助外力與激發內力有機結合,鎮村聯動、多輪驅動、形成合力,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快速高質發展。
  • 賀蘭縣:跑出壯大村集體經濟「加速度」
    針對各村資源稟賦不一的現狀,該鎮因村制宜,突出村黨組織造血功能,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助力村集體經濟跑出「加速度」。「2019年,新平村村集體經濟收入41.9萬元,今年現已收入58.1萬元,年底力爭突破80萬元。」將歷年因矛盾糾紛而被長期侵佔的新平磚廠依法收回後,新平村黨支部書記張成元多年的心結終於解開。
  • 黨建+集體經濟探索富民強村路
    高橋村黨委是怎樣明晰「黨建+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的?韋美中:高橋村存在荒山多、廢棄廠礦校舍多的問題。如何變廢為寶、盤活廢棄資源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源,村黨委進行了走訪調研,集思廣益,深入研討後明晰了發展思路。一是搭建班子,精心研究。村黨委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黨建+項目深入研究,明確了項目負責人,搭建了「黨建+集體經濟」領導班子,開始啟動運作。
  • 大通區市場監管局發揮市場登記職能,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委和市市場局關於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部署安排,大通區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市場登記職能作用,為村集體辦理有限公司,鼓勵商標註冊,為大通區壯大村集體經濟增收添磚加瓦。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首先要通過村集體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股東設立有限公司。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儘快完成。大通區市場監管局開通「綠色通道」優先辦理,採取措施,克服重重困難,用最短的時間、最高效的服務助力發展。
  • 「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為加快經濟薄弱村脫困轉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門縣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確保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 通過省以上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200萬元、村集體自籌資金設立基金,由三門縣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管理,用於扶持經相關部門確認的經濟薄弱村。
  • 非洲「淪落」的巫女村,不祥的集中營,女生身心俱疲
    在這個無神信仰的社會,科學就是一切,什麼神鬼之說都是無稽之談,科學家們總說,一切都會有最好的科學依據解釋的。可就在那麼一個無神信仰的社會裡,距離我國遙遠的非洲一個地方,當地人還信奉著女巫這一說法,保留著許多與現代背道而馳的思想。好了,事不宜遲,讓我們來看看,非洲「淪落」的巫女村,不祥的集中營,女生身心俱疲。
  •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
    餘杭良渚推動村集體經濟民生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得益於近年來良港村不斷壯大發展的村集體經濟。很難想像,在2017年前,良港村還是一個村級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的薄弱村。為了摘掉這頂「帽子」,2017年開始,該村找準增收路徑,通過「三步走」,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的蛻變。「第一步是對班子隊伍、村民進行動員,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積極性,全面打響村集體經濟攻堅戰。
  • 中寧縣蹚出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
    12月15日,位於中寧縣新堡鎮創業村的特色農業觀光產業園內,現代化日光溫室排列有序,雖然室外白雪皚皚、冷風刺骨,但溫室內卻綠意盎然、溫暖如春。在一座種有「粉得利」新品種西紅柿的溫棚內,基地工人周明華正給長了1米多高的西紅柿秧打杈。在另一座奶油草莓溫棚內,綠油油的草莓葉間開出了一朵朵白色小花,有的已結出了紅色果實。
  • 新泰市打好村集體經濟「跨五躍十」組合拳
    今年以來,新泰市緊緊圍繞「跨五躍十」行動目標,實施村集體經濟「全域提升」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出一套組合拳,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選高人,推行「兩選一聘」模式,從市直部門、鄉鎮街道機關幹部中選派,從新鄉才、經濟能人等「五鄉」人才中選拔,面向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人員等組織公開招聘,優選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重點派往集體經濟薄弱村。  要育強人。
  • 韭菜移栽為九龍街道村集體經濟趟出一條新路子
    平頂山訊:8月1日,頂著烈日,葉縣九龍街道大北村村民在韭菜地裡得不亦樂乎。除草、鬆土、選苗、移栽,村民們在地裡有說有笑,邊幹邊樂。去年以來,葉縣九龍街道以堅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緊緊圍繞「黨建引領、聯村共建、財政傾斜、金融服務、保險託底、廉情監督」的24字方針,鼓勵、引導、支持各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富民產業。
  • 資源變資產 農民變股民 村集體經濟「破零」的民和模式
    2019年12月24日這一天,享堂村舉辦集體經濟分紅資金發放儀式,村裡人每人領到了80元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的「紅利」。而過去,村集體經濟難以「破零」,鄉村發展止步不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 寧鄉這個鎮全鎮9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800萬元!
    今年,長沙市啟動新一輪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我市夏鐸鋪鎮多措並舉力爭上遊,今年截至11月份,全鎮9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800萬元,達到821.18萬元,較2019年全年喜增近七成。
  • 三創四建|提升效能 河北滄州實施村集體經濟提升計劃
    談起村莊的變化,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憲發說:「我們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經濟林並發展林下經濟,現在村集體每年收益120餘萬元,可以拿出錢來搞建設,大大提高了村黨組織的號召力。」近年來,滄州市全面推行「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多措並舉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 集體經濟收入增長7倍 富陽這個村「破繭成蝶」
    上世紀90年代初,工業造紙興起,大源溪沿岸立起許多白板紙企業,僅東前村上規模的就有七八家。造紙廠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東前村民從農民轉身成為工人,收入也有了提高。孫關春記得,那時月工資六七百元,對於種田來說已是高出許多,最重要的是十分穩定。然而,環境問題接踵而來。那時的造紙廠缺乏有效的處理設備,廢水直排大源溪,水質很快變差了。「造紙出來的水都是黃的,有時還發黑。」
  • 陝西旬陽:「支部引領·村社合一」 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
    近年來,陝西省旬陽縣積極探索「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模式,走出了一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全縣16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益均達3萬元以上,消滅了「空殼村」,呈現出黨建強、發展強的良好局面。村「兩委」牽頭創辦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法定程序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負責人,村「兩委」成員兼任理事會成員,引導村民推選有公心、有責任、有能力的村民代表參與集體經濟管理,共同擔當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管理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等職責,既發揮黨支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作用和黨員帶頭作用,又按照合作社章程做好運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