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該完成的報表一直拖著,或許領導本來就是心血來潮,早已經忘了這件事;被主播帶貨糾結是否該出手時先買下,不喜歡就二手轉賣,或許還能賺到錢;衣服換一遍再穿一輪,或許沒人發現沒洗過……生活中我們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僥倖心理,雖然它有時讓我們不禁失笑,有時會誤事,可還是難免會抱有僥倖的心態,難道投機是人類的本性嗎?
關於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凱恩斯在20世紀初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最大笨蛋理論。講的是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他們認為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手裡把東西買走。也就是說,我們總會認為會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總會有一個「最大的笨蛋」在後面等著,為所有的問題買單。
凱恩斯本人的經歷就是這一理論的絕佳例子。
凱恩斯原本是一位經濟學教師,一開始他想用賺課時費的方法為自己積累一點財富,他因此獲得的評價是:「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知識的機器」 。賺課時費是為了日後能自由而專注地從事學術研究且免受金錢的困擾,但他發現,僅靠賺課時費是講到吐血也積攢不了幾個錢的。
於是1919年8月凱恩斯借了幾千英鎊做遠期外匯投機去了。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時,已經積攢起一生用不完的巨額財富。與一般的賭徒不同,他給後人留下了極富魅力的投機生意經:最大笨蛋理論,這可以視為他投機活動的副產品。
有人認為投機僥倖是工業社會發展導致的負面影響——各式各樣方便的工具大程度普及,取代了人工,懶惰情緒引發了投機僥倖。但實際上,一場源於美麗的花朵引發的投機熱潮早在「最大笨蛋」這一理論出現前就出現了。
1593年,一位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到荷蘭的萊頓任教,他帶去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種植物——鬱金香,在此之前荷蘭人還沒見過這樣的植物。教授沒想到荷蘭人對鬱金香如痴如醉,於是認定自己可以大賺一筆,所以他的鬱金香售價高到離譜,令荷蘭人只能去偷。一天深夜,一個竊賊破門而入,偷走了教授帶來的全部鬱金香球莖,並且以很低的價格很快把球莖賣光了。
就這樣,鬱金香被種在了荷蘭千家萬戶的花園裡。後來,鬱金香受到花葉病的侵襲,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襯的彩色條,像花瓣上的一道火焰。富有戲劇性的是,病鬱金香成了珍品,又有更多的人出高價從囤積者那裡買入並以更高的價格賣出此類病鬱金香。1638年,持續了許久的鬱金香熱潮才落幕,球莖價格跌到了一隻洋蔥頭的售價。
人類總是周而復始地遺忘,這是僥倖心理存在的根本原因,猶如擊鼓傳花,只要把花在鼓點停下之前傳給下一個傻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