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2020-12-05 路人蟻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這句話源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窮人每天為了生存和欲望,與自己鬥爭,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規劃未來和當下生活,面對突發風險總是缺乏應對措施,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缺乏風險管理和對未來的長遠投資與規劃。

富人雖說富不過三代的慣性,但是卻很容易東山再起,原因在於富人不會陷入對基本生活消費中,而是會把多餘的精力和閒置資金,進行多方面的風險管理與投資,未雨綢繆,對自身的健康管理,對下一代的教育投資,對未來生活的風險管理,財富增長的規劃,都讓富人可以做到進退有餘,避免掉入人生陷阱。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表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窮人缺乏風險意識

古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這其實也是告訴我們生活存在不確定的意外和風險事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建立風險意識,而窮人和富人雖然都追求溫飽和財富,但窮人往往只注重當下的生存,而忽略了未來存在的不確定風險。

高風險的人生陷阱,來自生活的不確定性,而要防範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具備風險意識。簡單從財務來說,原本窮人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簡單快樂,但是面對突然的疾病和意外,往往會耗光窮人所有積蓄,甚至影響自己基本的生活開支,因病返貧。沒有做好風險防範,導致家庭財務陷入不穩定狀態,進而影響生活的穩定。

富人在三餐溫飽之外,不止是想著怎麼獲取財富,而是能夠做好風險管理,善用利用金融工具,花小錢來解決大額財務損失問題,防範不確定風險,捨得在醫療和健康上投資自己,讓自己在生活中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進而能夠有更多時間做自我提升。

其次,窮人不懂風險成本的管理。

#理財大賽第三季#

隨著社會發展,大家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其實的不缺乏風險意識和一些基本的風險常識,但窮人與富人的差別還在於風險成本的控制。

從身體健康來說,總是習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現疾病和意外等風險苗頭的時候,沒有及時管理和止損,為了節約小成本,到最後事情惡化,結果付出更大的成本,傾向於一次性投機解決問題,而不是循序漸進,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窮人的錢更多花在生活和娛樂上,而對未來風險缺乏管理,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窮人突然擁有一筆財富,他會把這筆錢花在娛樂和享受上,而不是用來提升生活質量和投資未來,結果這筆財富除了解決短期的欲望和享樂之後,並沒有給窮人生活帶來長期改變,生活依然處於各種不確定風險中。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對全球貧困的調研和親身體驗每天只有不足1美元貧困群體生活之後,發現窮人一旦有多餘的錢就會花在吃喝上,甚至餓肚子也要買電視,追求一時的消費欲望。

在教育方面也存在持續貧窮的風險,有句話叫做再窮不能窮教育,但是窮人自身教育的匱乏,也讓後代在教育上處於不進取狀態,有學上但是卻不愛學習,缺乏家庭教育薰陶。

窮人也很容易陷入高利貸的風險,面對針對窮人的小額信貸,正規渠道的融資,窮人都持懷疑態度,缺乏對財務基本的管理常識和認知。

最後,窮人容易投機,缺乏長期主義

如果一個人過早地擁有龐大財富,卻不懂如何使用財富,那麼這筆財富除了放大他的貪婪和欲望,也會讓他的生活失去穩定,沉迷其中。

富人具備長期主義,而窮人往往短期投機,而這種投機行為,不止是帶來財務的風險,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軌跡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職業和事業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富人有資本的槓桿,所以可以錢生錢,賺錢容易的多,而窮人只有時間槓桿,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生存和欲望鬥爭上,智能靠短期投機和一夜暴富,實現自己的財富自由。

其實這是錯誤的,富人雖然有資本的槓桿,但是要運用好資本的槓桿,需要一個人對信息和機會的判斷,對趨勢的把握,而這些都需要個人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念來匹配,這也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帶來的,而不是花錢可以買到的,資本的槓桿本來就是雙刃劍,風險和收益並存,窮人只看到巨大的回報,卻看不到富人背後的風險管理和成本投入。

富人基於自身知識,能力,圈子資源做出正確判斷和投入,做好風險管理,然後更多的是等待時間的槓桿帶來的回報,而不會痴迷於短期投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修管道,而不是追求一時的回報和結果。

每個人都有24小時,時間是公平的,但是如何運用時間,讓時間的槓桿帶來生活的改變,這一點窮人和富人存在不同思維。

貧窮會遺傳背後是窮人缺乏風險管理和長期主義,陷入各種高風險人生陷阱和短期投機中,而無法對自己和下一代做長期規劃,生活和財富都處於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

大多數支出在吃喝拉撒睡,而在對自我能力提升,下一代教育上花費不足,也不注重家庭教育,從而埋下了長期風險的種子,導致個人和家庭經濟不具備持續性,抗風險能力弱,下一代也缺乏風險應對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的匱乏。

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無法改變生活,也導致下一代的生活陷入被動,而不管是中產還是富人家庭,家庭財富積累和社會階層的變化,都是一代人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來自一代代人的長期積累,長期向上發展,時間換空間,才有了所謂的家族傳承。

以上關於貧困真相的解讀和分享,其實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巴納吉夫婦,他們在深入調研五大洲18個國家窮人生活現狀,並且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窮人生活之後,總結出了貧窮背後的真相,窮人背後的經濟學,並寫成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為全球消除貧困提出了新的理論和解決方案,也正是對貧困的本質研究,讓他們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窮人和富人其實都存在貧困思維,但是由於採取不同應對措施和風險管理,而走向了不同人生,貧窮的本質不是一本能讓你發財的書籍,而是讓你了解貧困背後的一些反常識觀念,讓你科學避開貧窮風險,讓人生開啟向上的通道的生活指南。感興趣可以看看,能對你的職業定位和事業發展,有很好的啟發。

相關焦點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這個充斥著非理性行為的世界,就是窮人的遊樂場和墓地,他們在這裡一邊狂歡一邊忍受著饑寒交迫。正如《貧窮的本質》中所說的:貧窮就像一道陷阱,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儘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並不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踏上梯子。
  • 貧窮的本質: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這次我們不討論疫情,我們討論討論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常言道富不過三代,但窮起來卻總是無窮無盡。努力奮鬥就能發家致富麼?做不成富二代,能當上富一代麼?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富人的基因又是什麼?為什麼窮人擺脫不了貧窮?富人卻往往可以東山再起。
  • 貧窮是因為掙錢少?帶你了解貧窮的本質,你也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貧窮的本質》一書告訴我們,窮人之所以窮,根源不是窮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行為方法、賺錢理念、想法、眼界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按金字塔原理,80%的人處於金字塔的底層,只有20%的人才榮登金字塔的頂端。倘若你想成為那20%的人,那麼《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會帶你走出貧窮的陷阱,讓自己的越來越富足豐盛。Let’s go !
  • 人這一生,最大的苦不是貧窮,而是思想跌入這四個「深淵」
    並且還有不少人表示對這句話十分贊同,一時間,仿佛人間的痛苦都是因貧窮所導致的。事實上,貧窮所能導致的痛苦只是表面現象,若去深挖實質,任何一種痛苦的根源都不會是單純地因為缺錢。那些因為財產分配不均而反目成仇的兄弟姐妹,看起來是被錢財傷了感情,其實是被自己的思想所利用。還有不少重病在身無錢醫治的人,真正讓他們痛苦的不是沒錢治病,而是「病了」的事實。
  • 什麼是貧窮陷阱,我們該如何靠自己擺脫?
    在早期,倫敦曾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窮人更願意努力賺錢,但仍然無法擺脫貧困。正如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巴希.巴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認為的,貧困就像個陷阱,掉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難擺脫出來。一.什麼是貧窮陷阱發展經濟學中對「貧窮陷阱」的解釋是,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得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衍生到個人層面,所謂「貧窮陷阱」,就是處在貧困狀態的人因為貧困而再生貧困,始終陷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
  • 諾獎得主:講透貧窮的本質!
    以下是他們的研究精華: 自打貧窮一出現,我們就產生了某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貶低窮人的衝動。他們被描述的有時懶惰、有時上進、有時高尚、有時鬼祟、有時憤怒、有時順從、有時無助、有時自強。
  • 一個專注於脫貧的窮人的思考:3種簡單思維模型分析窮人如何告別貧窮
    這裡的主題並不是,歌功頌德。 而是說,好險。 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家庭差點陷入了因病致貧的困境中。 值得思考的問題,來了。 除了,健康問題之外。 窮人為什麼是窮人?
  • 你真的知道,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嗎?
    在此我們也不用評判哪種標準是對或錯,雖然「金錢至上」是一種背離普世價值觀的容易被批判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得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需為錢擔憂的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更從容一些。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貧窮的本質:窮人致富很難嗎?了解這幾點,你就明白了!
    我們似乎正在擺脫貧窮。看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他們有房子和汽車,吃飯和穿衣服都不成問題。即使在中國那些落後的地區,仍然有年輕人仍在為住房和汽車而掙扎,但至少,不會像非洲飢餓和疾病的貧窮國家的人民那樣。實際上,貧困離我們並不遙遠。
  • 「貧困陷阱」-虎嗅網
    我們不是說,發個驅蟲藥就能諾貝爾獎,而是類似這種無數個簡單實驗確確實實地降低了貧困率。近些年,班納吉和迪弗洛夫婦二人將他們細緻入微的研究出版成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困》。今天,有些人將窮人視為「慵懶愚昧」「思想古板」「行為粗鄙」「沒教養」。有些人反對救助窮人,認為「外部援助加劇了惰性,讓窮人更窮」。網絡上有大量文章概括所謂的「窮人思維」。但是,班納吉則認為,貧窮的根源不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而是外部環境汙染。
  • 決定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不是金錢和學歷,而是這五種王牌思維
    曾有一個報導講過,很多貧窮的人可能因為走運,彩票中了大獎,過了幾年後, 你會發現,他們的生活又會恢復如常,本質上沒有改變。真正讓我們變得貧窮與富有的,往往是我們內在看不到的思維,這些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們要想讓自己變得富有,就需要讓自己養成這些思維習慣。
  • 《貧窮的本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怎樣破局?思維轉變是關鍵
    貧窮的定義在各個時代都不同,但有一點卻是通用的,那就是思維一旦陷入死循環就很難出來。而破局的關鍵是跳出現有圈子,轉變思維。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偏遠山區的年輕人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這句話。
  • 死亡螺旋: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很難了,貧窮不是原罪,而是不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如今,很多人對窮人都有著一貫說法:「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不努力。」先富的人通過短短一句話,就抹滅了窮人奮鬥的事實,給他們加上了道德的原罪。其實,貧窮並不是罪孽深重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幸,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貧窮。
  • 終結貧窮須從「慈善」到正義-何雨婷
    所以「懶惰,受教育程度不高,生太多孩子!」「腐敗,政府治理能力差!」「環境稟賦太差!」時常是脫口而出的答案。 聯合國顧問、貧窮問題專家傑弗裡·薩克斯認為窮國之所以窮,原因在於自然稟賦不佳。如果沒有大量的投資和技術援助,窮國很難提高生產力。然而這些窮國無法支付投資回報,深陷貧窮的惡性循環難以擺脫。這就是所謂的「貧窮陷阱」。
  • 我們為何擺脫不了貧窮?這兩人走訪了5大洲,給出的結論一針見血
    《人生七年》劇照 窮人和富人相比,一般而言,富人孩子的成長,顯然要順利容易許多。 這可以說是思維固化,也正因為如此,才讓自己不斷陷入「貧困陷阱」,進而使自己越過越貧窮。
  • 窮,本質上是缺什麼?不是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窮人,本質上缺的是錢嗎? 很多人覺得是這個。 實際上,你看一些中了大額彩票後的人的狀況後,你可能就明白了,窮人,本質上缺的並不是錢。
  • 窮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感謝貧窮的寒門學子,如何改變自身命運
    高考,幾乎是窮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當然準確地來說,是窮人最容易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曾經,以707分考入北大的王心儀一篇《感謝貧窮》全網刷屏。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和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 帶著孩子共讀《貧窮的本質》:延遲滿足,是擺脫貧窮的基礎
    對於這個問題,《貧窮的本質》一書中給出了很好的解答。《貧窮的本質》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一同完成的作品,二人研究了世界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生活、教育、健康等多個方面,尋找導致貧窮的真正根源,嘗試以此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貧窮。
  • 《寄生蟲》:人為什麼貧窮?光為了生活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貧窮人吃食物講究的不是味道,僅僅為了填飽肚子,有錢人對「吃」一向秉承的原則,可謂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影片中的一場大雨,我覺得這是貧窮感最強的畫面。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兩位作者親身體驗全世界至少8.65億貧困人口的生活,在《貧窮的本質》書中闡述了銀行不願意貸款給窮人的原因:首先銀行怕窮人還不上貸款,而且也不喜歡高利貸威脅借款人人身安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