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
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此書花費15年時間,深入全球五大洲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可謂是以實踐檢驗理論的典範之作。
比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0~300萬兒童死於本來通過疫苗可以預防的疾病。所以,注射疫苗成了一項重點扶貧項目。然而問題在於:儘管注射疫苗是完全免費的,但是某些貧窮地區的人民仍然不願意接種,比如在印度烏布代爾城,疫苗接種率只有6%。因為疫苗的好處只有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能見到效果,比如身體好、工作能力強等等。但是窮人覺得花時間去接種疫苗還不如把這時間用在其他勞作上,可以生產糧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說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也就意味著中國至少有6億人處在貧困之中。雖然中國不似非洲、印度貧困區那樣吃不起飯上不起學,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以得到基本的改善。
那麼中國人貧窮的本質又是什麼,脫貧致富中是什麼在阻礙中國的窮人變富有呢,接下來重點討論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先看一個小例子,一位普通教師的吐槽「我為什麼不願意教窮人家的孩子」,教師吐糟的是在一次課外輔導中接收一位穿著潮牌衣服卻十分調皮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輔導的是小學語文課程。然而學校期末考試卻得一個年級倒數,老師問學生很多都是簡單的古詩詞默寫為什麼也沒有做對,學生說「我也看不懂這到底是在說些什麼,背這些有啥意思啊?」老師又問作文是你最難忘的一件事,你為啥也沒寫,學生說,「我最難忘的就是我媽說這次語文沒有考八十分以上就把我打的回不了家,難道我要寫這些交上去嗎?」
老師意識到問題的重點,於是把孩子的話告訴了家長,可是家長的回應是「我就是這麼和他說的,語文不就是日常說話嗎,有什麼學不好的,他居然還考了個不及格,這是有多不認真。我不把他腿打廢,孩子下回都不知道進步。」
「再說了,老師,是不是你們的輔導方法有問題呢,起初我把孩子送到你這裡的時候就覺得浪費錢。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補習英語,藝術之類的,我把他送這來補語文,價錢貴不說還學不到,丟不丟人?我把他送這來是想提高成績,不是讓你來說教。什麼打小孩對不對,道理我懂,你這個老師沒經驗得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這個例子很常見,也是很多家長和孩子面臨的問題。然而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是貧窮的思維陷阱。處於貧窮中的人大多都不願意花大價錢去投資改變自己的思維,始終習慣於處在原來的思維方式中生活。絕大多是人也都積極去工作去賺錢,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輩當中,希望下一輩能出人頭地,能擺脫貧困的厄運,過上富裕的高等生活。
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卻是孩子輸在家庭教育上。因為學校所教的都是知識,家庭培養的卻是思維習慣。世界上大多數有成就的人都是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而不是受學校知識教育的影響。因為家庭所影響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即使沒有在學校讀書,有良好的思維習慣也能在社會上吸收大量的知識……
窮人最大的思維缺陷就在於:由於長期貧困的限制,他們的大腦裡只能夠運轉一套形式邏輯的系統。窮人們不得不只關注當下,不太相信未來,不喜歡大道理,只喜歡小確幸。他們不願意用「眼前的苟且」去換取「詩和遠方」。什麼是形式邏輯,簡單理解就是馬上能有回報,能看見回報的才會去努力。
作為一個窮人家誰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勇於探索,努力求知,要去做知識的主人,去引領人類前進!而且自己去躬身篤行,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這樣情況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兩千年前的儒家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就是,對於有遠見的君子,你可以通過「辯證邏輯」講大義,講長遠的大道理; 對於貧窮百姓,你只能通過「形式邏輯」講小利,講眼前的小回報。
比如逛街,你有沒有為了省幾十塊錢砍價半小時?再如上班,你有沒有為了省幾百塊錢而住偏遠的城中村? 又如看書,你有沒有為了省幾十塊書費而在網上花幾個小時找盜版?如看電影,你有沒有為了省幾十塊會員費而在網上花幾個小時找資源?如出差和旅遊,你有沒有為了省幾百塊錢而選擇更低效率的交通工具?如進修和培訓,你有沒有為了省幾千塊錢而選擇更低效率的學習方式?
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因為你即想用有限的金錢過上「小富即安」的生活,又想努力地擺脫貧困的厄運,於是你不得不做出各種「廉價」的選擇!這樣的日子使得你沒法花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做出徹底的蛻變,當然也不會因為窮而餓死,始終處在兩者之間。而這種情況不僅深深的影響著你,還深深地影響著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著!
先秦智者管仲曾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可見人要想成才需要百年之計,因為上一代人的思想會嚴重影響下一代,只有歷經數代人之後,舊的弊病才能徹底根除。
中國從建國到現在也就歷經不到四代人,而從改革開放算起都不到三代人,因此中國的百年大計首先解決是溫飽問題。只有解決溫飽才能實現窮人走出貧困陷阱的第一步,雖然扶貧的下策是給錢,窮人領低保,但是錢也是最直接解決溫飽的方式。只有溫飽後才有可能去想像未來和努力奮鬥!
中國有句俗語講「救急不救窮」,為什麼不救窮呢?窮不是給錢就能解決的,窮最根深的原因是思維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