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貧富交換真人秀,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2020-12-17 娛樂硬糖

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做有錢人真好!

從最近幾檔熱播綜藝看,大家對有錢人真是越來越寬容。虞書欣不用說了,欣欣子性格本身很可愛不假,群眾的有錢人濾鏡也夠厚,「有錢小公主,怎麼可能有壞心眼嘛」。

硬糖君難理解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讓黃聖依和楊子在被群嘲多年後,突然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

「黃聖依一看就是沒被生活欺負過的樣子」「姐夫對姐姐也太寵了吧」……就算網際網路記憶短暫,這位姐夫的火傳媒欠薪往事可也沒過去幾年,更別提聖依姐姐什麼與星爺決裂,走奧斯卡紅毯前突發暈倒的精彩操作。

當有錢人實在太好了。各種論壇命題裡,也少不了「如果給你2億、如果你中了5000萬、如果你和xx互換人生」(當年大家都是說中500萬的,通貨膨脹真是太可怕啦)的暢想。

富有是否有助於培養人的良好品性?「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的觀點如今真是深入人心。貧窮是否意味著劣根性?天生的窮氣註定難成功、或發了財也有股不招人待見的憤懣氣,比不得天生「貴氣」?

面對綜藝裡越來越多的「展示型」富有,硬糖君倒是懷念起十幾年前一系列真正「貧富交換」的真人秀。

窮,是因為不努力嗎?富,又意味著幸福嗎?富貴的好處我們見多了,而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窮富翁大作戰》,結構性貧窮之思

這檔綜藝誕生於2009年,由香港電臺製作。節目組找來一眾富豪名流,沒收信用卡和現金,把這群富豪扔到城市貧民窟中,讓他們體驗4-7天的貧民生活。

「窮,就是你不努力」「只要奮鬥,一定能改變命運」,來體驗生活的富豪,大多是「努力論」的忠實擁躉,堅信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即使過上貧民生活也能逆風翻盤。

富豪們信心滿滿,可打臉總是來得這樣快。

「一代褲王」田元灝之子田北辰,哈佛大學碩士畢業,自己成立服裝公司後發展順風順水,將老爹創下的事業進一步擴大。田北辰自認是不靠父母、努力奮鬥的典範,只要有鬥志,弱者亦可變強者。

田北辰體驗生活的第一天,隔著屏幕硬糖君也能聽到他原有三觀碎裂的聲音。1.67平方米的籠屋,月租1350港幣,就是他的新住所。而這在香港籠屋中已經算較為「豪華」的一檔,畢竟肉眼可見沒老鼠、沒蟑螂、也沒有滴滴答答的漏水聲。

住得差不要緊,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田北辰的工作是清潔工,需要6點15分到崗,但趕早班地鐵時間來不及,坐13港幣的巴士又太貴。富翁每天的生活費僅50港幣,必須精打細算。

「交通費扼殺了窮人的生存空間。」田北辰在交通費與生活費進行了一番取捨後,發自內心地感慨。

倒垃圾、掃大街,是個人就會?田北辰的工作體驗一樣不輕鬆。垃圾桶太沉、垃圾太臭、工作效率低等等因素,讓這位開始還會吐吐槽的富豪漸漸沉默。和其他一臉呆滯的社畜一樣,苦熬等待著午餐時間的短暫休息。

一天下來,田北辰已經累得生無可戀,只想回到籠屋休息,但他的同事仍舊要去其他地方做工。在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許多人需要打多份工。在生存壓力之下,個人時間被無限壓縮,別說努力充實自己改變命運,僅僅是活著就已經要拼盡全力了。

富家女Juju和中產階級Eric則分別體驗了底層媽媽與流浪者的人生。所有的豪言壯語,在「沒錢」二字面前被擊個粉碎。

誠如節目中香港社區協會組織主任何喜華所言,貧困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窮人每天要做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的工才能養活自己。別說改善生活,就連規劃下禮拜做什麼都是種奢望。這樣的窮人,誰又有資格在他們面前輕飄飄地甩一句,「你有手有腳,為什麼還那麼窮?」

就連「十塊錢闖澳門」的賭王,也是富家少爺家道中落才有了成為傳奇的可能。如果他只是個九龍寨城裡最底層不過的混血兒,如今的我們還能看到四房十七傑的豪門大戲嗎?

《變形計》,富有成就健全人格?

香港有富翁體驗窮人生活的《窮富翁大作戰》,我們同樣有播出了17季的長壽交換人生綜藝《變形計》。

從最初的「全年齡角色互換」,到後來聚焦於未成年人。雖然《變形計》也為求收視走過彎路,但從這檔節目中,我們仍舊能夠窺見:富有並不意味著「有一張沒被生活欺負過的臉」、人格因不曾匱乏而更加健全。有錢,也會對人造成負面影響。

貧富青少年變形的案例太多,《變形記》在2007年國際禁毒日播出的特別企劃《愛,漫過灰色》倒是聚焦於兩個曾經是百萬富翁,如今債臺高築的男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湖南省祁東縣的餐廳老闆石延巖,靠著開餐廳成為第一批富起來的人,90年代就已經過上了金項鍊、金手錶、手拿大哥大的風光生活;另一個是來自上海的湯建衛,身家上億,錢多到用包裝好放在床底。

這兩位變形者的經歷、發跡過程、現狀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在90年代初沾染上毒品,且有著將近10年之久的吸毒戒毒史。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麼要去吸毒?因為太有錢,所以招來了毒販的覬覦。這兩位變形者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接觸毒品都是有人出於「好心」,稱老闆你太累了,這個東西提神醒腦,試試吧。

為了讓自己的精力更集中,事業規模更大,變形者接過了「好心人」手中的毒品,繼而千萬身家變成一小包一小包毒品,被揮霍個乾淨。石延巖因為吸毒敗光了自己的餐廳、家產,甚至把妻子和女兒的頭髮剪掉,賣50塊錢去換毒品。幾次戒毒又復吸導致債臺高築,只好靠著給別人打工炒菜還債。

湯建衛比石延巖稍微幸運一些。毒齡略短於對方,家底又厚過對方的他,在經歷了一番近乎扒皮抽筋的戒毒過程,甚至還因二次復吸被送去勞教一年半後,決定洗心革面,再創一番事業。不過財富大幅縮水的他,只落得一間麵館維持生計。

作為90年代就迅速積蓄起財富的人,金錢帶給他們的不只是風光的物質生活,還有毒販處心積慮設下的陷阱。窮固然是很慘,有錢人眼前的「坑」也不少,還可能被一拳KO出局呢。

在《變形計》中,對於有錢帶給人的負面影響刻畫比比皆是。早年的節目中,富二代依仗有錢專橫跋扈,甚至為非作歹的變形案例也不少。甚至有些人,即使在節目中通過變形一時間得到了改變,再度回歸熟悉的環境中,照樣固態萌發。

這幾年《變形計》可能是被罵怕了,也可能為了迎合社會情緒的變化,加上不敢擔加劇「貧富撕裂」的監管風險,這幾季節目都選擇一些小毛病不傷大雅,大體沒什麼問題的富家子弟參與變形,倒是更加劇了大眾對於有錢人的好感。

還是翻出以前的《變形計》好好看看吧,有錢就一定是謙恭有禮的「小少爺」,性子直但沒有壞心眼的「大小姐」?咱自己努力致富是對的,但對有錢人濾鏡真沒必要那麼厚。

《Rich Brother Poor Brother》,環境決定思維

當下國內的貧富之辯,說到底,包含了很多年輕人對原生家庭、成長環境、階層固化的個人情緒。

如果成長在一個更富有的家庭,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大不同?英國曾有兩檔貧富互換真人秀,一檔聚焦於家庭互換,一檔則是親兄弟互換生活,即《Rich Brother Poor Brother》。

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接受同樣的教育,看似擁有相同的生長環境了吧?親兄弟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弟弟大衛,住在破舊的房車中,孑然一身,靠著四處打零工賣苦力賺取生活費;哥哥伊凡21歲開始創業,從小本買賣開始一路滾雪球成為千萬富翁,坐擁豪宅的同時,一隻腳還踏入政壇。

因為生活境遇懸殊,伊凡與大衛近乎斷絕關係。節目組想盡辦法讓兩人再度見面並住進對方家中8天,觀察能否產生「化學反應」。

雖說大衛如今的落魄生活,有一多半原因是自作自受,比如吃不了苦,自由散漫。他的性格成因,又與他是家中的小兒子,被父母溺愛有關。但節目除了展現性格造成貧富差距這一淺層理由外,還是挖到了更深層的原因——圈層決定眼界與思維模式。

大衛因為窮,與他打交道的人也多是赤貧階層。這些人往往思想極端,對一切持否定態度,深陷其中的大衛,也跟著變得越來越偏激,認為「都是社會的錯」,繼而陷入一個越來越下沉的怪圈。

反觀伊凡,在通過財富積累步入更高圈層後,他接觸的人眼界更寬廣,也會為他帶來更新的知識、信息更新迭代,實現良性循環。在節目中,伊凡帶著大衛去參加過幾次富豪聚會後,大衛的談吐、思維模式明顯變化。

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在今日印度低種姓群體同樣有機會實現逆襲,但大多數人跟著大環境一起沉淪,永遠被拴在固有位置上;

美國的黑人群體也是一樣,多數黑人表示自己沾染毒癮、加入街頭幫派等,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原因。如果不過這樣的生活,自己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而有機會改變命運的黑人們,則多數搬離了過去的社區,也是為了擺脫環境對自己及家庭的影響。

在講述貧富家庭互換的《Rich House,Poor House》中,每月只能花170英鎊的利蒙一家與月開支達1500英鎊的費德思一家互換人生一周。百萬富翁費德思住進貧民窟,最大的感受就是環境太差,不僅有人在半夜大喊大叫,而且警笛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樂。

試想一下,身處一個周圍都是癮君子、罪犯、小偷的環境中,想要保持自己不被他人拉入泥淖,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無論國內還是海外,這些展現貧富交換、挖掘貧富差距深層原因的真人秀在10年前一度火爆,如今則悉數銷聲匿跡。不光內娛綜藝對有錢人極其友好,海外的《公主我最大》、《比弗利嬌妻》對於富豪的刻畫也逐漸變得單薄與片面。

與這種改變相伴相生的,是大眾的「媚富」心理日益濃重。細想起來,貧富交換的潛臺詞還是探討由貧而富的通路,而如今徹底的炫富型內容在社交網絡風行(綜藝、劇集等長視頻還是遮遮掩掩、由群眾自己解讀出來的,短視頻、直播則更為直接),或許因為:富有越來越值得意淫,貧窮卻越來越難改變?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電磁力本質上是光子的交換,可卻看不見
    在量子場論中,科學家們認為電磁力是由虛光子的交換產生的。那什麼是虛光子?根據量子力學的表述,真空並不是虛無的,整個空間中充滿了能量漲落。因為真空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虛粒子對,虛粒子僅存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發生湮滅,而真空中的能量漲落就是由此產生的。真空中存在的這種由量子效應產生的能量被稱之為真空零點能。
  • 你真的知道,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嗎?
    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3-貧窮的本質是什麼?4-如何避免「貧窮陷阱」?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所以說要發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可以全年無休,一般做買賣和當領導的可以做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的狀態不是很有保障,如果長期過太有保障太穩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都容易殘廢;二是堅定態度,不要過多關注社會上的負面信息,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那麼就會對什麼都沒有信心。
  • 貧窮是因為掙錢少?帶你了解貧窮的本質,你也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圖文/燕九文化你本不貧窮大家好,我是燕九,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有866頁,我用5分鐘為你講完。《貧窮的本質》一書告訴我們,窮人之所以窮,根源不是窮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行為方法、賺錢理念、想法、眼界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按金字塔原理,80%的人處於金字塔的底層,只有20%的人才榮登金字塔的頂端。倘若你想成為那20%的人,那麼《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會帶你走出貧窮的陷阱,讓自己的越來越富足豐盛。Let’s go !
  • 帶著孩子共讀《貧窮的本質》:延遲滿足,是擺脫貧窮的基礎
    在物質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的今天,不少父母都有類似的疑惑:面對孩子提出的物質需求,父母究竟該不該滿足呢?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消費水平並不高,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其實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輕鬆做到。不僅如此,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親子之間的關係還能得到顯著的增進,看似是有執行的必要。
  • 貧窮的本質: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富人的基因又是什麼?為什麼窮人擺脫不了貧窮?富人卻往往可以東山再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也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中闡述了,究竟是什麼導致窮人的長期貧窮:懶惰?
  • 《貧窮的本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怎樣破局?思維轉變是關鍵
    貧窮的定義在各個時代都不同,但有一點卻是通用的,那就是思維一旦陷入死循環就很難出來。而破局的關鍵是跳出現有圈子,轉變思維。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偏遠山區的年輕人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這句話。
  • 貧富懸殊會給社會帶來哪些嚴重影響?
    貧富懸殊會給社會帶來哪些嚴重影響? 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這個問題: 首先,貧富差距的增大,會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貧窮的人容易產生仇富的心理。
  • 引力極其強大,但又極其弱小,其本質究竟是什麼?
    重力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力,其餘三種力分別是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由於這三種力都已找到相應的介質粒子,因此也達到了統一,只有引力不能與之相匹配。真有意思,引力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弱,究竟是什麼力量?其實質何在?最早對引力做出精確定義的人是牛頓,他的萬有引力定律第一次使人類如此接近引力的真理。Newton認為任何物體都有互相吸引的力,而這種力是一種超距作用,即引力是瞬間發生的,不需要時間進行傳導。
  • 真人秀讓肥瘦交換食物,僅僅三天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好鴨~~~我是尤米熙子~~我去商場,沒能更新文章,扁捏了捏~每天在店外拍視頻對我來說還不錯不管怎樣,謝謝你看我的親們~~我看到了一個真人秀節目,他允許一群肥胖的人和一群太瘦的人交換他們的飲食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任何影響個人健身習慣的因素這個節目叫做SupersizevsSuperskinny~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搜索並看看wow~也挺有趣~節目組邀請了兩組超重和瘦的人交換他們的日常飲食,看看什麼事~會不會發生,這是節目的兩個超重婦女Helen:158公斤
  • 真人秀種類有多少,中國第一個真人秀節目是什麼
    真人秀節目是一種源自西方的節目新樣式,它在英文中被稱為「reality show」,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真實的電視節目,國外有很多成功的真人秀節目已經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不過,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我們所看到的國內真人秀節目大多還都是模仿或引進國外模式的節目,相比之下,中國人自主編創的真人秀節目卻少得可憐,而且在收視率和影響力方面也遠遠不如引進的國外節目。
  • 老人常說:「善惡看眉眼,貧富看馬樁」,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心裡正直的人,眼睛比較明亮,有光澤,心裡邪惡的人,眼睛就會浮現一種陰影。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人和物的本質,好與壞,善於惡,窮與富等等。在農村就有一句俗語:「善惡看眉眼,貧富看馬樁。」這也是人們根據多年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句老話,眉眼看善惡,馬樁分貧富。
  • 人際關係的本質,其實就是價值交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變現」你的人際人脈,畢竟,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整理名片時做過統計嗎?在成百上千張名片中,有多少人會成為你的朋友?你們將來一起幹什麼?從人脈的定義來看,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即彼此之間的價值交換。因此,你可能有很多朋友,但如果這些朋友不能幫助你的事業,很難說你的關係有多好。而對方能幫你的前提是你能幫助別人,或者更直接,關係的基礎是相互利用的價值。
  • 貧富差距究竟多大?官方給出答案,看完又覺得自己拖後腿了!
    隨著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貧富之間的差距自然會擴大。貧富差距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根據美國公布的一項調查,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大約40%的資產。同樣,一位著名的金融大亨曾說,美國的貧富差距是30年來最大的。0.1%最富有的美國人與90%最貧窮的美國人持有相同的資產。美國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那麼中國呢?
  • 中國的貧富差距有多大?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在哪個國家,有的人比較富有,而有的人比較貧窮,而且這種貧富差距說實話基本上是無法避免的。富有的人出入都是豪車,甚至是私人飛機,吃的更不用說了,而貧窮的人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活下去。即使是在美國,這種貧富差距也很明顯,根據數據顯示,5%的美國人掌握著60%以上的財富,而剩下的40%由95%的美國人共同掌握,可見不管國家多發達,貧富差距都不可避免。中國也是存在貧富差距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 韓劇《小神的孩子們》結局引人深思 究竟什麼,才是神的啟示?
    從《救救我》到《小神的孩子們》,無不講述對權力、財富有野心的政客,如何利用宗教信仰洗腦、控制那些生活在社會貧窮線下的弱勢族群?!往前思索宗教組織最早的產生,不都是那些佔有資源的神職人員為保住自身利益,藉神喻編纂教義,附和統治者畫分身份、階級制度,設計一套縝密的經濟活動?!
  • 《寄生蟲》:人為什麼貧窮?光為了生活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這部影片究竟講了什麼呢?電影裡有三家人,金家、保姆雯光夫婦和樸家,金家、保姆雯光夫婦都是住地下室貧窮人家,樸家是社會頂層巨富之家,住著豪華的花園別墅。影片正是通過這兩種相差巨大的家庭階層的互動,給觀眾展示了貧富差距的巨大化。
  • 生而貧窮,我很抱歉——《寄生蟲》影評
    「貧窮」是一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從古至今,貧窮一直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頑疾。猶太經典《聖哲箴言》中曾言說:「世界上沒什麼比貧窮更糟糕的了——它是所有痛苦中最可怕的……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天平的一邊,天平的另一邊放的是貧窮,而貧窮在重量上將超過所有痛苦的總和。」
  •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表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貧窮的本質是什麼?首先,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窮人缺乏風險意識古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貧窮會遺傳背後是窮人缺乏風險管理和長期主義,陷入各種高風險人生陷阱和短期投機中,而無法對自己和下一代做長期規劃,生活和財富都處於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
  • 王陽明:「人有三,必窮」,身上擁有這三樣東西你不貧窮才怪!
    」王陽明的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致良知的時候,會因為個人的差異而達到不同的程度,也就是因為兩個人的差異,世界上也就會存在貧富的差距。世界上沒有永遠貧窮的人,一個人有多富足在於他為這件事究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一個願意為自己的事業拼命努力的人是不會貧窮的,一個貧窮的人身上多半有三種特徵,王陽明早有暗示:「人有三,必窮」,是哪「三」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