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定義在各個時代都不同,但有一點卻是通用的,那就是思維一旦陷入死循環就很難出來。而破局的關鍵是跳出現有圈子,轉變思維。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偏遠山區的年輕人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這句話。當食物都成問題時,還在放縱慾望的方式想想都很可怕,後患無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越來越窮!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都不成問題,但就是「貧窮」,或許是我們的思維從未改變!
「貧窮陷阱」中,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貧富差距拉大。其原因是窮人沒法獲得更高能量的食物,而飢餓會使他們無法勝任重要工作,反之富人們因為能夠獲得更多食物,吃飽之餘還能夠補充其他能量,因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當然這是一個基於印度貧困地區得出的一項結論。
但是在另一些地方,卻又是不同的景象。「貧窮陷阱」的解釋與食物掛鈎看似很合理,也有充分的例子證明,可凡事總沒那麼簡單。對18個國家的窮人生活的調查數據顯示,食品消費只佔農村極度貧困人口總消費36%~79%,佔城市貧困人口消費的53%~74%。而且這些貧困人員在買食物上的選擇並不是選擇健康而又能量很高的食物,而是選擇口味很好但並不怎麼健康的食物。他們在乎的根本不是價格或者是營養,而是口味。
同時他們在節日的報複式消費佔據了日常消費的很大比例,也就是說他們寧願平時少吃點,但到了節日或者慶祝日子花費卻毫不客氣。而在有心人士的幫助下,給他們說一種食物能夠解決食物問題,但是一開始就持懷疑態度,在選擇上還是偏於口味,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就是他們的思路根本轉變不過來。
在貧困人群中如果問有沒有什麼東西比食物更重要,那麼一定有人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有,可當我們聽到他說出的東西時,震驚又無可奈何。比如摩洛哥偏遠山村的一個小夥的回答,他說如果有更多更多錢時就用來買更多好吃的食物,根本沒有其他觀念,而在他家本來就很吃不飽,但放著一臺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他說「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以上是窮人的一般觀念,他們寧願餓一點也需要能夠讓他們獲取快樂的東西—電視機;他們寧願買口味更好的食物也不願買價格與營養兼顧的食物;他們能夠想到的就是更多的錢拿來買更多的食物,其他事物一概不提,思維陷入泥淖。那麼這一切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思維方式,這些人都已經陷入了思維泥淖,找不到出路,跳不出「怪圈」。
在現在物質生活基本不成問題,但是還存在更大的問題,安於現狀的人比比皆是,得過且過就是一生。那麼我們怎麼在生活中跳出這種思維怪圈呢?其實方法很簡單
第一,接觸不同的圈子。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在一個圈子裡面,接觸的人和事也就是那麼些。那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思維,若要轉變則必須跳出圈子,接觸外邊不一樣的人和事,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地方,而這種碰撞會讓人產生思考,慢慢的也就會轉變。
第二,讀書。可以說讀書是最簡單快捷的獲取不同思維的方式了,當然前提是你要真正讀懂並付出行動。書本的知識都是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的結果,若能拿來為自己所用,那將是寶貴財富。
第三,養成思考的習慣。遇到任何事,無論是事前事後都認真思考一番,最好是設想出不同的結果,時間一久自然就能夠辯證的看待問題,想法和行事就不會極端。
當然,說了一堆,如果不真正付諸於行動,那麼也只是紙上談兵,耍耍嘴皮子而已,真實現狀並不會隨著想像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