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共讀《貧窮的本質》:延遲滿足,是擺脫貧窮的基礎

2020-12-05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物質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的今天,不少父母都有類似的疑惑:面對孩子提出的物質需求,父母究竟該不該滿足呢?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消費水平並不高,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其實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輕鬆做到。不僅如此,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親子之間的關係還能得到顯著的增進,看似是有執行的必要。

但如果從孩子成長發展的角度出發,那麼父母就不應該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這是因為當孩子的願望被過於輕易地滿足以後,他們的消費觀念將逐漸扭曲,最終很可能會導向子女慾壑難填的結局。

那麼,父母究竟該不該滿足孩子的需求呢?

對於這個問題,《貧窮的本質》一書中給出了很好的解答。

《貧窮的本質》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一同完成的作品,二人研究了世界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生活、教育、健康等多個方面,尋找導致貧窮的真正根源,嘗試以此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貧窮。

通過研究,班納吉和迪弗洛發現,窮人至少會面臨五大困境:知識的匱乏、臨時意志力的挑戰、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扭曲的教育觀以及穩定的嚮往。

在這之中,"臨時意志力的挑戰"成為回應父母心中困惑的最佳答案。

什麼是"臨時意志力的挑戰"?

有些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做好某件事情對我們是有利的,但是我們依然沒能說服自己去做,這正是臨時意志力匱乏的表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人明明買得起一份意外保險,但是他們卻不這麼做,因為這樣一個決定會讓他們失去享受當下生活的資本。最後,他們會把這筆錢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直到意外發生時,他們才會意識到交意外保險的重要性。

事實上,臨時意志力匱乏是自我美化的結果。我們總認為未來的自己能夠做到什麼、變得多麼優秀,但實際上,這種預估是毫無依據的。以這種認知自我催眠,只會讓我們在抉擇面前作出錯誤的決策。

相較之下,窮人在抉擇面前往往能夠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原因很簡單,窮人要把金錢的價值發揮到最為極致的狀態,所以任何的多餘支出在他們看來都是沒有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窮人需要面臨的抉擇其實比富人要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調動更大的意志力抵制這些誘惑。

舉個簡單的例子,富人想要購買一部智慧型手機,他們其實並不需要調動多大的意志力,因為即便買下這部手機,他們的日常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但是窮人不一樣,他們即便有足夠的錢買手機,也要調動強大的意志力抵制這種想法,因為一部手機的購入,很可能會給他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存帶來極大威脅。

這種"三思後行"的消費觀念,能最大程度降低一個人不理性消費的概率,養成正確消費觀念,這些都是當前孩子們必需的。因此,父母不妨讓孩子也體驗一回"窮人"生活,幫助他們培養"臨時意志力"。

培養"臨時意志力"

1、延遲滿足子女需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父母提出各式各樣的需求,在這之中,物質需求佔了最為主要的一部分。面對這些要求,父母不要即刻加以滿足,而是應該施加條件,延遲滿足子女需求。

通過這種方式,子女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恩父母的付出。

2、體驗當家人的生活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不妨給孩子一筆有限的資金,讓孩子親自來體驗一回"當家人"的生活。畢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經濟支出孩子並不知曉,通過這種活動,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經濟壓力。

不僅如此,在體驗當家人的過程當中,孩子也將面臨各式各樣的意志力考驗,例如:買玩具還是買菜、充值遊戲還是繳納水費電費等等。通過這些特別的經歷,能夠有效磨鍊孩子的臨時意志力。

寫在最後

物質贈與確實是父母關愛孩子、增進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但是父母也應該清楚,在子女尚未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前,父母的這種行為只會滋養孩子的欲望,讓他們的消費觀念變得越來越缺乏理性。

雖說現如今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已經有了顯著提升,但在這之中很少有家庭能夠讓孩子一輩子衣食無憂。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父母培養孩子臨時意志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重視並付諸實踐。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心理學上有兩個詞可以很好地來解釋窮的概念,一個叫做延遲滿足,另一個叫做自我效能。延遲滿足,指的是你願意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為了儘可能地攢錢,窮人每天必須剋扣自己,食不果腹,犧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換取未來更多的儲蓄。
  • 你真的知道,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嗎?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忙碌不過為了那兩三散碎銀兩日復一日的奔波匆忙年復一年的迷茫慌張早已忘記自己兒時的遠大理想只能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3-貧窮的本質是什麼?4-如何避免「貧窮陷阱」?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
  • 什麼是貧窮陷阱,我們該如何靠自己擺脫?
    在早期,倫敦曾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窮人更願意努力賺錢,但仍然無法擺脫貧困。正如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巴希.巴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認為的,貧困就像個陷阱,掉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難擺脫出來。一.什麼是貧窮陷阱發展經濟學中對「貧窮陷阱」的解釋是,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得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衍生到個人層面,所謂「貧窮陷阱」,就是處在貧困狀態的人因為貧困而再生貧困,始終陷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
  • 貧窮的本質: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富人的基因又是什麼?為什麼窮人擺脫不了貧窮?富人卻往往可以東山再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也發出這樣的疑問。,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寧可去借高利貸……在班納吉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中闡述了,究竟是什麼導致窮人的長期貧窮:懶惰?
  • 貧窮的本質:窮人致富很難嗎?了解這幾點,你就明白了!
    我們似乎正在擺脫貧窮。看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他們有房子和汽車,吃飯和穿衣服都不成問題。即使在中國那些落後的地區,仍然有年輕人仍在為住房和汽車而掙扎,但至少,不會像非洲飢餓和疾病的貧窮國家的人民那樣。實際上,貧困離我們並不遙遠。
  • 貧窮是因為掙錢少?帶你了解貧窮的本質,你也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圖文/燕九文化你本不貧窮大家好,我是燕九,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有866頁,我用5分鐘為你講完。《貧窮的本質》一書告訴我們,窮人之所以窮,根源不是窮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行為方法、賺錢理念、想法、眼界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按金字塔原理,80%的人處於金字塔的底層,只有20%的人才榮登金字塔的頂端。倘若你想成為那20%的人,那麼《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會帶你走出貧窮的陷阱,讓自己的越來越富足豐盛。Let’s go !
  • 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那麼,打工人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為我們揭曉了答案:1、貧窮是因為你出身太差,沒有一個好爹媽為了寫作這本《貧窮的本質》,作者曾深入非洲、印度、南美等多個地區展開了15年的社會學調研,他們驚奇地發現:父母貧窮是導致孩子一生貧困的關鍵要素
  • 諾獎得主:講透貧窮的本質!
    以下是他們的研究精華: 自打貧窮一出現,我們就產生了某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貶低窮人的衝動。他們被描述的有時懶惰、有時上進、有時高尚、有時鬼祟、有時憤怒、有時順從、有時無助、有時自強。
  • 《從頭開始》:貧窮帶給孩子的,不一定就是貧窮
    他和家中其他孩子一起,吃著簡單的三餐,穿著樸素的衣服,和鄰居孩子一起玩遊戲。但他的內心,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想法,一定要在遊戲中獲勝,不然就會被其他孩子替代遊戲中的地位。一天,當他在遊戲場中揮灑汗水的時候,她的母親焦急地告訴他,他的父親出了車禍。
  • 終結貧窮須從「慈善」到正義-何雨婷
    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懂得何為貧窮的? 在「50後」「60後」「70後」的集體記憶中,貧窮跟飢餓相伴相生。在「80後」樸素的認知裡,脫貧就是實現零食自由和飲料自由。幸運的「90後」「00後」大多對貧窮沒有概念,成為消費和減肥的生力軍。今天的生活如此豐腴,但在時間的縱軸上飢餓和貧窮離我們並不遙遠。
  • 我們為何擺脫不了貧窮?這兩人走訪了5大洲,給出的結論一針見血
    28歲女子楊改蘭,用斧子砍傷了自己的4個孩子,發現孩子沒有死,便逼迫孩子喝下了農藥,隨後自己也跟著自殺而亡。 丈夫回到家發現後,悲痛地給親人料理完了後事,隨後也選擇以喝農藥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這是一樁人間悲壯之事,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悲慘結局,只因為一個字:窮!
  • 一個貧窮的人追求藝術,認識到了藝術的本質,然後放棄,可笑
    追尋了快十年的藝術,認識到藝術的本質,然後放棄了繼續從事藝術,可笑,仿佛在說我自己貧窮也是可以從事藝術,給大家推薦一種貧窮人適合搞的藝術。根據Poor Art所表達的,總覺得翻譯成貧窮藝術不是太好聽,但是卻找不到比這更合適的表達,暫且稱為貧窮藝術吧。貧窮是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所提出的。Celant說並不是真的缺錢,而是說在沒有傳統方法和材料限制的情況下創作藝術。
  •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表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貧窮的本質是什麼?首先,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窮人缺乏風險意識古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貧窮會遺傳背後是窮人缺乏風險管理和長期主義,陷入各種高風險人生陷阱和短期投機中,而無法對自己和下一代做長期規劃,生活和財富都處於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
  • 越貧窮的家庭,孩子將來越沒出息,父母精神匱乏足以「毀掉」孩子
    有錢人和貧窮家庭給到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同的,而這就是影響孩子人生的最關鍵之處,越「貧窮」的家庭,孩子將來越沒出息。教育本就沒有絕對「公平」,知識是能改變命運,學習好出路就多,但最終能走到哪裡,看得不光光是學習,還有家庭教育給予精神上的財富。
  • 扶貧之路尋天賜食材 貧窮料理:料理「貧窮」
    一句充滿rap風的扶貧slogan,植入了美食博主貧窮料理對生活的思考。貧窮料理,24歲,美食界聞名的網紅青年,原名安秋金。他愛吃東西,從小看美食節目長大。他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教人做飯。網友很熟悉他,一米八幾的大個、壯實、喜慶,戴著標誌性的黑色圓框墨鏡,著一身黑色掛衫,手拿紙扇,圍在鍋碗瓢盆前,做一手家常好菜。
  • 《寄生蟲》:人為什麼貧窮?光為了生活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兩位作者親身體驗全世界至少8.65億貧困人口的生活,在《貧窮的本質》書中闡述了銀行不願意貸款給窮人的原因:首先銀行怕窮人還不上貸款,而且也不喜歡高利貸威脅借款人人身安全的做法
  • 三種貧富交換真人秀,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貧窮是否意味著劣根性?天生的窮氣註定難成功、或發了財也有股不招人待見的憤懣氣,比不得天生「貴氣」?面對綜藝裡越來越多的「展示型」富有,硬糖君倒是懷念起十幾年前一系列真正「貧富交換」的真人秀。窮,是因為不努力嗎?富,又意味著幸福嗎?富貴的好處我們見多了,而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 為什麼貧窮的人更容易情緒低落,貧窮會導致抑鬱嗎?
    但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貧窮會導致情緒低落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關係,可能還會改變大腦相關的機制。科學家發現,其實貧窮和逆境等一些人生重遇到的困難問題能夠改變我們大腦功能的相關生物機制,而這可能會增加人們患抑鬱症的風險。那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貧窮和抑鬱的關係呢?這當然要通過對不同群體的研究來發現了。
  • 我們為什麼貧窮,貧窮是天生的嗎?
    如果不是讀了《財務自由》這本書,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至今也無法實現當初的夢想,也在為自己尋找藉口,今天我寫下這篇文章,就是想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找找原因。在和別人談起過往的經歷時,我常會想起幾段過往,感嘆自己錯過了太多,可是真的是錯過的嗎,也許不是錯過,而是我們主動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