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窮?
一直以來,社會都存在這樣一個共識:窮,是因為懶。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早期,倫敦曾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窮人更願意努力賺錢,但仍然無法擺脫貧困。
正如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巴希.巴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認為的,貧困就像個陷阱,掉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難擺脫出來。
一.什麼是貧窮陷阱
發展經濟學中對「貧窮陷阱」的解釋是,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得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
衍生到個人層面,所謂「貧窮陷阱」,就是處在貧困狀態的人因為貧困而再生貧困,始終陷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
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中,記錄者花了49年的時間跟蹤了不同階級的孩子,最後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富人的孩子最終都變成了富人,而窮人的孩子最後都成了窮人。
一言以概之,你窮,是因為你窮。
二、貧窮綁架你的思維,從而限制你的能力
當人深陷在貧窮的泥潭中時,窘迫的環境會使他們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需,目光局限造成人更加在意眼前得失,關注短期利益。
正是基於狹隘的思維,窮人無法接觸更大的世界,限制了個人的可能性,也是這種局限使得窮人在面對困境時,常作出荒唐的舉動從而更加深了他們的貧困。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真正讓人在貧窮的圈子裡兜兜轉轉的,其實是窮人思維。因此,要想徹底擺脫貧窮陷阱,我們只需要打破「貧窮—產生窮人思維—加強貧窮」這個閉環即可。
三、如何走出「貧窮陷阱」
1. 保證穩定收入,避免經濟壓力影響判斷能力
要想擺脫貧窮,提升自己的思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以提供穩定的收入。
這份收入的多與少不用太計較,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所需,能靠它給自己一定的經濟保障。只有這樣,接下來你才能騰出精力去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才能安下心去作更多、更好的選擇。
2. 拓寬信息渠道,減少信息差
《貧窮的本質》中有一句話,「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要少得多。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得到的。」
受限於所處環境與圈層,窮人不知道錢除了可以拿來買東西,或者存在銀行攢點利息外,還可以做什麼。對於如何賺錢,他們很難跟上時代的節奏,仍停留在傳統的思維上。但一旦他們知道該做些什麼時,他們也會立刻去執行。
「貧窮陷阱」是個信息封閉的「囚徒困境」,要想走出這個陷阱,就要打破信息閉塞的狀況。比如,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攢錢在知識付費平臺上學習更多知識、理念和技能,重視自身的投資。隨著接受的信息量的增加,認知界限的拓寬決定了思維的改變,行為也隨之改變。
3. 拔掉貧困的思維根源——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是由事物稀缺所形成的一種心態,長期的稀缺心態會帶來管窺效應,也就是越缺什麼,就在意什麼。
稀缺心態會導致短視,使人只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獲得長久利益的機會。比如,面對一份月入5000但沒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和一份月入2000但能學到更多技能和知識工作,窮人往往傾向於選擇前者。因此,窮人往往陷入越忙越窮的窘境之中。
為了避免一直處在窮忙的狀態,改變稀缺心態,我們就需要有目標導向思維。確立好一個更長遠的目標,不斷根據目標調整日常的思維和行為。同時,在看待問題時,還需要把注意力從「我會花多少錢」、「我能得到多少錢」轉移到「能帶給我多大價值」上。
作者: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