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貧窮陷阱,我們該如何靠自己擺脫?

2020-12-22 蜜蜂寫作

人為什麼會窮?

一直以來,社會都存在這樣一個共識:窮,是因為懶。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早期,倫敦曾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窮人更願意努力賺錢,但仍然無法擺脫貧困。

正如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巴希.巴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認為的,貧困就像個陷阱,掉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難擺脫出來。

一.什麼是貧窮陷阱

發展經濟學中對「貧窮陷阱」的解釋是,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得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

衍生到個人層面,所謂「貧窮陷阱」,就是處在貧困狀態的人因為貧困而再生貧困,始終陷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

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中,記錄者花了49年的時間跟蹤了不同階級的孩子,最後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富人的孩子最終都變成了富人,而窮人的孩子最後都成了窮人。

一言以概之,你窮,是因為你窮。

二、貧窮綁架你的思維,從而限制你的能力

當人深陷在貧窮的泥潭中時,窘迫的環境會使他們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需,目光局限造成人更加在意眼前得失,關注短期利益。

正是基於狹隘的思維,窮人無法接觸更大的世界,限制了個人的可能性,也是這種局限使得窮人在面對困境時,常作出荒唐的舉動從而更加深了他們的貧困。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真正讓人在貧窮的圈子裡兜兜轉轉的,其實是窮人思維。因此,要想徹底擺脫貧窮陷阱,我們只需要打破「貧窮—產生窮人思維—加強貧窮」這個閉環即可。

三、如何走出「貧窮陷阱」

1. 保證穩定收入,避免經濟壓力影響判斷能力

要想擺脫貧窮,提升自己的思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以提供穩定的收入。

這份收入的多與少不用太計較,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所需,能靠它給自己一定的經濟保障。只有這樣,接下來你才能騰出精力去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才能安下心去作更多、更好的選擇。

2. 拓寬信息渠道,減少信息差

《貧窮的本質》中有一句話,「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要少得多。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得到的。」

受限於所處環境與圈層,窮人不知道錢除了可以拿來買東西,或者存在銀行攢點利息外,還可以做什麼。對於如何賺錢,他們很難跟上時代的節奏,仍停留在傳統的思維上。但一旦他們知道該做些什麼時,他們也會立刻去執行。

「貧窮陷阱」是個信息封閉的「囚徒困境」,要想走出這個陷阱,就要打破信息閉塞的狀況。比如,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攢錢在知識付費平臺上學習更多知識、理念和技能,重視自身的投資。隨著接受的信息量的增加,認知界限的拓寬決定了思維的改變,行為也隨之改變。

3. 拔掉貧困的思維根源——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是由事物稀缺所形成的一種心態,長期的稀缺心態會帶來管窺效應,也就是越缺什麼,就在意什麼。

稀缺心態會導致短視,使人只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獲得長久利益的機會。比如,面對一份月入5000但沒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和一份月入2000但能學到更多技能和知識工作,窮人往往傾向於選擇前者。因此,窮人往往陷入越忙越窮的窘境之中。

為了避免一直處在窮忙的狀態,改變稀缺心態,我們就需要有目標導向思維。確立好一個更長遠的目標,不斷根據目標調整日常的思維和行為。同時,在看待問題時,還需要把注意力從「我會花多少錢」、「我能得到多少錢」轉移到「能帶給我多大價值」上。

作者:傑克

相關焦點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運轉的。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為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儲蓄這件事要複雜得多,因為他們存在的問題,不是靠省吃儉用能解決的。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入,那麼你很難爬出貧窮的陷阱。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你真的知道,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嗎?
    在此我們也不用評判哪種標準是對或錯,雖然「金錢至上」是一種背離普世價值觀的容易被批判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得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需為錢擔憂的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更從容一些。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
  •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表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貧窮的本質是什麼?首先,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窮人缺乏風險意識古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其實也是告訴我們生活存在不確定的意外和風險事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建立風險意識,而窮人和富人雖然都追求溫飽和財富,但窮人往往只注重當下的生存,而忽略了未來存在的不確定風險。高風險的人生陷阱,來自生活的不確定性,而要防範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具備風險意識。
  • 貧窮的時候,我們如何相愛
    如何看待「憑什麼要女生們拿自己的青春與你一起奮鬥」這個說法。 前幾日,我徵集留言,說給心裡那個不可能的人。一個讀者只寫了短短的一句話,貧窮使我不敢愛你。 這句話裡,五味雜陳,「貧窮」是現實,「不敢「是對現實的妥協,「愛你」卻是真真切切的。
  • 我們為何擺脫不了貧窮?這兩人走訪了5大洲,給出的結論一針見血
    有人說,看過貧窮,才能更好感受到什麼是人間疾苦,什麼是人性善惡,確實如此。 這可以說是思維固化,也正因為如此,才讓自己不斷陷入「貧困陷阱」,進而使自己越過越貧窮。
  • 帶著孩子共讀《貧窮的本質》:延遲滿足,是擺脫貧窮的基礎
    在物質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的今天,不少父母都有類似的疑惑:面對孩子提出的物質需求,父母究竟該不該滿足呢?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消費水平並不高,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其實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輕鬆做到。不僅如此,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親子之間的關係還能得到顯著的增進,看似是有執行的必要。
  • 月入3000,卻穿著一萬的鞋:掉入隱形貧窮的你該如何拯救自己
    它們看上去很富有,但實際上卻很貧窮;外貌鮮豔,背後尷尬卻不為人知。正如之前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有些人看上去很漂亮,但實際上他們的襪子已經滑到了腳底。01窮人靠消費擺脫焦慮近日,我與魔都工作的朋友聊天時,發現在她亮麗的朋友圈後面,沒有人知道她的焦慮和心痛
  • 《天道》:當你窮困潦倒之時,靠天靠地、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可靠
    王廟村是一個特別貧窮的村子,就像丁元英說的王廟村就是弱勢文化的產物,村民大都有求菩薩求佛祖的思想,最後村裡來了個基督教,感覺也擺脫不了貧窮的本質。當王廟村成功走向致富之路之後,漸漸的引發了大眾關於得救之道的討論,這才是丁元英和芮小丹真正的目的「文化屬性」在來仔細分析一下,王廟村從當初的貧困到現在的致富,格律詩公司和樂聖公司合併之後他們靠的是什麼?
  • 「貧困陷阱」-虎嗅網
    「江湖之中」的經濟學家,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及方法獲得扶貧成效。Duflo、Banerjee、Kremer這三位在該領域確實是頂級學者,只是他們的工作像大多數窮人一樣缺乏光環與廣播。這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似乎告訴我們,世界需要有溫度的經濟學,以及有溫度的經濟學家。
  • 貧窮的本質:窮人致富很難嗎?了解這幾點,你就明白了!
    我們似乎正在擺脫貧窮。看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他們有房子和汽車,吃飯和穿衣服都不成問題。即使在中國那些落後的地區,仍然有年輕人仍在為住房和汽車而掙扎,但至少,不會像非洲飢餓和疾病的貧窮國家的人民那樣。實際上,貧困離我們並不遙遠。
  • 一個專注於脫貧的窮人的思考:3種簡單思維模型分析窮人如何告別貧窮
    什麼是「偽富人」? 我們已經見過,或者聽聞了太多「中產階級」一朝失去收入,又受房子、汽車、子女教育所累而一死了之的悲劇。 不多解釋。 那,之上皆不是資產?
  • 終結貧窮須從「慈善」到正義-何雨婷
    書中對中國脫貧方式和成效的肯定,值得我們欣慰和自豪。 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懂得何為貧窮的? 在「50後」「60後」「70後」的集體記憶中,貧窮跟飢餓相伴相生。在「80後」樸素的認知裡,脫貧就是實現零食自由和飲料自由。幸運的「90後」「00後」大多對貧窮沒有概念,成為消費和減肥的生力軍。
  • 《寄生蟲》:人為什麼貧窮?光為了生活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生活中的風險會使他們為此擔憂,而擔憂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如此循環的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呢?《貧窮的本質》給我們闡述了壓力與貧窮的關係:貧窮與身體所分泌的皮質醇水平密切相關,因為皮質醇水平標誌著壓力的大小。
  • 「行為上癮」的時代,我們真的可以擺脫嗎?
    《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向我們揭示了行為上癮背後的生理、心理原因。想要擺脫生活中隨處可見能的上癮「陷阱」,我們需要現代社會中的人是怎麼被「設計」進去的,並養成良好的習慣,構築遠離誘惑的環境。
  • 如何一句話介紹自己的貧窮
    假如有一個銀行能夠貸幾百萬跟馬雲,我的錢太少了,根本就不可能打造一個生態環境,只有成熟的生態環境,才能可能帶動一大批人去相信,去消費去投入,創業,我們提倡精打細算,但也不能夠捉襟見肘,否則根本就不能成功。每一個創業的時候,都沒有人會看好自己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相信自己會取得成功。
  • 成年人的崩潰從貧窮開始,沒錢沒人脈時,牢記猶太人「買驢」思維
    生活的重擔隨著年紀的增長加諸在你的身上,但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籍籍無名,忙了半生還是貧窮,也許某一天你就會受到一件小事刺激,而終於忍不住崩潰。表面上好像是因為一件小事,但其實更深層次還是因為自己的貧窮,貧窮往往意味著一無所有,沒錢沒人脈,沒人看得起。
  • 死亡之夜什麼陷阱好用 實用陷阱推薦
    死亡之夜什麼陷阱好用 實用陷阱推薦 死亡之夜什麼陷阱好用?
  • 打工人還能靠勤勞致富嗎?我們為什麼貧窮?
    劉強東說: 沒有人會直接給你榮華富貴,只有送你機會和平臺,現在這個時代什麼都不缺,缺的只有像鷹一樣的眼光,像狼一樣的精神,像熊一樣的膽量,像豹一樣的速度。《稀缺》作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得希爾穆來納森,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我們對於時間的稀缺就是如此,往往只看得見當下的緊急需求,而忘記長遠的重要計劃(就是說我們沒眼光)。
  • 三種貧富交換真人秀,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貧窮是否意味著劣根性?天生的窮氣註定難成功、或發了財也有股不招人待見的憤懣氣,比不得天生「貴氣」?面對綜藝裡越來越多的「展示型」富有,硬糖君倒是懷念起十幾年前一系列真正「貧富交換」的真人秀。窮,是因為不努力嗎?富,又意味著幸福嗎?富貴的好處我們見多了,而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