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2020-12-18 澎湃新聞

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福建文人林紓藉助通曉外語的口譯者,以古文家的擅場筆述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廣受矚目。其譯作與嚴復的「嚴譯名著」分庭抗禮,世稱「林譯小說」。

今年是「林譯小說」問世121周年,草鷺文化聯合商務印書館特於6月推出《林譯小說精選十種》。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魔俠傳》(即《堂吉訶德》),預勾(雨果)的《雙雄義死錄》(即《九三年》)等。整套書參照民國時期原版復刻,嚴格按照原書的尺寸設計,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書本重溫當時的歷史語境與審美情景。

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

「林譯小說」與商務印書館有著特別的緣分。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張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代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影響最大的還是商務印書館1981年的「林譯小說叢書」。那套書收林譯小說十種,共十一冊,多了一冊《林紓的翻譯》,收錄了鄭振鐸、錢鍾書、阿英和馬泰來四位的研究文章。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所收錄的作品均為林紓眾多譯著中的代表作

「那套書的特點是:簡體橫排的整理本,加以現代漢語標點,適合普通讀者閱讀;選目精當,包括了《巴黎茶花女遺事》《塊肉餘生述》《吟邊燕語》《不如歸》《黑奴籲天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迦茵小傳》《拊掌錄》《離恨天》《現身說法》這十部最廣為人知的林譯小說;作為研究資料匯總的《林紓的翻譯》,學術價值很高。」

張治說,《林紓的翻譯》收入文章四篇,鄭振鐸的文章是林紓去世後第一篇蓋棺定論之作,錢鍾書的同書題文章表彰了林紓看似過時其實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翻譯風格,阿英作為最早的近代文學資料收藏大家對林紓第一部翻譯作品提供了一些史料說明,而馬泰來寫的《林紓翻譯作品全目》是第一個整理林譯小說及其原作底本情況的專業目錄。

此番「新精選」有何特別?

「新精選」延續了十種的規模,但在很多地方有不同的考慮。張治說,首先選集採用原書復刻的形式,除了紙張質量自然有所不同,版式、尺寸、封面,乃至書中的廣告頁,都與一百年前商務印書館的版式保持了一致。「原書大多數用的是『林譯小說叢書』的前身——『說部叢書』本,適當選用個別『林譯小說叢書』本以展示不同面貌,而《巴黎茶花女遺事》用的是1923年12月商務印書館第一版排印本。此前,商務印書館在慶祝建館一百二十周年時還曾出過一盒紀念特藏,收入了《茶花女遺事》的復刻影印本,採用的是1928年第五版,這裡選用不同的影印底本還是很有意義的。「

之所以堅持原書復刻,張治表示是因為「林譯小說」不僅屬於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廣泛吸收「歐風美雨」之養料的成果,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近代出版事業的發展歷程。採用原書復刻的方式才能傳遞儘可能貼近歷史的時代信息與文本形態。

其次,「新精選」在不刻意迴避傳統經典選目的代表性基礎上也做出調整,儘量兼顧名家分布、國別、不同主題和不同形式,體現林譯小說的豐富性。

林紓

張治表示,有些調整是和這些年大家的文學趣味有關,比如《大食故宮餘載》是非常精巧別致的安達露西亞歷史名跡寫真,林紓以筆記小說體譯成,獨具一份魅力,今天看來反倒在比膾炙人口的《拊掌錄》更有意思了;《滑稽外史》是被錢鍾書稱讚為筆力有時勝過原作的林譯典範,也值得人們加以重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哈葛德小說,重點應該還是他的冒險小說,而非《迦茵小傳》這種作品。「再比如柯南·道爾,我非常不滿的就是反而國內出版界一直只盯著他的福爾摩斯系列,忽視他其他方面的才華,要知道日本現在出的柯南·道爾全集,已經到第三、四十卷了,因此我們覺得選一部他的歷史小說,更能體現出林譯小說當年的眼界。」

他還特別提到託爾斯泰的短篇集《羅剎因果錄》,「很有意思的是,林紓在1914年以後,才開始與陳家麟合作陸續從英譯本翻譯託爾斯泰的小說,一共出了十部長篇或中短篇集。《羅剎因果錄》是最早的一個短篇集,原作看來都並不特別著名,更糟糕的是裡面誤收了一篇《梭倫格言》,並非託爾斯泰所作,是《秋燈談屑》裡的。但這畢竟是最早的一個林譯託爾斯泰小說集,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更多感受到林紓在習慣了英法紳士們的世界之後,如何開始認知俄羅斯文學的深邃和獨特。因此,選收這部小說集還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新精選」也加上了張治寫的長序,加上注釋有四萬多字,被單獨印成一小冊。「我希望在錢鍾書、馬泰來兩位觀點和結論的基礎上,來對目前林譯小說的研究現狀做一個概括,同時對林譯小說的價值給予儘量全面的評估。不敢『自賣自誇』,但總覺得,即便是看似學術含量不高的編選工作,其背後有沒有基本的研究眼光和學術立場,還是很重要的。」

隨套書附贈民國範兒筆記本1冊,封面源自商務印書館1916年版《秋燈譚屑》

在譯述外國小說的文言文中感受文字別樣魅力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塞萬提斯」在當時被譯為「西萬提司」,《格列佛遊記》被譯為《海外軒渠錄》……這些譯名上的不同,會在獨立成冊的《序》中加以說明。

「復刻本追求原樣重現,自然要保持獨立的歷史形態和風格。今天絕大多數中文讀者應該早已練就很高的甄別能力,不太會犯類似於把『涂爾幹』、『杜爾凱姆』、『迪爾海姆』當成不同人的錯誤。錢鍾書曾說,好的翻譯應該使讀者想要進一步去認識原作,而不是停留於此。而林譯小說在他眼中就是如此。假如此說成立,我們就更不必擔心自己暫時不知道西萬提司就是塞萬提斯、《海外軒渠錄》今題《格列佛遊記》了。」張治說。

在他看來,「新精選」的讀者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專業讀者,他們要求的是學術用途和價值,高保真的影印本最適合。第二部分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愛好者,他們大多熟悉和熱愛林紓所譯的那些名家名作,想必樂於從清末民初外國文學的文言最上乘譯本中找到既親切又新奇的閱讀感受。但我想還應該存在第三部分的讀者,他們應該是不同年齡段裡迫切希望學一點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的人。傳統國學經典裡有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缺少的是『林譯小說』中的海外奇遇、異國風光以及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氣息。而作為桐城古文殿軍的林紓,用以譯述外國小說的文言文,也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古文』,而是有很多被他改造得靈活生動的新式表達。」

附《林譯小說精選十種》目錄及參照原版:

1. [法]小仲馬:《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élias,即《茶花女》)(商務1923年版)

2. [英]哈葛德:《三千年豔屍記》(She, a History of Adventure,即《她》)(2冊,商務1915年版)

3. [英]卻而司迭更司(狄更斯):《滑稽外史》(Nicholas Nickleby,即《尼古拉斯·尼克貝》)(6冊,商務1915年版)

4. [美]華盛頓·歐文:《大食故宮餘載》(The Alhambra: The Historical Stories,即《阿爾罕伯拉》)(商務1914年版)

5. [英]斯威佛特(斯威夫特):《海外軒渠錄》(Gulliver’s Travels,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商務1914年版)

6. [法]預勾(雨果):《雙雄義死錄》(Quatre-vingt-treize,即《九三年》)(商務1921年版)

7. [西]西萬提司(塞萬提斯):《魔俠傳》(Don Quijote,即《堂吉訶德》,系故事梗概本)(2冊,商務1922年商務初版)

8. [俄]託爾斯泰:《羅剎因果錄》(託爾斯泰短篇小說集)(商務1915年版)

9. [英]司各特:《撒克遜劫後英雄略》(Ivanhoe,即《艾凡赫》)(2冊,商務1914年版)

10. [英]科南達利(柯南·道爾):《黑太子南徵錄》(The White Company,即《白衣縱隊》)(2冊, 商務1915年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通外文的「歪」譯家——林紓
    不過胡適對他的評價依然甚高,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的小說。古文裡很少有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和《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亞瑟·威利評論說:「狄更斯所有過度的經營、過分的誇張和不自禁的饒舌,(在林譯裡)都消失了。
  • 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以翻譯獨步清末民初文壇  在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喜歡閱讀林紓的譯作,在剛剛開眼看世界的老舊中國,林紓的譯作給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甚至後來有史家評論說林紓對中國的貢獻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在狄更斯的第一部中譯小說《滑稽外史》出版一個月後,林紓在他新譯的狄更斯另一部小說《孝女耐兒傳》(今譯《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的序言中如此寫道。作為20世紀初中國最著名也最具個性的翻譯家,林紓誠實地承認他其實對任何一門中文之外的語言都一無所知。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賊史》是哪部小說?
    3 林紓翻譯小說譯名常「劇透」  英文小說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耳熟能詳,這種發端於十八世紀早期的文學形式現在已經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文學創作實踐之意。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Jane Eyre)通常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現代小說。這部小說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於1847年出版,署以男性筆名「柯勒·貝爾」。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王壽昌對林紓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有空就開導他,跟他聊天八卦。他告訴林紓,現在西方小說很流行,很精彩,只可惜自己的文筆不夠好。如果有林紓的文筆翻譯成中文,一定讓中國人開開眼界。林紓是一枚古文死忠粉,對他說的根本沒興趣。有一天,好友魏翰邀請王壽昌和林紓一同遊船。
  • 高淮生: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
    譯者與評者在整個「細評」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如此融洽地合作,乃基於彼此之間的惺惺相惜,即林以亮(宋淇)稱霍克思為「天涯知己」,霍克思則稱林以亮(宋淇)為「知己」,這種交誼在《〈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一書「自序」中有清晰地交代。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他的譯本最早是出現在1958年至1960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日本翻譯、出版了很多中國文學古典作品。1969年至1970年,也就是十年之後伊藤漱平先生又出了全面修改版,到了他晚年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最新的日文全譯本是井波陵一先生翻譯的《新譯紅樓夢》,也是一百二十回本,一共七卷,也是巖波書店於2013年至2014年期間出版。
  • 劉慈欣推薦骨灰級科幻小說,《萬有引力之虹》首推精裝全譯修訂本
    近日,譯林出版社重版推出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這部被譽為超越人類智識的偉大小說,闊別多年,重磅歸來,引發讀者強烈關注。出版後引發極大爭議,普利茲小說獎因此空缺《萬有引力之虹》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巨著之一,也被視作後現代主義文學繞不開的長篇經典,1973年出版後曾引起極大爭議,普利茲小說獎因此空缺。作為一部「後現代史詩」,它以百科全書式的敘述,洞若觀火地分析了現代和未來社會運行的機制。
  • 「小賤賤」加盟《聖誕頌歌》據狄更斯經典小說改編
    威爾·法瑞爾與瑞安·雷諾茲1905電影網訊據外媒THR報導,狄更斯經典作品《聖誕頌歌》將拍攝音樂電影,威爾·法瑞爾與瑞安·雷諾茲確定加盟。《聖誕頌歌》是查爾斯·狄更斯出版於1843年的小說,講述自私透頂的吝嗇鬼斯克魯奇在聖誕夜被三個精靈造訪:「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主角繼而開啟了一段精神之旅。小說《聖誕頌歌》國內譯版封面電影版將由《老爸當家》的主創西恩·安德斯和約翰·莫裡斯編劇並執導,目前瑞安·雷諾茲和威爾·法瑞爾的角色尚不確定。多家影業正圍繞這部音樂電影展開競標。
  • 「五色」莊嚴四十年,「漢譯名著」譜新篇
    1982年2月5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時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著名出版家陳原為這套叢書寫的發刊詞:「通過這些著作,人們有可能接觸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從那時算起,到如今已近40年,「漢譯名著」已經出到第18輯,近800種。今年端午節前夕,記者獲悉,新的12種「漢譯名著」又已刊行。它們是——1.
  • 翻譯家李繼宏的私人書單Top3,重譯經典《在路上》值得...
    看小說也一樣,比如說要真正讀懂《傲慢與偏見》,你不但需要知道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經濟狀況、法律制度、婚戀觀念、飲食習慣等等,還需要知道簡·奧斯汀之前的小說是什麼樣的,之後的小說又受了她哪些影響。這些都需要非常專業的訓練。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讀者都受過專業訓練,讀書也未必非要求甚解不可。
  • 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倫敦12月22日電(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新華社記者張代蕾孜孜不倦翻譯中國文學20載,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英國翻譯家韓斌日前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設立的最高獎項
  • 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 生前譯完雨果全部小說
    在鄭克魯先生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他翻譯的名著包括《悲慘世界》《紅與黑》《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其他如《法國文學史》《法國詩歌史》等也有很大影響;他在上海師範大學出任中文系主任時打造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至今還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
  • 王穎衝、王克非:洞見、不見與偏見——考察20世紀海外學術期刊對中文小說英譯的評論
    注釋[1] 世紀末譯介的部分小說到2000年後才出現書評,未統計在列。[2] Cze Ming-ting系George Kennedy的筆名。參考文獻[1] 戴逸.現代小說早期英譯個案研究(1926-1952)——以全局策略為中心 [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6] 王穎衝、王克非. 現當代中文小說譯入、譯出的考察與比較 [J]. 中國翻譯,2014(2):33-38.[7] Cameron, Meribeth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