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林紓的專長是研究古文,他40歲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外國文學作品。
林紓在家鄉教書的時候認識了從法國回來的王壽昌,王壽昌很佩服林紓的文筆,就建議他可以嘗試翻譯一些外文小說。林紓覺得自己不懂外文,不能承擔這個重任,王壽昌答應跟他合作。由王壽昌直譯外文小說,林紓落筆潤色。於是他們二人開始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翻譯的作品是小仲馬的《茶花女》。王壽昌逐字逐句按照字面意思給林紓講述《茶花女》,林紓把這些故事情節轉化成適合國人欣賞口味的書面語言。就這樣,《巴黎茶花女遺事》付梓印刷。
小說《茶花女》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相愛的人不能幸福一生,最後陰陽相隔。這樣的故事在民間文學中大量出現,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這部小說發行之後,立刻引起了轟動。很多人給這部小說起了一個大家都能聽懂的名字「外國紅樓夢」,就連文壇大佬康有為都知道有這部小說。還有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嚴復親自寫詩稱讚林紓的譯著。就憑這一部書,「林紓譯」三個字就成了金字招牌。
從翻譯《茶花女》開始,王壽昌和林紓一共合作了20多年,直到林紓病逝。在此期間,他們一共翻譯了200多部外文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說。比較著名的譯著除了有《茶花女》還有《伊索寓言》、《莎士比亞戲劇故事》、《堂吉訶德》、《魯賓遜漂流記》。對於20世紀之初的國人來講,這些譯著的出現,打開了人們的眼界,讓大家多了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
也許有人會質疑,林紓根本不懂外文,他獨自一人根本無法完成譯著,他不能算是翻譯家。這個問題要放在20世紀之初的社會背景下看待,當時通曉外文的人少之又少。林紓不能算是嚴謹意義上的翻譯家,但他的工作的確屬於翻譯工作的一部分。在那個環境下,稱林紓為翻譯家一點也不過分。
林紓翻譯的文字是一種經過改良的文言文,在詞句處理上更加通俗流暢。只不過,到了後期,林紓為了追求成就感提高了翻譯的速度,他最快每小時譯一千字。如此一來,讓他的譯著在質量上有所下降。此外,林紓不懂外文,他不能主動選擇翻譯什麼作品,往往聽從別人的建議,這也導致了他翻譯的部分作品本身就沒有什麼價值,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拓展閱讀
憑弔古蹟,謳歌山河,潘天壽繪《潯陽夜泊》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運用抽象主義手法,描繪人間仙境,張大千繪《山邨煙月》
古琴無弦是謂「琴趣」,傳統文化中的高級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