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2020-12-18 薩培喇談藝錄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林紓的專長是研究古文,他40歲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外國文學作品。

林紓在家鄉教書的時候認識了從法國回來的王壽昌,王壽昌很佩服林紓的文筆,就建議他可以嘗試翻譯一些外文小說。林紓覺得自己不懂外文,不能承擔這個重任,王壽昌答應跟他合作。由王壽昌直譯外文小說,林紓落筆潤色。於是他們二人開始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翻譯的作品是小仲馬的《茶花女》。王壽昌逐字逐句按照字面意思給林紓講述《茶花女》,林紓把這些故事情節轉化成適合國人欣賞口味的書面語言。就這樣,《巴黎茶花女遺事》付梓印刷。

小說《茶花女》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相愛的人不能幸福一生,最後陰陽相隔。這樣的故事在民間文學中大量出現,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這部小說發行之後,立刻引起了轟動。很多人給這部小說起了一個大家都能聽懂的名字「外國紅樓夢」,就連文壇大佬康有為都知道有這部小說。還有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嚴復親自寫詩稱讚林紓的譯著。就憑這一部書,「林紓譯」三個字就成了金字招牌。

從翻譯《茶花女》開始,王壽昌和林紓一共合作了20多年,直到林紓病逝。在此期間,他們一共翻譯了200多部外文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說。比較著名的譯著除了有《茶花女》還有《伊索寓言》、《莎士比亞戲劇故事》、《堂吉訶德》、《魯賓遜漂流記》。對於20世紀之初的國人來講,這些譯著的出現,打開了人們的眼界,讓大家多了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

也許有人會質疑,林紓根本不懂外文,他獨自一人根本無法完成譯著,他不能算是翻譯家。這個問題要放在20世紀之初的社會背景下看待,當時通曉外文的人少之又少。林紓不能算是嚴謹意義上的翻譯家,但他的工作的確屬於翻譯工作的一部分。在那個環境下,稱林紓為翻譯家一點也不過分。

林紓翻譯的文字是一種經過改良的文言文,在詞句處理上更加通俗流暢。只不過,到了後期,林紓為了追求成就感提高了翻譯的速度,他最快每小時譯一千字。如此一來,讓他的譯著在質量上有所下降。此外,林紓不懂外文,他不能主動選擇翻譯什麼作品,往往聽從別人的建議,這也導致了他翻譯的部分作品本身就沒有什麼價值,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拓展閱讀

憑弔古蹟,謳歌山河,潘天壽繪《潯陽夜泊》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運用抽象主義手法,描繪人間仙境,張大千繪《山邨煙月》

古琴無弦是謂「琴趣」,傳統文化中的高級審美

相關焦點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提起林紓這個名字,可能有人會覺得陌生,但是如果提及狄更斯、小仲馬、莫泊桑、柯南·道爾等外國文學家的名字,人們一定會覺得如雷貫耳。可是林紓和他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些外國文學家竟都是經由林紓之手被譯介進中國來的。今年6月,恰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150周年誕辰,國內文壇關於狄更斯的紀念活動如火如荼。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不通外文的「歪」譯家——林紓
    此書的譯者,是一位古文家,同時也是近代文學翻譯的開創者,他完全不通西文,卻又是正式譯介西方文學的第一人。僅憑著「耳受筆追」的方式翻譯了涉及11個國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對西方文獻的引進和當時社會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我國翻譯史上,曾經有位翻譯家,他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中文,但他卻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他就是林紓,被人譽為「譯界之王」。一、陰差陽錯成了翻譯林紓是福建人,家境貧寒,雖然要為生計奔波,但他卻對讀書如痴如醉,偏好中國傳統文化,他看了兩千多本古籍書。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福州奇人:不懂外語,卻翻譯了183部西方著作,被譽譯界之王
    林紓者,福州蒼霞洲人氏,善詞畫,精古文,文學造詣睥睨當世,其古文之精湛,更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稱道。林紓畫作林紓也常以桐城派古文傳人自居,其文章、小說,雖具現代色彩,然其語言風格均是古風,便是其翻譯的西方小說,也均以古風行之。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林紓:一生不會外語,翻譯小說卻達180餘種,獲稱「譯界之王」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以為這是要考取功名做官的意思,常言功名利祿功名利祿,有了功名做了官才有利祿嘛。但到了林紓這,很可能是我理解的狹隘了,有時候讀書也可以只是一種單純的需求。林紓經不住好友的一再請求,終於答應,開始了他遲來的譯著生涯。可是林紓不會外語,如何翻譯呢?解決的方法也簡單,由一個懂外語的把原著意思說來,再由林紓整理成文言文。這事好像看起來簡單,可真正去做又有幾人能把一篇白話文翻譯成文採俱佳的文言文,又有誰能勤耕不輟呢?何況林紓的處女譯作《茶花女遺事》便一炮而紅,一時洛陽紙貴,可見翻譯質量。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東晉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創譯場制度,採用「會譯」法來研究翻譯。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貞觀年間遠渡印度,歷經17年學佛求經,帶佛經回國後,主持了比過去在組織制度方面更為健全的譯場。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 「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釋」,對嗎?
    鬱悶一段時期以來,坊間流傳這麼一句話,「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釋。」或是,「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沒必要解釋。」同時,不大懂你的,可能因為你的解釋而理解你。事實上,兩個長期不和的人,因為某個解釋而冰釋前嫌的事例,很多。何況,萬物皆動態,而非一成不變,人們對人對事的認知亦是如此。懂你的人,同樣會有誤解誤判,此時你若沒有解釋,這份「懂」就衰減一截。
  • 翻譯家黃燦然:提高翻譯水平的十個指針
    假如一個出色譯本是這樣一種概括和抽象的產物,而你讀不懂,你就有可能歸咎於翻譯不好。相反地,你也有可能把一個譯得不大準確卻似乎好懂的譯本,當成好譯本。在漢語或漢譯裡,你覺得似懂非懂的,一個老練讀者看來,卻是明白的。 你把似懂非懂的東西譯成似懂非懂的東西,在你看來沒問題,但有經驗的人一看就是誤譯。
  • 乾貨|推薦5個外文文獻檢索網站,還能在線翻譯成中文!
    經常看到有同學在問,外文文獻上哪兒找、怎麼翻譯外文文獻之類的問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5個文獻檢索網站,不僅擁有大量權威的外文文獻,還可以在線將英文文獻翻譯成中文。2、ASM這有關微生物學研究的權威期刊,發表了經同行評審的高質量研究論文,為基礎和臨床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最新、有影響力的報導。
  • 嘔心瀝血的翻譯家
    疫情期間,收到了鄭魯南女士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和一個世界》第1集,內容是70位翻譯家談翻譯國外名著的經驗和甘苦,其中有不少是我的師長、同事和朋友,因此讀起來分外親切,感同身受。翻譯界老前輩嚴復有言,「譯事三難:信、達、雅」。信就是忠實地譯出原文的意思,需要精通中文和外文,做到這一點已屬不易,更不用說文字暢達和要有文採了,所以翻譯家們對譯作都要反覆推敲、精益求精。
  • 「懂的都懂!」「我不懂!」
    其實,「懂的都懂」是「懂的人都懂」或者「懂的人自然懂」的縮略形式,表面上看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最讓人討厭的就是信息不對等的「我懂你不懂」和「我不懂你懂」這兩種情況了,知道為什麼嗎?【2】我懂但是不告訴你,以秒殺對方。
  • 孩子聽不懂英文,到底能不能翻譯?
    「有種說法,千萬不要給孩子翻譯,以免形成中文思維,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可以很簡單地回答「要」或「不要」,對啊,選個邊站個隊一點也不難,但現實諸多不同的複雜情況下,真有這麼簡單粗暴、萬事皆通的答案嗎?完全不翻譯,學的簡單時還好理解,名詞看圖片對應,動詞做動作(學術說法叫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指著蘋果說apple,指著香蕉說banana,jump 就跳給孩子看,big 就比個大圈圈......做個戲精家長,這些都不難。
  • 翻譯家軼事:誰最先用「莎士比亞」之名?《賊史》是哪部小說?
    《尼古拉斯·尼克貝》最早於1907年由林紓翻譯。  林紓走上翻譯之路是為了通過翻譯一事排遣妻子離世的苦悶,其第一部翻譯作品是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他走出消沉的困境,而一同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  林紓的翻譯與前文所說的諸如胡適、穆旦等翻譯家都不同:那些翻譯家們多是精通外語的詩人、文學家。林紓則不是,林紓是具有中國古典文學功底的前清舉人。
  • 聽音樂需要懂音樂嗎?懂與不懂,哪種人聽音樂更幸福?
    音樂,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各種音樂。在這一點上,大家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對音樂本身的認識上,卻是千差萬別的。通俗地講,就分兩種人:一種人「懂音樂」,一種人「不懂音樂」。前者是有一定音樂理論和鑑賞水平的,但人數佔比較小;而後者就是我們普羅大眾。
  • 魯獎翻譯家專訪丨趙振江:《堂吉訶德》有上百個中文譯本 而《紅樓...
    封面新聞:中國新詩是從翻譯西詩開始的,有的人認為,不應該過度重視歐美的東西,要杜絕「歐美中心論」,現在要開始強調中國古典詩歌傳承的部分。你怎麼看?趙振江:五四時期,我們國家太貧窮,太落後,受列強欺負,仁人志士尋求救國圖強之路,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也有些過激的口號,如「拿來主義」,只要是西方的就好,先拿來再說。在當時,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