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2020-12-18 英語名師王樹振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一、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林譯作品倡導的全新價值觀念嚴重衝擊了當時傳統陳腐的價值觀,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一)對愛情婚姻觀的衝擊

在封建宗法制的高壓下,中國的傳統婚姻就是包辦制婚姻,而自由戀愛式的愛情往往遭到傳統勢力的扼殺。林譯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卻展現了作者倡導新價值觀的勇氣。書中的愛情婚姻觀以個人主義為基礎,和中國傳統的以宗族制為基礎的包辦婚姻觀形成了鮮明對比。作品謳歌了純潔的愛情,批判了為維護家族榮譽而粗暴幹涉兩人愛情的男主角的父親。有人將其與《紅樓夢》相比較,但它實際傳遞的愛情婚姻觀邁進了一大步。後者的男女主角的愛情是建立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上,而前者的男主角愛上的是一個風塵女子,最終女主角的為愛犧牲反襯了對粗暴幹涉愛情的家族制的反抗。自此,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逐漸開始衝擊中國傳統的宗法制。有人認為該作品揭開了傳統價值觀念變革的序幕,喚起國民個性解放和愛情婚姻自由的意識。

(二)對男女平等觀的衝擊

男女平等一直以來為中國傳統的男權社會所拋棄,而不少林譯作品如《紅礁畫槳錄》卻傳遞了男女平等觀念。林紓甚至在晚清的封建社會裡開始論及女權主義的一些內容「故欲倡女權,必講女學,凡有學之女,必能核計終身之利害……而絕女學不講,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者,則非畏廬之夙心矣」 。

(三)對封建秩序的衝擊

林紓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向近現代轉型的關鍵時刻,亟需新的價值尺度、倫理觀念、處世原則和社會理想作為變革古舊的中國的參照。林紓翻譯的小說,自覺適應了古老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歷史的發展及時提供了精神食糧,及時滿足了歷史的需求,為變法維新的時代先驅,提供了一幅與傳統中國社會完全不同的新的社會圖景,從人物系列、故事情節,到小說體現的價值觀念、倫理思想,以及社會制度、文化氛圍,都與中國既有的一切,形成鮮明對照,從而顯示出變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合理性與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林譯小說中浸透著的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識,給當時有血性的中國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武器與感情力量。《黑奴籲天錄》出版以後,在知識界引起了強大的反響,一位被林譯小說打動心靈的讀者,聲淚俱下地寫道「我讀《黑奴籲天錄》,以哭黑人之淚哭我黃人,以黑人己往之境哭我黃人之現在。我願書場、茶肆演小說以謀生者,以奉此《籲天錄》,竭其平生之長,以描繪其酸楚之情狀、殘酷之手段,以喚醒我國國民」。

二、對文學創作環境的影響

林譯小說不僅對封建價值觀上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也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文學觀念的革新

閉塞的國人向來視西方文學並無可觀,蘇曼殊曾坦言,「吾祖國之政治法律,雖多不如人,至於文學和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華胄也」。這種自我優越感的舊觀念在林紓和其他譯者大量譯介西方文學作品後得到了改觀。「自先生介輸名著無數,而後人始識歐美作家司葛特,狄更斯,……自先生稱司葛特,狄更斯之文,不下於太史公,然後乃知西方之有文學」。此外,林譯作品還改變了國人輕視小說的文學傳統。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士大夫們視小說為下裡巴人的作品,完全登不上文學的大雅之堂。而林在譯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左,馬,班,韓能寫莊容不能描蠢狀,迭更司蓋於此四子外,別開生面矣」。憑藉雅致的古文,林譯小說開始為士大夫階層所接受,從而促使小說從文學的邊緣逐漸走向中心。

林譯小說的貢獻不僅在於傳播了西方現代話語和現代思想,更在於充分發揮其自身的魅力和作用,提高了中國近代小說的社會地位與文學地位。林譯小說的問世,開拓了國人的文學視野,改變了輕視小說的傳統文學觀念。林紓翻譯的小說與梁啓超的「小說界革命」理論相呼應,促進了清末明初近代小說翻譯及創作的繁榮。林譯小說豐富的題材、主題及其所體現的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拯救祖國危亡的愛國主義思想,追求個性解放、人格獨立和愛情自由的進步思潮,反對種族歧視、欺凌弱者的人道主義情懷,對中國近代文學主題的影響也很大。

林譯小說還激發了一代讀者探索了解西方文學和文化的興趣,對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錢鍾書和冰心等許多近現代作家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吸引中國的知識階層更多的接觸外國文學名著,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學及文化。錢鍾書就是因讀了林譯小說而產生了學習西方文學的興趣:「接觸了林譯,我才知道西洋小說會那麼迷人」。周作人也表示,正是林譯「引我到西洋文學裡去了」,「老實說,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才知道外國有小說,引起一點對外國文學的興趣」。林譯小說對近現代作家的影響,不僅局限於改變他們關於小說地位的看法,更直接激發了他們對閱讀西方小說的興趣以及翻譯西方小說的熱情。

(二)文學成分的豐富

(1)文體的擴展

章回體小說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直是中國傳統小說的主要文體特徵,林紓小說則開創了新的文體模式。《黑奴籲天錄》最初在雜誌上刊登發表時,每個章節下面都列了小標題以概括該節的大意去迎合中國讀者習慣,和傳統的章回體小說還較為相似。而林紓在單行本發行時則省略了這些內容,表明了他摒棄傳統文體的決心。此外,林譯小說還開創了與傳統小說融合的新模式。例如國人創作編輯笑話的傳統由來已久,往往冠之以「軒渠」、「拊掌」之名,但它們從未與小說有任何關聯,然而林紓譯作《海外軒渠錄》的書名明顯借用了宋朝呂居仁《軒渠錄》之名,《拊掌錄》則與宋朝邢居實《拊掌錄》同名。由此可知,林紓在翻譯西方小說的過程中,已經充分意識到西方笑話,長篇累牘,而且能以小說的形式出現,這無疑為中國小說家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鑑。

(2)敘事模式的創新

此外,林譯小說還開創了嶄新的敘事模式,這首先體現在敘事視角上。中國傳統小說多採用全能視角,如金聖歎評《水滸傳》時曾說「『看時』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而林紓的譯作《塊肉餘生述》則全部使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們意識到該人稱敘事更令人信服,如身臨其境,隨後的中國作家都開始使用該視角進行小說創作。

(3)敘事順序的革新

其次在敘事順序上,林譯小說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事模式。在《歇洛克奇案開場》序言中,林紓評介道:「文先言殺人者之敗露,下卷始敘其由,令讀者駭其前而驛其後,而書中故為停頓蓄積,待結穴處,始一一點清其發覺之故,令讀者恍然。」這種在偵探小說中常用的倒敘模式以其懸念重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令清末的小說家們趨之若鶩,爭相模仿。據統計在清末四大著名小說雜誌中,使用倒敘模式的小說有51篇,由此可見林譯作品的貢獻。

(三)文學理論的突破

在譯作的序跋中,林紓把中西方文學作品和作家做了對比研究,為近現代比較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林曾把《紅樓夢》與《孝女耐兒傳》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做了一番比較,「中國說部,登峰造極者,無若《石頭記》。敘人間富貴,感人情盛衰,用筆縝密,著色繁麗,……終競雅多俗寡,人意不專屬於是。若迭更司者,則掃蕩名士美人之局,專為下等社會寫照;……使觀者或笑或怒,一時顛倒,至於不能自已,則文心之邃曲,寧可及耶?」這些評論顯然抓住了迭氏小說的部分精髓,突出了其借鑑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林紓進一步對所譯小說作了「外外」比較。雖說他自身不懂外文,但他卻能分辨出不同作家文體上的細微差別,可謂一大亮點。在《冰雪因緣》序中,他對幾位小說家之行文作了一番比較「英文之高者曰司各德,法文之高者曰仲馬,吾則皆譯之矣。然司氏之文綿遞,仲氏之文疏闊,讀後無復餘味。獨迭更司先生臨文如善弈之著子,閒閒一置,殆千旋萬繞,一至舊著之地,則此著實先敵人,蓋於未胚胎之前已伏線矣」。這些生動的評述,可算是擊中肯綮之論,體現了林紓的睿敏之識。雖說這番比較不能算作有系統,但這畢竟是從一個較宏觀的視角來審視中外小說及作家,確立了引進外國小說的價值,並藉以糾正國人對傳統小說的盲目自信和對外國小說的片面看法。

三 、結語

林紓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開拓者,其譯作打開了中國文人與讀者的眼界,革新了迂腐傳統的價值觀念,糾正了人們對文學的片面看法,激發了許多文人和讀者對西方文學的興味,在推進中國的文化的現代性和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話語建構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書目:

陳平原.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平原.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宗剛.2004.對林譯小說風靡一時的再解讀[J]. 東嶽論壇,25(6),131-135.

林紓.1981.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序[A].撒克遜劫後英雄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

林紓.1989.孝女耐兒傳·序[A].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列. 2007.翻譯與性別:論林紓的女性觀[J]. 社會科學家, 3(2),196-199.

薛綏之.1983.林紓研究資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樹振

相關焦點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我國翻譯史上,曾經有位翻譯家,他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中文,但他卻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他就是林紓,被人譽為「譯界之王」。一、陰差陽錯成了翻譯林紓是福建人,家境貧寒,雖然要為生計奔波,但他卻對讀書如痴如醉,偏好中國傳統文化,他看了兩千多本古籍書。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尤其是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外國的名著、電影等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王壽昌突發奇想,想讓林紓與他一起翻譯外國作品。林紓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哪去過外國?他連字母都不認得。王壽昌大筆一揮「包在我身上」。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美譽,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名家在上海翻譯出版了大批經典作品。「上海一直是外國文學藝術翻譯的重鎮,設立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傳承和豐富傅雷、草嬰等譯壇巨擘開創的光榮傳統,讓全國、全球的文藝精品更多地進入上海,也使新時代的滬上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教授魏育青介紹,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不僅鼓勵外譯中精品,同時強調中譯外,特別是對當代作品的譯介。
  • 七百部經典小說被翻譯成外文版,熟悉的話用外語說出來竟自帶笑點
    近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活動在上海舉辦。活動中發布的《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小編著實被內容驚豔到了。畢竟官微權威發布,想不信都難。據統計,過去的一年,咱們的網文海外市場規模已達4.6億元,海外關注我們的用戶橫跨多個國家,數量逾3000萬人。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即日起開放申報,評選範圍和標準看這裡→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強調受益人為翻譯者,評獎只在申報時在世的翻譯者的作品中進行。圖說:「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開放申報 官方圖「上海一直是外國文學藝術翻譯的重鎮,現在設立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就是為了傳承和豐富傅雷、草嬰等譯壇巨擘開創的光榮傳統,促進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在新時代的進一步發展。
  • 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海舉辦
    央廣網寧波10月24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徐銘懌 項麟寓)10月23日,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葉水夫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在寧海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全國各地高校和出版社的40餘位專家、教授緬懷了葉水夫先生,並深入探討了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工作。
  • 中國翻譯事業的成就
    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態去構建中國翻譯事業的宏偉大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翻譯之橋」不可替代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 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始於19世紀末年。
  • 咋講好中國故事?尼山國際講壇聚焦「文學與翻譯」
    莉亞娜的中文非常流利,她認為,文學作品對於促進雙邊和多邊文化等領域交流的重要貢獻不言而喻……優秀的譯作能夠延續原作的魅力和強大生命力,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並且使讀者產生了解對方文學與文化的欲望。要保持作品的生命力,文學翻譯必然要有所犧牲。譯者要做選擇,翻譯過程中切掉什麼、留住什麼內容,都要圍繞作品從頭到尾要表達的主旨訊息、故事情節來決定。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文譯者原來這麼拼
    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紅樓夢》共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李晶首先強調,《紅樓夢》的翻譯不僅是外國語言的翻譯,還有少數民族語言翻譯。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他主張嚴格的直譯,並總結漢末以來的譯經經驗,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論,指出五種使譯文失去原來面目的情況和三種不易處理的情況。他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依國主立佛法的倡導者,佛門釋姓的統一者,中國僧制的首創者,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的編纂者,淨土信仰的倡導者,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的創立者。他為創立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鳩摩羅什,意譯「童壽」。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他將生死看得很淡,生前就留下遺言說,不需要開追悼會,不需要遺體告別儀式,簡簡單單最好了。」朱振武說,在去世前一天的下午,他頭腦清醒,精神很好,希望夫人回去好好休息。但誰也沒想到,第二天他就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關於鄭克魯身後的願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積蓄設立翻譯獎,來激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翻譯。
  • 中國網絡小說受到外國讀者歡迎 翻譯卻遠滯後創作
    原標題:中國網絡小說受到外國讀者歡迎,翻譯推廣卻遠遠滯後文本創作 網絡文學「出海」需翻譯和評論助推 近期,中國網絡文學(簡稱「網文」)的「出海」引發關注。目前武俠世界有30多個譯者團隊,以翻譯玄幻、仙俠類小說為主,目前已翻譯完成《盤龍》《光之子》《星辰變》等7部網絡小說,《鬥破蒼穹》《仙逆》《武動乾坤》等30餘本網絡小說在連載中。據了解,網絡文學中的玄幻、仙俠小說很受外國讀者歡迎,他們對升級打怪、降妖除魔、數不盡的天材異寶等等,接受起來並無障礙。但網文數量浩如煙海,挑選質量過關、有價值的小說文本顯得愈加重要。
  • ...曾翻譯《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等名著
    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 2012年,因為出色翻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鄭克魯獲傅雷翻譯出版獎,這個獎是對他半生翻譯工作的褒獎。
  • 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
    20世紀50年代起,先後譯介了14部長篇小說、18部中篇小說、幾十篇短篇小說,共八百餘萬字。日本作家幸田露伴、泉鏡花、井上靖、芥川龍之介、水上勉、谷崎潤一郎、松本清張、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有吉佐和子等人的作品經她之手被引薦給中國讀者,被譽為中國翻譯日文作品最多的人。
  • 國家翻譯隊伍裡的外國學者們
    多家看過他稿件的外國出版社都表示個人經歷非凡,書稿引人入勝,但是不增加對中國的批判就無法接受。當然,艾培絕對不可能接受外國出版商的意見。最終,該書的美國英文版是由外文局在美國設立的長河出版社出版的。艾培一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培養中國對外翻譯專業人才,贏得了同事的高度尊重,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馮至曾被魯迅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是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奠基人,先後曾在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後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近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
  • 版權、翻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還需「爬坡過坎」
    中國網絡文學廣受歡迎「目前,已有大量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很多網絡作家拿到了不菲的國外版權收益。」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知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說。據知名網絡作家「匪我思存」介紹,中國女性網絡文學在東南亞地區廣受歡迎。2017年,閱文集團推出網絡文學外語平臺起點國際。
  • 這些外國翻譯,個個能把人逗笑
    自西方文學傳入中國以來,湧現了一批文學功底深厚的翻譯大師,他們總能採取最貼切的語言,把外國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傳達出來,使中國人感受到外國文學的魅力。不過,文化是交流互通的,既然外國名著能被譯成中文,那麼中國名著也一定能翻譯成英文。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中國文史出版社 《樓適夷翻譯文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適夷先生九十歲的時候,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幾十年寫下的散文集,又獲得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頒發的文學翻譯領域含金量極高的「彩虹翻譯獎」。這是對他一生為中國文學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表彰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