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交流空前活躍,我國的翻譯事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11月4日至7日舉行的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上,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聚首北京,縱論中國翻譯事業的得失成就、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態去構建中國翻譯事業的宏偉大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翻譯之橋」不可替代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
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始於19世紀末年。林紓翻譯的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在1899年就以木刻本出版了,魯迅作為另一個標誌性人物在引入近代外國文學方面亦功不可沒。「五四」時期,《新青年》、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等先進刊物、文學團體、出版社大量介紹了外國優秀文學作品,對我國新文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鼓舞和借鑑作用。
在艱難的革命鬥爭歲月,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使我們逐漸了解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傳統和生活鬥爭。
新中國成立初期,翻譯事業迅速發展。據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的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國出版的文學翻譯書籍達2151種,每種印數少則數萬冊,多至百萬冊。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使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翻譯大國」。中國多語種翻譯出版漸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高潮,內容漸豐,除比較集中的語言教學、文學作品、哲學社科類外,學術、財經、科技、電子類作品也被大量譯入和出版。
據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到1990年,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而1995年至2003年,翻譯類新書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9.44萬種。
「大而不強」魚龍混雜
雖然翻譯數量和品種極大豐富,然而眾多翻譯學家們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中國雖是「翻譯大國」,卻遠稱不上「翻譯強國」,因為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製濫造之作仍有很多。
20世紀初,「西學東漸」之風正盛,當時的譯者因不了解原作中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而將「theMilkyWay」(「銀河」)錯譯為「牛奶路」。從此,「牛奶路」便成了翻譯笑話的代名詞。
時隔一個世紀,這樣的錯誤不但沒有「逝者如斯」,反而被「推陳出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主任任吉生說:「近八九年來,一些出版社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大量組織重譯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名著,而譯本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拼湊他人譯作的抄襲現象。這樣的譯本有的沒有正規署名,有的根本找不出譯者是誰。」
與文學翻譯質量低下的問題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譯差錯現象更加嚴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戊蓀指出,在中國,無論是旅遊指南,還是產品介紹,無論是名勝古蹟的說明,還是街頭巷尾的標牌,外文翻譯差錯已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
「一個人的談吐顯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國家、地區或機構在對外交流中的外語水平直接影響到它的國際形象。試問,如果我們給外國人看的外語材料錯別字連篇、文法不通、不知所云,我們能夠贏得外國人的尊敬和重視嗎?」林戊蓀說。
人才匱乏成為掣肘
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認為,造成中國翻譯「大而不強」的首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飛速發展使各行各業對翻譯的需求大增,而現有的翻譯隊伍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人才匱乏成為主要掣肘。
中國譯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而有關抽樣調查顯示該數字可能達到100萬人。即使如此,仍無法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分析說,首先,中國專業外語人員少,又集中在少數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政府部門;其次,外翻中工作由於相對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夠勝任中國翻外的高質量人才則嚴重不足。 林戊蓀指出,要改變中國翻譯界現狀,建設真正的「翻譯強國」,必須大大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既要努力增加數量,更要保證質量;既要精通外語,還要有中文修養;而且文學翻譯和實用翻譯應當並重。
規範行業適應挑戰
日益擴大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已在中國催生出百億元人民幣的翻譯市場,大量翻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但業界專家們指出,中國翻譯行業仍需進一步規範才能把握好如此巨大的商機。 據黃友義介紹,2003年,中國翻譯產值達110億元,2005年可望突破200億元。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更將為中國翻譯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面對巨大機遇,中國翻譯行業開始步入規範。國家人事部從2003年開始試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迄今考試已經舉辦兩次,參考人數約4600人,平均通過率為30%。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於去年11月發布了國內首個《翻譯服務規範》,使消費者有了選擇翻譯服務的客觀標準。
黃友義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政府部門主管翻譯事業,一個統一、完整、系統的政策規範還沒有到位。在西方國家,翻譯行業普遍有政府主管單位某種程度的政策指導。
此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翻譯服務市場的開放也加劇了國內同行的壓力。早在3年前,外國人就以合資或註冊軟體公司的形式悄然進入了中國翻譯市場。
黃友義說:「進入中國翻譯市場的外國公司對本土公司構成的挑戰是次要的,而它們對推動本地市場的規範化發展和市場化進程所做出的貢獻則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