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事業的成就

2020-12-03 騰訊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交流空前活躍,我國的翻譯事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11月4日至7日舉行的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上,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聚首北京,縱論中國翻譯事業的得失成就、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態去構建中國翻譯事業的宏偉大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翻譯之橋」不可替代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

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始於19世紀末年。林紓翻譯的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在1899年就以木刻本出版了,魯迅作為另一個標誌性人物在引入近代外國文學方面亦功不可沒。「五四」時期,《新青年》、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等先進刊物、文學團體、出版社大量介紹了外國優秀文學作品,對我國新文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鼓舞和借鑑作用。

在艱難的革命鬥爭歲月,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使我們逐漸了解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傳統和生活鬥爭。

新中國成立初期,翻譯事業迅速發展。據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的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國出版的文學翻譯書籍達2151種,每種印數少則數萬冊,多至百萬冊。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使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翻譯大國」。中國多語種翻譯出版漸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高潮,內容漸豐,除比較集中的語言教學、文學作品、哲學社科類外,學術、財經、科技、電子類作品也被大量譯入和出版。

據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到1990年,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而1995年至2003年,翻譯類新書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9.44萬種。

「大而不強」魚龍混雜

雖然翻譯數量和品種極大豐富,然而眾多翻譯學家們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中國雖是「翻譯大國」,卻遠稱不上「翻譯強國」,因為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製濫造之作仍有很多。

20世紀初,「西學東漸」之風正盛,當時的譯者因不了解原作中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而將「theMilkyWay」(「銀河」)錯譯為「牛奶路」。從此,「牛奶路」便成了翻譯笑話的代名詞。

時隔一個世紀,這樣的錯誤不但沒有「逝者如斯」,反而被「推陳出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主任任吉生說:「近八九年來,一些出版社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大量組織重譯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名著,而譯本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拼湊他人譯作的抄襲現象。這樣的譯本有的沒有正規署名,有的根本找不出譯者是誰。」

與文學翻譯質量低下的問題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譯差錯現象更加嚴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戊蓀指出,在中國,無論是旅遊指南,還是產品介紹,無論是名勝古蹟的說明,還是街頭巷尾的標牌,外文翻譯差錯已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

「一個人的談吐顯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國家、地區或機構在對外交流中的外語水平直接影響到它的國際形象。試問,如果我們給外國人看的外語材料錯別字連篇、文法不通、不知所云,我們能夠贏得外國人的尊敬和重視嗎?」林戊蓀說。

人才匱乏成為掣肘

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認為,造成中國翻譯「大而不強」的首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飛速發展使各行各業對翻譯的需求大增,而現有的翻譯隊伍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人才匱乏成為主要掣肘。

中國譯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而有關抽樣調查顯示該數字可能達到100萬人。即使如此,仍無法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分析說,首先,中國專業外語人員少,又集中在少數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政府部門;其次,外翻中工作由於相對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夠勝任中國翻外的高質量人才則嚴重不足。 林戊蓀指出,要改變中國翻譯界現狀,建設真正的「翻譯強國」,必須大大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既要努力增加數量,更要保證質量;既要精通外語,還要有中文修養;而且文學翻譯和實用翻譯應當並重。

規範行業適應挑戰

日益擴大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已在中國催生出百億元人民幣的翻譯市場,大量翻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但業界專家們指出,中國翻譯行業仍需進一步規範才能把握好如此巨大的商機。 據黃友義介紹,2003年,中國翻譯產值達110億元,2005年可望突破200億元。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更將為中國翻譯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面對巨大機遇,中國翻譯行業開始步入規範。國家人事部從2003年開始試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迄今考試已經舉辦兩次,參考人數約4600人,平均通過率為30%。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於去年11月發布了國內首個《翻譯服務規範》,使消費者有了選擇翻譯服務的客觀標準。

黃友義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政府部門主管翻譯事業,一個統一、完整、系統的政策規範還沒有到位。在西方國家,翻譯行業普遍有政府主管單位某種程度的政策指導。

此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翻譯服務市場的開放也加劇了國內同行的壓力。早在3年前,外國人就以合資或註冊軟體公司的形式悄然進入了中國翻譯市場。

黃友義說:「進入中國翻譯市場的外國公司對本土公司構成的挑戰是次要的,而它們對推動本地市場的規範化發展和市場化進程所做出的貢獻則是主要的。」

相關焦點

  • 365翻譯:中國式「車庫創業」
    「我們就是中國的『車庫創業』」,27歲的劉禹笑著說,他的創業之路開始於自己一套破舊的公寓。這套老舊居民樓裡的60平方米公寓,讓劉禹的「365翻譯」差點招不來應聘者。但短短兩年,「車庫」就成了歷史,劉禹的創業團隊得到了真格天使基金和「中關村」的資助。他們已經搬到了亞運村一套250平方米的商住兩用公寓,不久,他們又將搬進面積更大的寫字樓。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楚天都市報12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玲 陳錦洛)近日,第十五屆中西部地區翻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採用線上和現場相結合的形式,圍繞「疫情話語的翻譯」以及「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態勢」展開討論,設有12場主旨發言和12個小組六個分主題論壇。
  • 武軍|致力公益事業 愛心成就未來
    致力公益事業 愛心成就未來——記內蒙古自治區盛銀和睿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武軍武 軍慈善公益報瞅準這個機會,武軍毅然下海創業,投身到網際網路支付的市場研發及開拓中,在經過了艱苦的技術開發及市場拓展,盛銀和睿相關產品及服務得到了市場、用戶及監管機構的認可,公司支付業務突破百億,在十幾個省市設立了分支機構,員工總人數350多人,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一起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頒發的中國第一批支付牌照,成為13家支付持牌機構之一,也是西部省市唯一的獲牌機構。
  • 《菜根譚》:如何成就一番事業?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還必須要抱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的心態,因為沒有一個成功人士的事業是用粗心大意的態度完成的。因此胸懷上博大寬厚,光明磊落:細節上點滴積累,大事上眼光長遠;加上堅強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為自己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
  •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提起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人們不禁想起舉世公認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馳譽中外的萬裡長城,人工開鑿的世界最長的運河。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卓越的科技成就。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他翻譯的過《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泰西水法》等書。他逝世後歸葬於上海法華涇與肇家浜兩水的匯流處,其地被稱為「徐家匯」。他的墓址在上海市徐家匯光啟公園內。
  • 國內首套《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外籍專家任英文翻譯
    值此「4.23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一套獻給青少年和英語愛好者的用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力作正式與讀者見面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印度學者柏樂天(P.Prodhan)在其著作《偉大的翻譯家玄奘》裡說,玄獎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業績將永遠被全世界的人們記憶著。"魯迅先生也曾高度讚揚玄奘「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梁」。
  • 中國翻譯界女神——張璐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國翻譯界女神——張璐。個人簡介:張璐,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學生,曾擔任國家主席、總理首席翻譯官。曾任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高級翻譯。現擔任外交部翻譯司西葡語處處長。截止2020年,已連續11年擔任總理記者會會上翻譯。張璐,山東省濟南人。她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 「福爾摩斯」在中國:程小青的翻譯與創作
    程小青一生都不遺餘力地在中華大地普及偵探小說文化,他翻譯了大量歐美各國優秀偵探作品,創作了大量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偵探小說;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參與創辦了一系列與偵探小說相關的雜誌,期間他雖幾經波折,仍不改其志。下面讓我們追尋程小青這位「中國偵探小說之父」的足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他為中國偵探文學所作的努力。
  • 提高翻譯專碩質量 傳遞中國好聲音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戰略,無論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文明交流互鑑,還是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都需要大量優秀的翻譯人才。目前,翻譯人才培養主要依託翻譯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如何提高翻譯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想從一線教師的視角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 多民族的古代中國裡,翻譯的作用和他們的素質與操守
    古代的翻譯往往不是正規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多都是自學成才,他們的外語能力往往是在和外國人或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習得的。即使是設置了專門培養翻譯人才清朝,也沒有在翻譯職業道德方面進行過教育。三、古代翻譯事業的特點1.翻譯工作與當時的統治政策緊密相聯。
  • 誰引但丁入中國,誰第一個翻譯了《神曲》?
    就在同一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放棄了開始選擇的醫學,從仙臺返回了東京,決定把文學作為他喚起中國民眾覺醒的事業。魯迅為他的文學事業做的第一個努力是編輯文學雜誌,他借用但丁詩集《新生》(Vita Nova)的名字為這本文學刊物命名,但事與願違,雜誌最終流產。
  • 要促進傳統翻譯學科向「新翻譯」學科轉變
    研討會圍繞疫情話語的翻譯以及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態勢展開,同時結合疫情以來的國內外形勢,探討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區翻譯研究與教學的總體水平、如何促進院校與語言服務產業之間在翻譯人才培養中的協同創新,以助力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
  • 用谷歌翻譯《我的世界》的成就,這些奇葩的句子,有點不太對勁
    眾所周知,一句十分普通的話語,在經過翻譯之後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經過無數次的翻譯之後,也許這句話的意思會發生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偶爾還能夠出現一些具有哲學道理的金句出現。而如果說我們利用谷歌娘去翻譯一下MC裡面的成就的話,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 中國航發人:以工匠精神成就鑄「心」事業
    總書記這樣明確: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工匠精神是什麼樣?中國航發的全國勞模、省市勞模給出了一個答案:對事業的「痴」,對工作的「狂」,對航空發動機的「愛」,「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搞發動機」。匠者,精湛極致也。工匠精神,既揭示了一代又一代航發人的奮鬥底色、奮進本色,又標註了新時代振興航空動力所需要的定力、追求、韌勁以及使命、情感。
  • 紀念|袁筱一:鄭老的翻譯貼近原文,尊重原著文風
    鄭克魯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共出版18部著作,近20部譯作,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2019年「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講座,邀請了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語翻譯大家鄭克魯老師。
  • 國際翻譯日倒計時僅剩13天,翻譯者的「春天」來了
    5月24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將每年的9月30日定為國際翻譯日。國際翻譯日由來聖傑羅姆在UN文中,提到了每年舉辦聖傑羅姆翻譯競賽(Saint Jerome Translation Contest )來紀念國際翻譯日。這裡提到的聖傑羅姆是《聖經》拉丁文本的譯者,這一天也是翻譯家聖傑羅姆的生日就是9月30日。他一直被西方筆譯和口譯工作者奉為守護神。
  • 德宏事業單位科技知識:十三五期間的科技成就
    2020下半年雲南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已經結束了,錯過了的小夥伴可以開始備考21年的了,雖然2021雲南事業單位招聘公告還未發布,但提前備考總是好的。下面,德宏中公教育和大家分享一些黨的中央組織相關知識點,大家可以記一記,為21年考試做準備。
  • 佛教:他是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輪身,在佑護事業方面有很大成就!
    因為佛教中有著五智如來,分管凡世間各大佛土,而金剛夜叉明王則就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輪身。大家都知道不空成就佛的能力有多強大,身為他的教令輪身,金剛夜叉明王的能力如何也就顯而易見了。據佛教經典稱,金剛夜叉明王具有多重能力,能夠喝退諸多邪魔惡靈,警示眾生等等,是佛教密宗主要供奉的對象之一。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中國四大航天基地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事業編招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中國四大航天基地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一、甘肅酒泉:主要承擔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等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