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傳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
《黑豹》中「黑豹」主演
查德維克·博斯曼的社交帳號
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據悉,博斯曼在2016年確診第三階段結腸癌,過去四年一直在與疾病鬥爭,後來發展到第四階段。
而在這期間,他拍攝了《黑豹》、《馬歇爾》、《誓血五人組》、《復仇者聯盟3、4》等電影,遺作為《Ma Rainey's Black Bottom》。
這些電影都是在無數的手術和化療期間拍攝。
據悉,查德維克·博斯曼在洛杉磯的家中去世,妻子和家人陪伴在他身邊。
他的家人在聲明中說:「他的職業生涯很光榮能演繹真人版的特查拉國王。」「查德維克是一名真正的鬥士。」
該聲明最後感謝大家的愛和祈禱,希望在這個時刻尊重他的隱私。
博斯曼的英年早逝
著實讓人可惜
奪走他生命的結腸癌
更是值得大家警惕
結腸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在美國可以排到第二位,在中國也是穩居前五。
在上海等地區,大腸癌已經躍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並且發病率逐年升高,那麼大腸癌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
很遺憾,其病因複雜,至今並未完全明了。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介紹,通常認為大腸癌的發病是一個漸進過程,從黏膜異常改變到腺瘤形成直至大腸癌發生需要10-15年時間,經歷多種基因缺失與突變等多階段的複雜過程。以下幾個因素可能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
1、遺傳因素:據估計約20%的大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家族遺傳性在結腸癌比直腸癌更為常見。主要見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變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NHPCC)兩種疾病,前者由於APC基因突變,後者則是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導致。
2、生活飲食:一般認為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是大腸癌高發的因素,而粗糧、蔬菜、水果的攝入與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呈負相關。中國和日本大腸癌發病率遠低於美國,但中日在美國的第二代移民在美國的大腸癌發病率明顯升高,間接表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密切相關。
3、大腸非癌性疾患:結直腸息肉、腺瘤、炎症性腸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通常被認為是結直腸癌最多見的癌前病變。據估計約有3%-5%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病史20年,發生癌變約12.5%,30年時達40%左右。另有相當部分的結腸癌起源於結腸多發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約為5-20年左右。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25歲時惡變率近10%,到30歲時達50%,50歲以前幾乎100%惡變。克羅恩病的癌變率一般認為比潰瘍性結腸炎低一些,但遠高於普通人群約4-20倍。血吸蟲病與結直腸癌的發病也存在一定關係。血吸蟲病高發地區其結直腸癌也明顯高發。
4、其他因素:比如環境因素,缺鉬,石棉長期接觸,不良生活方式(久坐、缺乏體力活動、超重、肥胖等)。此外,膽囊切除術和闌尾切除術後大腸癌的患病風險明顯增加。
許劍民教授指出,結直腸癌的病因學基礎決定了其可能預防和早診早治。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做一次腸鏡體檢,一旦發現結腸息肉,應儘早治療,定期隨訪,在息肉發生癌變之前阻斷它的發展,從而減少結腸癌的發生。
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腫瘤的發生和死亡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最新統計的癌情檢測數據顯示:上海地區新發癌症率為390/10萬,癌症死亡率為258/10萬。平均每100個上海人中就有1.79人是癌症患者。
為此,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的許劍民教授曾在政協會議上呼籲:擴大篩查範圍,提高篩查率,實現全民腸癌篩查,努力將篩查目標人群設定為40歲,同時將大腸癌的篩查加到單位體檢的必檢項目中,將腸鏡檢查納入醫保,提高腸鏡檢查率以及早期癌變處理比例。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杭州日報、錢江晚報、話匣子、丁香醫生
微信編輯:車車
校對:Wing、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