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和親公主的戲劇人生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魏泓 理想國imaginist

不知道關注理想國微信的讀者,有多少喜歡翻翻歷史作品?如果講古代的故事,是否覺得離現實太過遙遠,失了興趣?就像多次看到的學生們疑問:老師,你說學歷史有什麼用?

今天的微信故事,來自遙遠的唐朝。講述唐朝第四位與回鶻可汗和親太和公主的命運人生。

文章來自魏泓(Susan Whitfield)的《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為方便閱讀,我們對原文涉及注釋處做了調整。文章挺長,以致懷疑有多少讀者朋友有興趣讀完......如果拋開「唐朝」年代背景,只是看一位女性的故事,乃至當作「文學」也無妨,不過歷史現實,其戲劇性有時又超出「文學」。說回來,因為年代久遠,歷史資料不足,所以和親公主的人生起伏,是斷片、拼貼式的,但可以看到魏泓已儘可能去拼接。

�� 劃重點

1.離開長安之前,太和公主學習了一種新式舞蹈—胡旋舞。

2.太和公主並不是只關心宮中事務,對什麼都無動於衷。她打波羅球,這是一種從西域傳來的球類運動,而且和很多宮廷女性一樣,她是一名出色的女騎手 。

3.他們還長期採用外交和賄賂的手段來守衛邊境,和親便是其中一項策略。

4.7世紀時,一名突厥可汗要求唐朝派皇子迎娶他的女兒,惹怒了朝廷。有官員諫稱 :「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之女者。」

5.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最顯著的一點是,唐朝開始抵制包括胡人在內的所有域外事物。

6.原來可汗希望公主在他們的帶領下經由別路進城,這樣她便可以悄無聲息地抵京,在成婚以前便與可汗私下會面。這項提議被唐朝官員否決了。

7.當時的宮廷仕女流行穿胡袍,類似於突厥騎兵服裝那樣的素色翻領長袍。

8.唐代律法規定雙方可以和離,寡婦可以再嫁,回鶻女性受到的限制或許比唐朝女性更少。

9.六十五年前,第一位嫁與回鶻可汗的唐朝公主在丈夫去世後被要求殉葬,她拒絕了。作為妥協,她遵循回鶻的哀悼禮俗,以刀劃面。

10.皇帝召集朝臣商議應如何安置公主,一些大臣因唐朝和回鶻是敵對關係,反對她回國,但皇帝依然為她求情。

代嫁:

出家入道,

成為唐代公主逃離和親的一種方式

821年秋,唐皇室的太和公主,即當朝皇帝的同父妹妹,端坐在雙峰駝背上的轎子中。她的侍女們騎著皇室牧場的尼西馬或土庫曼馬,在她身旁陪侍。侍女們並未使用女子常用的橫鞍,而是穿著寬鬆的絲綢長褲,直接跨坐在高鞍橋上。身為帝妹的太和被選為和親公主,嫁給回鶻可汗來鞏固兩國邦交。作為公主的聘禮,回鶻給唐穆宗送去駝絨布、錦緞、貂皮、玉帶、五十頭駱駝及一千匹馬。儘管太和公主來自東方,從小在唐都長安的皇宮中長大,但是她的衣飾和著裝風格卻來自西方,來自遙遠的中亞大草原——她正經行的地方。

唐時期全圖,以元和十五年(820)為準。

她頭上戴著精緻的白玉簪,玉石晶瑩通透,採自于闐的河床;頭飾上的象牙是印度的,青金石雖然在于闐採購,但實際上產自更西部的巴達赫尚省;她的金項鍊上飾有珍珠及各類相對廉價的寶石,象徵著佛教七寶,由中亞西部的工匠傾力打造;她的佛珠是由波羅的海岸的琥珀製成。

她還帶了香料,除了可以用在身體和衣物上,沐浴時也可以派上用場,有些還可能是催情藥。這些香料大多原產自印度,沉香和麝香的混合香可令公主吐氣如蘭。離開長安之前,太和公主學習了一種新式舞蹈————胡旋舞。表演這種舞蹈的通常是粟特女子,她們身穿緋紅與綠色相間的衣服,飛旋於小圓毯上。太和公主尤其喜愛龜茲音樂,將來在可汗的宮殿中她可以繼續享受這個樂趣,還能彈奏鑲金的箏。

西域音樂在當時的唐朝都市裡非常流行,一些胡人樂隊常駐皇宮,在宴會及其他場合中進行演奏,官妓們還改編了傳統的中式曲詞來適應這些新的曲調。市井伎伶則親自作詞,常常藉此來譏諷政治醜聞及官場腐敗。街童們很快便學會了這些歌曲,在大街小巷傳唱,賺取幾塊銅板。

身為公主,太和除了駕臨自己的封地外,很少離開皇宮。但她並不是只關心宮中事務,對什麼都無動於衷。她打波羅球,這是一種從西域傳來的球類運動,而且和很多宮廷女性一樣,她是一名出色的女騎手:

殿前宮女總纖腰,初學乘騎怯又嬌。

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鞚抱鞍橋。

長安的皇宮內有專門的波羅球場,還有五個馬廄,分別用於飼養波羅球用馬、將軍用馬、狩獵用馬和儀典用馬。這些馬很多都是拔汗那國和木鹿的尼西馬,通過朝貢或貿易從遠方的中亞諸國來到境內,與小而結實的草原矮種馬雜交。普通士兵騎的就是這種矮種馬。尼西馬是很多神話的主角。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把它們形容為半龍的生物,生於水中,乘著它們可以飛升天界:

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唐代髮型及鳳鳥頭飾,出自長安附近唐代帝陵的石刻。(作者繪,根據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08頁)

唐朝的傳說故事提到很多以馬著稱的國家,例如有一個終年積雪的極北之地被稱為「駁馬國」,據說那裡的馬通曉人語。很多國家和部族都向中原王朝進貢馬匹,包括迦溼彌羅、罽賓和大食,其中在帕米爾以西,粟特和拔汗那國一帶的溼潤山谷,是中原王朝上等駿馬的主要產地。安史之亂發生以前,唐玄宗的御苑中飼養了六匹著名的「舞馬」,都來自拔汗那國。

八月初五是皇帝生辰,這些馬會在這天表演舞蹈。為了紀念這些舞馬,它們還被刻成了石板浮雕,但那已是過去的事。此後吐蕃人多次劫掠皇家牧場,損失的良駒無法得到補給。如今唐朝軍隊不得不依賴回鶻人為他們提供至關重要的戰馬,每匹售價高達四十甚至五十匹絲綢,唐朝如果拒付高價,則可能會遭到回鶻人的劫掠。

773年,回鶻人要求唐朝買下一萬匹馬,總價超過唐朝一年的賦稅,唐朝皇帝試圖壓低回鶻人的勒索金額,下旨說「不欲重困於民」,僅買了六千匹馬。但是回鶻人仍定期送來成千上萬的馬匹,唐朝國庫逐漸被榨乾。每匹馬一被送到唐朝的牧場,便會烙上幾個標記來標示其產地、敏捷度、耐力及職責,說明它是驛馬、將領坐騎還是公差用馬。

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與回鶻可汗和親的唐朝公主。第一位和親公主是她高祖父的妹妹。回鶻人第一次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758年寧國公主就被送去和親。她和親時已不年輕,曾兩次守寡,嫁到回鶻一年後又成了寡婦,於是返回大唐。她陪嫁過去的妹妹則留下來嫁給了新任可汗。

790年,小寧國公主在斡耳朵八裡逝世,而在兩年前,太和公主的姑祖母鹹安公主又被送去和親,這是唐朝為了向回鶻借兵攻打吐蕃而倉促定下的條件。鹹安公主一直待在回鶻,直至808年去世為止,期間先後嫁給三任可汗。

820年,在足足拖了七年之後,唐朝皇帝終於選擇把永安公主,即太和公主的姐姐嫁給可汗。幸運的是,這位可汗在她離開長安前便已離世。不久,永安便請求皇帝下旨,允許她出家入道,藉此逃過後來的和親。

她並不是第一位採取這個辦法的唐朝公主。早在8世紀初,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便開了先河,兩人從年輕時候便開始漫長的修行。她們的父親從國庫中撥款,為兩人各自修建了一所道觀,引來官怒民怨,於是兩位公主只得動用自己的私庫完成道觀的工程。此後,共有十五位皇室公主入道,其中包括太和公主的兩個侄女。

太和公主的命運是在出發前的一個月才定下來的。一個月前,近六百名回鶻人到長安來接嫁永安公主。最初使團人數有好幾千,但大多數被要求在邊境待命,因為長安邸舍不夠,接待不了這麼多外使。此時永安公主本來要嫁的可汗已經去世,皇帝陷入兩難。皇室送一位公主出嫁,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不僅要給公主配一套符合其身份的嫁妝,還要準備當時的硬通貨——絲綢——去購買回鶻使節「進貢」的馬匹和其他物品。儘管回鶻不再像從前那樣強勢,但仍然是唐朝的重要盟友,有資格要求唐朝遵守當初的協議。

最終,唐朝皇室決定由太和公主代永安公主出嫁,派一名大臣向回鶻使節宣旨。一名唐朝使節將陪同公主前往斡耳朵八裡,給新可汗授予印綬:唐朝總是佯稱鄰國為其屬國。到了邊境以後,有一隊回鶻護衛軍會加入他們,保護公主一行的安全。僅僅過了一周,護衛隊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他們在公主行程路線以南不遠處,擊退了一夥吐蕃劫匪。幾年前,吐蕃士兵曾在兩天內行軍至斡耳朵八裡。實際上,雙方都希望將來不用防衛,此時一隊唐朝使節正趕往邏些籤訂和約,合約宣稱:「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

泰班馬,即歐普氏野馬,鬃毛直立,但無額發。(作者繪)

出嫁:

漫長的旅程,

她幾乎喪失了所有時間的觀念

7月的第一天,和親一事便被昭告天下。8月末,太和公主從長安東北門出城。這趟行程長達幾千公裡,要到明年才能到達目的地。騎驛馬的話,花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走完,但像太和一行這樣的大隊人馬,行進速度較慢,常要沿途停歇。太和的兄長,即當朝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列隊為公主送行,聲勢十分浩大。長安城的百姓也紛紛出門來觀看盛事。回鶻騎兵、公主及其隨從、唐朝官員,還有那些載著送給可汗的贈禮駱駝,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全部通過城門,啟程北行。

太和公主即將入住的回鶻宮殿堂皇富麗,足以媲美唐朝皇宮,但她始終覺得自己即將前往一個蠻荒之地。他們一行人首先要穿過唐朝領土,直達黃河流域的最北端。黃河的源頭遠在長安西南方的青藏高原,河水流經河西走廊,又折向北面,流經很長一段路程後再轉向東邊,然後向南拐,在長安附近繼續向東流。被黃河三面圍住的這一弓形地帶,就是所謂的鄂爾多斯地區,這一帶遍布沙漠與泥灘。鄂爾多斯以北和以西為戈壁沙漠,東北方的大草原則是契丹和党項等民族的故鄉。

唐朝試圖掌控鄂爾多斯一帶,在黃河對岸設立軍鎮,還在回鶻的唆使下開設了貿易點,但在這一帶,唐朝的統治岌岌可危。自763年因安史之亂撤回西域駐軍後,唐朝的西翼幾乎沒有設防。吐蕃人屢次跨過河西走廊進犯回鶻,還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西緣進行劫掠。党項族和契丹族則從東北方對這一帶構成威脅,並在幾個世紀後建立了強盛的王朝。鄂爾多斯南緣有一段侵蝕受損的夯土長城,將整個河曲地帶一分為二,它是早期中國政權邊界的標誌,體現了漢人政權與其北鄰勢力在該地區的長期拉鋸。

唐朝軍隊配備了強勁的弩機、精良的甲冑、鋼鐵打造的劍,還有火藥與投石機。士兵也像草原民族那樣學習騎射,而且很多本來就屬於遊牧民族。儘管如此,當與侵犯邊境的各個民族勢力對峙時,他們卻從未佔過上風。因此,除了動用軍事力量,他們還長期採用外交和賄賂的手段來守衛邊境,和親便是其中一項策略。早在幾百年前,各王朝就開始選派公主和親,以鞏固盟友關係,單在唐朝就有二十餘名公主被送去和親。

7世紀時,一名突厥可汗要求唐朝派皇子迎娶他的女兒,惹怒了朝廷。有官員諫稱:「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之女者。」結果持異議的官員遭到了流放,武則天女皇選了一名侄孫前去草原和親。不過此前被派去異國和親的都是帝王的遠親或者低級嬪妃的女兒,直到與回鶻聯姻時,唐朝才開始派公主去和親。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最顯著的一點是,唐朝開始抵制包括胡人在內的所有域外事物。和今天一樣,民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問題。唐朝統治者李氏宣稱自己為道家始祖李耳的後裔,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祖先正是來自如今被他們貶低為「蠻夷」的中亞。在唐初備受推崇的外來文化如今已深深融入中華文明,哪些是傳統的、哪些是外來的已難以分清。但在明顯受外來影響的領域,如佛教,仇外情緒日益高漲。

佛教最晚在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618年唐朝建立時,佛教已經完全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到了唐朝末年,佛教在一些官員口中卻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替罪羊。819年,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兼文壇領袖向皇帝呈送了一份反佛諫表。雖然諫表被駁回,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政府習慣性地將重稅與通貨膨脹歸罪於胡人或夷教,如回鶻高利貸、粟特摩尼僧和免納稅的佛教徒。

821年秋,太和正在奔赴的目的地位於長安的西北方向,但隊伍先向東北走,到達位於黃河河谷的河中府。黃河流域及其周邊肥沃的平原是中國的心腹之地,夾雜大量黃土的河水為平原帶來了養分。接著,隊伍向北途經河東道前往太原,太原意為「極大的原野」。

807年,應回鶻人的要求,太原修建了一座摩尼寺,供當地數量龐大的回鶻人禮拜。近來,太原成了一種高檔葡萄酒的主要產地,這種葡萄酒以高昌的馬奶葡萄釀成,附近的黃土坡上到處都是葡萄園。大部分葡萄酒送往長安,太和的兄長,即當今皇帝第一次品嘗這種酒時讚嘆道:「飲此頓覺四體融合,真『太平君子』也。」當時一位唐朝文人還作詩吟詠太原的葡萄園與葡萄是多麼誘人: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

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縟,修蔓蟠詰曲。

揚翹向庭柯,意思如有屬。

為之立長檠,布濩當軒綠。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

繁葩組綬結,懸實珠璣蹙。

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為君持一鬥,往取涼州牧。

和親隊伍在河中府停留數日,一邊休整,一邊補充物資,包括備好葡萄與葡萄酒以便公主在途中享用,並為下一段行程做好準備。他們繼續沿黃河東岸北行,前往一個軍鎮,避開危險莫測的鄂爾多斯地區——半世紀前那裡發生了針對粟特與回鶻商人的大屠殺。接下來,他們沿黃河北岸西行,北方的地平線上儘是高聳的山峰。隊伍穿過這一帶後,在黃河由北折向東的拐彎處,轉向北面行至鸊鵜泉。這是唐朝的北方邊界,在這之後,公主一行得花好幾個月跨過戈壁沙漠才能看到多一點的水,更別說河流了。

短暫的夏季已近尾聲,地面因霜凍而變得越來越硬,好在天氣仍晴朗乾爽。隊伍每天行進的路程十分有限,很早就停下來紮營,讓牲口吃草。之後的路途中,駱駝只能吃草料,因為它們掌上的肉墊很柔軟,不能像馬那樣刨去牧草上的冰和雪。除了牛羊肉以外,回鶻人還會捕食羚羊。第二位可汗立摩尼教為國教時,除了下詔「應有刻畫魔形,悉令焚爇」,還提議臣民應「化為蔬飯之鄉」。

摩尼僧均食素,俗世信徒雖然未受到嚴格限制,但也應該對肉食有所節制。然而,不管是在路上還是今後的生活中,太和都未沒發現這項詔令有絲毫實行的痕跡。大家仍大食肉膾,牛、羊、犛牛、駱駝、馬、羚羊、狐狸、野兔,所有飼養的、獵獲的動物,無不在他們大快朵頤的行列。在喝酒方面,他們也沒有受限制,公主的隊伍中便攜有大量馬奶酒。

隨著一步步深入回鶻的疆土,太和眼前幾乎沒有什麼熟悉的事物可以勾起對故土的回憶。雖然她涉足過的祖國山河並不多,但從文學與藝術作品中,她對自己的故鄉是了解的。在她眼中,故鄉有翠綠的河谷,有蔥鬱壯美的山峰,雨水在芭蕉葉上滑落,秋天片片紅葉中夾雜著一朵兩朵菊花,竹子林布滿山坡,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花鳥魚蟲。可如今,每當她早上醒來,眼前只有雪和荒蕪,周遭都是灰濛濛的一片,如此鮮明的對比令她觸目驚心。她不禁想起八百年前一位和親公主的詩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每天都是漫長的旅途,隊伍在了無新意的景觀中前行,日復一日。公主整日無所事事。早上,侍女為她更衣備飯,她的駱駝已經備好。最初的幾個月裡,天氣溫和,景色還比較多樣,路上的時間過得很快。她到達營帳時,帳篷已經搭好,擺上墊毯、桌几和小交椅。侍從送來梳洗用的清水,還帶了熱茶及各式精緻點心。許多夜晚,她或是彈箏奏曲,或是作詩詠景,抒發思鄉之情,這兩樣都是中國詩歌的常見題材。

然而幾個月後,空氣乾燥,寒風凜冽,她不得不擋著臉,再說沿途也沒有什麼好看的景色。她開始厭倦這場沒有盡頭的旅程,今天完了到明天,這個月結束了下一個月開始,她幾乎喪失了所有時間的觀念。

婚禮:

她不僅是回鶻與唐朝結盟的象徵,

在宮廷中也握有一定的權力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這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她想到了自己將要錯過的那些慶典。隊伍中日漸歡騰的氣氛讓她意識到他們快要到回鶻都城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映入眼帘,很快便拓寬為一條人來人往的大路。路旁的原野上散布著田地和小村莊。人們夾道觀看行進中的隊伍。騎兵先行進城,將他們即將抵達的消息通報可汗。

在距國都僅有兩個驛站的距離時,一名從都城來的使節來到隊伍中。使節與隊伍中的回鶻人商議過後,一起去找唐朝官員。原來可汗希望公主在他們的帶領下經由別路進城,這樣她便可以悄無聲息地抵京,在成婚以前便與可汗私下會面。這項提議被唐朝官員否決了,回鶻侍臣卻堅持說之前一位唐朝公主同意這種做法。陪同太和公主和親的大臣明確答覆回鶻使者,無論之前的公主決定如何,這項提議都有違外交禮節。

翌日,在鄂爾渾河的左岸,斡耳朵八裡的城牆已遙遙可見,鄂爾渾河及其寬淺的支流淌過平坦的原野。當時已是822年2月,時值深冬,河水結冰過河比較方便。樹木與其他景物一樣,都是灰白色的,覆蓋著冰霜。這座城市為城牆所圍繞,呈長方形,南北長約八公裡,東西寬兩公裡多。皇宮也設有圍牆,位於城內東北角。經由九道大鐵門可以進入城內。公主清晰地看到了著名的可汗金帳,立在宮殿的平頂之上,帳篷外表金燦燦的。她聽說過吐蕃贊普也有這樣一座帳篷,彰示了其遊牧民族的血統。可汗會在金帳中聽政,帳篷內可同時容納百人。城牆內外的帳篷多如星羅棋布,大部分用作回鶻軍隊的營帳。

太和一進城便被請入一座大帳,帳內四壁與地面都鋪有厚厚的羊毛毯,最外面再覆蓋一層精緻的絲毯。沿帳壁擺放的大坐墊都包有最上等的唐朝絲綢與粟特絲綢,繡以紅、綠、藍、金各色紋飾。扶手則由檀木製成,飾有金子、樟木和染色象牙。四周堆著各式皮草,包括貂皮、白鼬皮、花兔皮與染成紫色的鹿皮。給公主送上的美酒盛在透明的紫色水晶杯中,杯身雕有精美的葡萄與藤蔓裝飾,這樣的酒杯在唐朝宮廷也屬稀有。她身前的矮几上擺滿了水果與堅果,有杏、葡萄、蜜瓜、蘋果、核桃與杏仁。接著,有人給她送上一杯香氣四溢的茶。瓷杯質量上乘,製作精巧,杯身模仿波斯銀器塑成瓣狀。

回鶻人在與唐朝的馬匹貿易中獲取了大量絲綢,如今沒有什麼奢侈品是他們付不起的。公主的譯者告訴她,可汗希望太和穿上回鶻的服裝,他會派回鶻公主來教太和學習他們國家的風俗習慣。一位年長的侍女會服侍公主穿衣梳發。同時,由唐朝的大臣為大婚慶典挑選一個良辰吉日。

太和的服裝有長襯袍與袋狀褲子,質料是薄絲綢,褲子還用繩帶勒緊。然後在襯袍外面套一件織紋華麗的長袍,像日本和服一樣,在胸部下方寬鬆地束一下,並加以剪裁,形成交領。穿在最外面的是一件類似於圍裙的衣物,撞色,在胸部一帶束緊(如傳統韓服),垂至地面。最後,再披上一條細長的絲綢披帛,繞過肩部,搭於臂上。她的頭髮梳成一個精巧的高髻,紅繡鞋的足尖部位向上翹起,在裙下若隱若現(纏足風俗是後來才出現的)。

這些絲綢都產自皇室作坊。在玄宗統治的全盛期,他曾遣百名皇室工匠專門為其寵妃楊貴妃制訂衣飾。當時的宮廷仕女流行穿胡袍,類似於突厥騎兵服裝那樣的素色翻領長袍。現在最新的潮流是把袖子做得極為寬大,單是用在袖子上的絲綢就抵得上衣服一半的量。

穿胡服的唐朝少女。(出自長安附近唐代皇陵的壁畫。作者繪)

婚禮當天,太和先身穿回鶻常服走出帳外,向坐在皇宮高塔上的可汗行禮,然後回到帳中由回鶻侍女伺候更衣。她先穿上一件素色圓領的紅綢襯袍,與唐朝宮廷流行的露肩設計大相逕庭。之後再套上一件深紅色的長袍,有寬大的繡花翻領,在對襟處、袖子和裙上飾有紅白鑲邊。長袍的袖子是窄袖,與中土的普遍做法截然相反。接著,她的頭髮被梳成兩個大環,分別安在頭的兩側,插上金簪、青金石簪及動物形狀的髮飾。然後,一條寬大的紅絲帛在她頭部繞了一下,從背部垂下,在臀部系成繁複的結。最後,她佩上長長的金耳環,戴上兩端高翹的船形金冠。

太和換好宮裝後,再次出帳行禮。她在別人攙扶下坐進轎內,由九位大臣帶領,繞著宮殿走了九周。然後她登上塔,在可汗身旁坐下來,面向東方。可汗也身穿絲綢長袍,但領子很高,飾有團紋。除了絡腮鬍子,他嘴唇上方還蓄有小鬍子,頭上戴著尖頂高冠,皇冠的紅色絲帶繫於下頷。可汗的發間也纏有垂至背部的寬絲帶,長袍兩側開衩,露出長皮靴。

持蓮苞的回鶻公主,出自高昌附近9世紀佛寺壁畫中的供養人圖像。(柏孜克裡克9號窟,現存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編號III6876b。作者繪)

可汗還系有一條鑲金飾玉的精美腰帶,腰帶上懸掛著鑲嵌了珠寶的匕首。大臣的服裝與可汗相似,但精美程度不及後者。他們輪流拜謁可汗,並將其贊為「日月之神」,然後向太和致敬,尊稱她為新任可敦——他們的皇后。太和還注意到有摩尼僧侶在場,他們身穿獨特的白色長袍,戴白色高帽。與佛教徒不同的是,他們無須剃髮,許多人都留有長鬍鬚。

太和不僅是回鶻與唐朝結盟的象徵,作為可敦,她在回鶻宮廷中也握有一定的權力。她可以建立自己的勢力,而且有長達一年的時間,唐朝使臣都陪伴在她身邊。822年晚秋,這些大臣不得不返回唐朝,她憂心如焚。太和為他們安排了一場送別盛宴,託他們將大量絲綢和各種飾品帶回給她的姐妹,包括一件鹿形的錘金髮飾。

那年夏天,可汗接待了一位名為塔米姆·伊本·巴赫爾的使臣,是河中地區阿拉伯勢力的領袖派來的。因為長安曾接待過阿拉伯使者,太和公主對阿拉伯人略有了解。她的丈夫派出多匹驛馬,將這名使臣從回鶻西南邊境的伊塞克湖地區接至都城。塔米姆·伊本·巴赫爾花了二十天穿越草原,根據他的記錄,那裡水草豐沛,但杳無人煙,因此沒能找到食物。每到一個驛站,管理馬匹的人都住在帳篷中,沒有多餘的供給。之後,路上才開始出現一些耕地,他又花了二十天穿過鄉野來到斡耳朵八裡。他還寫到,可汗的金帳遠遠可觀,但他的記錄中並未提到可敦。

我們對太和與新婚丈夫的私生活一無所知。唐朝並非談性色變,晚期中華帝國社會的各項限制尚未成形,裹腳在一個世紀後才出現。唐代律法規定雙方可以和離,寡婦可以再嫁,回鶻女性受到的限制或許比唐朝女性更少。回鶻公主曾隨數名使臣前往唐朝,其中一名還是派去迎娶太和的回鶻使者。中國文人曾創作出非常露骨的房事秘笈,而「房中術」也被視為醫學的一個分支,許多大夫都認為缺乏房事會有損健康。不過道士也常叮囑他們的男患者勿洩元陽,因為他們認為男精中含有至關重要的能量——氣,是健康長壽的關鍵。例如,一位7世紀的道教醫師在著作中提到:

人生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即至,眾病峰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療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須識房中之術。夫房中術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夕御十人,閉固為謹,此房中之術畢也。

文人寫的淫詩豔作也在坊間流傳,皇后宮妃的癸水日期、每位皇帝成功施洩的時辰與日子都會被詳細記錄下來。我們不知道太和公主在回鶻宮廷中是否有相似的經歷,也不知道她有沒有懷上可汗的子嗣。

迎回:

她由東北城門外的章敬寺回宮,

二十年前她就是從這裡啟程和親

公主的丈夫在她出嫁後兩年便溘然長辭,新可汗隨即登基。六十五年前,第一位嫁與回鶻可汗的唐朝公主在丈夫去世後被要求殉葬,她拒絕了。作為妥協,她遵循回鶻的哀悼禮俗,以刀劃面。太和沒有殉葬,但也沒有離開回鶻。儘管她可以跟隨向唐朝朝廷傳遞可汗訃告的回鶻使臣回去,或在825年春,隨來朝賀新可汗登基的唐朝使者一起返回中國。這位唐朝使者還帶了足足五十萬匹絲綢,作為馬匹貿易的報酬。

太和留在了斡耳朵八裡,也許是被她的漢人謀士說服,或者是為了避免送一名新公主產生的巨大花銷,又或者是因為她已改嫁新可汗。唐朝每隔幾年便會遣使回鶻,因此回鶻都城居住有大量的漢人。使臣常給她帶信件、消息與禮物,向她獻殷勤。作為回報,公主也會回送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包括七名騎術高超的女射手,以及兩名來自回鶻汗國南境沙陀突厥部落的男孩。

832年,回鶻可汗被多名臣子聯合暗殺,另一位可汗即位。太和仍留在回鶻。是時,回鶻已勢力大衰,朝中分歧不斷,還有黠戛斯軍隊在西北部頻繁襲擾。

黠戛斯人生活在回鶻汗國西北的森林中,距離回鶻都城有四十天的路程,此地「松高者仰射不能及顛(巔)」。過去二十年裡,他們與回鶻人摩擦不斷,其語言也屬突厥語族。據唐朝與波斯的記載,黠戛斯人身材高大,發色淺,眼瞳是藍色或綠色,認為深發黑瞳為不詳的徵兆。他們認為,深發黑瞳者是公元前1世紀一位叛逃到遊牧民族的漢將的後裔。他們的很多風俗也與其他突厥部落不同:他們不劃面致哀,稱呼自己的首領為「阿熱」,而非可汗。

839年,可汗以叛國罪為名,處死兩名大臣,兩人的幕僚為了報復暗殺了可汗,自此斡耳朵八裡陷入危機之中。當年冬天天氣極其惡劣,土地霜凍得很早,大雪肆虐,到了年底糧草已經耗盡,導致成千上萬的牲畜死亡。都城軍防已無力抵抗黠戛斯人持續的進犯。840年,黠戛斯人攻陷回鶻國都,殺害了回鶻新可汗,縱火燒城。城中居民與周圍農戶紛紛南逃,太和公主被俘。

黠戛斯人很快便退回到位於森林地帶的老巢,但因為回鶻沒有作出有力的抵抗,他們仍然控制著回鶻的故土,直至824年來自唐朝東北邊境的契丹人進入這一帶。

黠戛斯人派遣衛隊護送公主回鄉,但他們遭到回鶻軍殘部的襲擊,公主被截至回鶻新可汗的營帳。(直到842年,唐朝朝廷才獲悉太和公主的下落。)840年秋,數以萬計的回鶻難民在另一位領袖的帶領下,來到唐朝北境的黃河拐彎處。841年初冬,唐廷為不斷生事的回鶻人送去衣物和糧食,但不清楚這批物資最終是到達邊境難民的手中,還是去了新可汗的營帳裡。中方開始與邊境難民談判,最後首領同意留在唐朝境內,但由於他與唐廷作對,被唐廷出兵攻打,很快就退回到邊境一帶。

842年是紛爭不斷的一年。那時唐朝尚不知吐蕃贊普過世的消息,因此擔心回鶻會趁著黃河冰凍期過河,投靠吐蕃。太和仍然被回鶻人挾持著,唐廷希望能確保她的安全。843年春,一支唐朝遠徵軍偷襲了回鶻營地,唐朝的探子提醒公主要保持警惕,讓她藏在自己的車駕中。

回鶻被迫撤退,上千名回鶻人在名為「殺胡山」的地方遭殺害,但更多的回鶻人選擇投降唐朝。還有一些南逃至絲路沿線,其中一支定居在河西走廊的甘州,另一支定居於塔裡木附近的高昌。可汗在戰敗後逃竄,幾年後在戈壁沙漠一帶被俘獲並斬首。幾代之後,原來留在唐朝北方的回鶻人均被歸化。與此同時,公主在護送下往南走,於843年暮春到達都城長安,

她的回鶻護衛隊在城門處被遣返。有傳聞說公主謀殺了隨行的回鶻王子,但無從得證。皇帝召集朝臣商議應如何安置公主,一些大臣因唐朝和回鶻是敵對關係,反對她回國,但皇帝依然為她求情。最終,朝廷決定迎回公主,派禁軍護送她由東北城門外的章敬寺回宮,二十年前她就是從這裡啟程和親。至此,她的中亞生涯終於落下了帷幕。

原標題:《一位和親公主的戲劇人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於是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的一項基本國策,執行力度還挺到位。根據班固《漢書》記載,就有六次明確的和親記錄:第一次是公元前199年,漢高祖選擇一位宗室女子,封為公主,嫁給當時的匈奴領袖冒頓單于。第二次是呂后執政時期。匈奴單于冒頓見劉邦已死,寫信調戲呂后。
  • 白登之圍 公主和親的目的 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和女詩人
    回到長安,大家商量對付匈奴的辦法,一個叫劉敬的提出了和親的辦法,就是把漢朝公主嫁給單于,雙方結為兄弟之國,以長城為界,互不侵擾。劉邦是和親制度的始作俑者,在以後的朝代都有和親,目的就是求取和平或拉攏小國勢力,從漢開始,中原王朝只有宋、明沒有和外族和親,蒙元、滿清都有和親。
  • 為啥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我們經常能夠在很多影視劇當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其他少數民族來到朝廷當中,求娶公主和親的時候,所有公主和妃子都會顯得非常的恐懼,沒有任何人希望嫁到少數民族當中,每一位妃子都害怕自己的女兒會嫁過去,有的皇帝也不願意,就會選擇找大臣的女兒,或者是隨便找一位宮女封為公主。
  • 古代皇室和親為何都是公主遠嫁,而不是娶外族公主?原因很致命
    和親,也被稱為」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於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通常都是古代中原王朝找一個「公主」遠嫁蠻夷,但是細心的小夥伴們就發現了,貌似幾千年的和親史上都是中國公主遠嫁,而不是迎娶外族公主,這究竟是為何呢?
  • 古埃及特有的「和親」政策
    古代的和親,作為一種常見的外交手段,一般是指兩國統治者為了政治或者軍事目的,採取的對外聯姻的政策,例如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聯姻。兩國的和親不僅能給雙方帶來和平,還能促進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因此,不僅是古代中國,古埃及也有一樣的政策,但卻有與眾不同之處。
  • 公主和親路上意外懷孕,就地建起一個國家,因孩子父親身份免死
    在我國古代時候,尤其是在漢朝的時候,公主和親的事情是比較多的,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邊疆的安穩,有的朝代就會把公主嫁到其他的部落和親,以維繫兩國的穩定,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公主就是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歷朝歷代的和親公主,結局都是比較慘的,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公主,和其他的和親公主相比
  • 這位公主,因為和親連嫁了四個男人,她的一生是一部活脫脫的悲劇
    其實,身為皇家的公主,她們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兒,尤其,當國家在對外處於弱勢之時,她們一般都會成為皇帝為了避免戰亂,用於和親的「棋子」,哪怕是盛唐強漢這都無法避免。就算運氣好,趕上了好時候,公主們也沒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力,她們會成為政治鬥爭之中的犧牲品。
  • 史上最慘和親公主:到達後才發現國王已經死了1年了,新國王不要她
    古代的時候,皇家的公主往往會被派去與周邊的國家和親,比如著名的昭君出塞。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元朝被派去和親的公主,她就是闊闊真公主,她是一位蒙古草原的卜魯罕部落的女人,這個部落是蒙古族中有著高貴血統的一支,出了很多的美女,世世代代都與皇家聯姻,還有許多的皇后。闊闊真公主被派去和親,卻不料自己到的時候國王已將去世了一年,但是新的國王,還不想要,這可怎麼辦呢?
  • 唐朝與外族和親時,大多選用「冒牌」公主,難道不怕對方發現嗎?
    「和親」這種政治手段,有的時候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在唐朝,和親的公主就不在少數,但是也出現過很多並不是皇帝親生的女子,被當作是公主送去偏遠的遊牧民族地區和親,唐朝統治者這麼做,難道不怕對方發現嗎?
  • 和親公主大多不是皇帝親生,被聯姻的外族為何裝不知道?
    和親一直是古代王朝和他國結束戰爭的一個有力途徑,這裡的他國,大多都是外族或者邊境國家,比如匈奴和吐蕃。歷史上最著名的兩次和親就是漢朝的昭君出塞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都為王朝贏得了發展的機會。但同時,公主和親也變相的增強了他國的實力,因為隨行的還有大量工匠技師,將原本屬於中原地區的技術傳播到了他國。
  • 不遠萬裡送去和匈奴和親的公主,為什麼很少生育子嗣?都怪這陋習
    後來,劉邦為了阻止匈奴的繼續進攻,才在無奈之下,選擇了用公主和親。和親公主很少有子嗣當然劉邦雖然武力不行,但是劉邦還是有腦子的,不然也不能打敗項羽,穩坐皇位了,他用公主和親,自然不是只為了阻止匈奴的腳步,他自然還有更進一步的考慮。
  • 歷史上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是誰?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是誰?
    而每個人心中有名的公主有所不同,那麼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以及第一位和親的公主,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我們可以了解一下。還有我們教科書中熟悉的文成公主。
  • 公主和親到蒙古後,為什麼大多無法生育?蒙古有一讓人難以接受的惡習
    卻也有諸多身不由己,即便有心上人,即便不想離開父母雙親,但君命不可違,國難當頭時必須面對和親這一步。和親僅僅犧牲一個女人,但可以節省人力、物力,有顯然利大於弊,皇帝有再多不舍,但終究還是會選擇這一計。據小編了解,公主和親到蒙古之後,大多數的公主都是無法生育的,這到底是為何呢?小編在查閱資料終於搞明白而來,只是因為蒙古有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惡習,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漢朝公主總嫁到匈奴和親,為啥卻從沒有匈奴公主嫁到漢朝?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拿漢朝來說,和親,漢朝的公主總是嫁給了匈奴,而匈奴的公主卻從來沒有嫁給過漢朝,這是為什麼?事實上,與親,說白了,就是送錢送女人,在漢朝之前,國力弱,不能與匈奴相比。因此必須與親,公主送過去都是第二位的,主要是送大量的物品,說與親也是為了說得好聽一點。漢與匈奴的婚俗又有不同,體現在哪裡呢?一、血統,二、權力,我就這樣打個比方,漢朝只有一個王后,匈奴強大的時候,送了一個匈奴公主過來。您允許她成為女王嗎?匈奴人答應不讓她成為王后?你們讓她當皇后,外戚幹政怎麼辦?生來就是王后呢?這位皇子就是皇帝嗎?
  • 歷史上最美麗和親公主,嫁給單于父子3人,維護兩國50年和平
    昭君出塞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故事。王昭君被選為和親對象後,遠離故土,一路北上,路上彈奏了一曲《琵琶怨》,悽清哀怨的音樂和傾國傾城的王昭君使天上的大雁都忘記振動翅膀,掉落在平沙之上,「落雁」一詞也因此代指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和親匈奴,堪稱是歷史上最美麗的和親公主,嫁給單于父子3人,維護兩國50年的和平。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以此為描寫對象,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 和親公主王昭君的悲哀,遠去大漠還在其次,還要嫁給丈夫的兒子
    她作為西漢的和親公主,離開繁華的長安,到寂寥的大漠上去,成為一個陌生男人的妻子。光是這樣還不算,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又嫁給了丈夫的兒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漢元帝與呼韓邪單于和親王昭君在正史當中有記載,在野史當中的記載也相當豐富。
  • 古言女主文,可甜可鹽和親公主VS又野又欲小狼崽!
    古言女主文,可甜可鹽和親公主VS又野又欲小狼崽!小說:馴狼作者:一隻小火腿類型: 原創-言情-架空歷史-愛情進度:連載中風格:正劇視角:女主簡介:[可甜可鹽和親公主VS又野又欲小狼崽,HE]錦繡深宮嬌養十五年,南平公主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遠離故土,和親高原。曾經的豆蔻情愫,貴為天子掌珠的矜持,都不得不拋到腦後。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和親的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很少留下子嗣?都因匈奴這一奇葩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去和親的公主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漢朝時,和親公主下嫁匈奴更為頻繁。然而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性格剽悍,那些錦衣玉食的公主們,到了大草原就意味著她們悲慘命運的開始。在眾多和親的公主中,幾乎沒有探望父母的機會,既然一輩子都要待在匈奴,那麼究竟是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都沒有子嗣呢?事實上,當時下嫁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公主都很漂亮,所以會受到匈奴王的青睞,所以兩國自然會成為親戚,而親戚又怎麼能打仗呢?當然是要和平相處了。
  • 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在這前後167年間,漢朝派出的十一位和親公主中,除了王昭君是明顯的宮女外,其他人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公主呢?漢朝派出和親公主有真公主嗎?按照《史記》的說法,前10位和親的公主都是宗女,也就是宗室之女的意思。但這僅是一種說法而已,其實在第一次和親的時候,劉邦派去的就是一位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