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2020-12-09 指點江山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

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之後,因為對當地語言不熟,思鄉情懷濃厚,細君公主創造了一首又一首傾訴悲情的琵琶曲。所以,當漢武帝聽到這些曲子後,次年就派遣使者前往烏孫探望和慰問她。而民間,更是以她的曲子為基調創造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漢曲。

此外,細君公主還是大漢和烏孫國的第一個和平使者,她積極接觸烏孫貴族,促進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初步完成了大漢聯合烏孫一起打敗匈奴的戰略。但可惜的是,細君公主只在烏孫生活了幾年就去世了,不然的話,她一定會為兩國的和平做出更大的歷史貢獻。然而,在細君公主去世以後,大漢把楚王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為妻。

在十八九歲時,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先後嫁給了三個烏孫王,生下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是烏孫大昆彌,二兒子是莎車王,三兒子是大將軍,大女兒嫁給了龜茲王,小女兒嫁給了烏孫耳侯。所以,解憂公主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獻給了大漢和烏孫的交好事業,直到七十多歲的時候,才回到大漢。到了公元前49年,解憂公主和漢宣帝一起去世了。

在她死了十六年之後,才出現了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其實,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的五十多年時間裡,是西漢統一西域的時期,是烏孫國最鼎盛的時期,是漢文化和生產技術在西域最廣泛和最全面傳播的時期,也是漢朝和西域各國交往最密切和頻繁的時期,更是西域各國爭相與漢朝建立外交關係的時期。

在漢昭帝末年到漢宣帝初年的這幾年時間裡,匈奴聯合車師一起向烏孫發動進攻,深入到烏孫腹地,吞併了烏孫大面積的國土,還威脅烏孫王室,讓他們交出解憂公主,斷絕跟漢朝的來往。這件事搞得王室之中人心不定,有人說要和匈奴開戰,有人說這都是因為解憂公主,要把她交給匈奴使自己免受戰爭之苦。然而,面對人們的流言,解憂公主卻絲毫不畏懼。

之後,她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才略,說服烏孫王與大漢聯盟,抵抗匈奴。之後,解憂公主寫了一封奏摺給大漢,說明烏孫當前面臨的危機,請求漢朝給予支援。但此時,正好碰上漢昭帝的病情加重和去世,大漢連自己都顧不了,哪裡管得上烏孫,只好把救援一事不斷拖延。在漢宣帝登上皇位後,烏孫王和解憂公主再次聯名上書請求支援。

但此時的朝廷,正因為登基大典的各項事宜和興旺百業的事,忙得昏頭轉向,顧不上烏孫。所以,在這幾年裡,解憂公主耗盡心血,四處奔走,把烏孫貴族團結起來,調動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奮力抵抗匈奴的來襲,使得匈奴進不了伊犁河谷。

最終,在漢宣帝登上大統三年後,漢朝廷決定出兵援助烏孫。公元前71年,大漢和烏孫聯軍二十萬,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攻打匈奴。之後,聯軍一鼓作氣,直搗匈奴老窩,俘獲了他們首領,奪取了他們的糧馬。此後三年,烏孫、丁零和烏桓更是從不同方向不斷攻打匈奴。

至此,匈奴衰敗下去,一蹶不振。

所以,這場戰爭不僅徹底解除了匈奴對烏孫和大漢的威脅,還加快了漢朝統一西域的腳步。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委任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地區。此外,因為解憂公主的功勞極大,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烏孫國母」。

其實,解憂公主不僅自己才幹出眾,連她身邊的侍女馮嫽也是一個精明能幹、熟讀史書的人。她與解憂公主像姐妹一樣,是解憂公主管理政務的重要參謀。她作為解憂公主的代表,曾多次出訪天山各國,憑藉自己的力量聯繫各國平息戰爭,把漢朝的統治理念和文化朝著更廣泛、更深的地區傳播。

因此,馮嫽的外交活動廣受西域各國人民的擁護,也因此她又被稱為「馮夫人」。此外,她在這些國家的訪問過程中,不僅增加了漢朝的影響力,還促進了西域都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51年,因為解憂公主年紀越來越大,對故鄉的思念越來越重,而且,她的兩個兒子因為流行病都死了。於是,她向漢宣帝請奏回漢,之後,漢宣帝念在她一生經歷的苦痛和對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便準奏了。

但是,在解憂公主和馮嫽回到大漢之後,匈奴就開始囂張了起來,向外四處擴張。為此,馮嫽特意寫了一封奏摺給皇帝,請求再次出使烏孫。漢元帝初年,七十餘歲的馮嫽為了鞏固大漢和烏孫的關係,以使節的身份再次踏上了前往烏孫的徵程。

最後,她在烏孫輔政,直至老死。

其實,馮嫽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女子,幾次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它國,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馮嫽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漢文化使者,還是我國的首位女外交家。

所以,在古代的眾多的和親公主中,解憂公主無疑是最成功的,她的貢獻和福澤造福了後人。她所做出的歷史功績和影響,更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等人比不上的。以至於,在最近的這些年裡,有史學家對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進行了深度研究,說:「她們是對民族史和新疆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重要人物。」

參考資料: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室和親為何都是公主遠嫁,而不是娶外族公主?原因很致命
    和親,也被稱為」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於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通常都是古代中原王朝找一個「公主」遠嫁蠻夷,但是細心的小夥伴們就發現了,貌似幾千年的和親史上都是中國公主遠嫁,而不是迎娶外族公主,這究竟是為何呢?
  • 白登之圍 公主和親的目的 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和女詩人
    回到長安,大家商量對付匈奴的辦法,一個叫劉敬的提出了和親的辦法,就是把漢朝公主嫁給單于,雙方結為兄弟之國,以長城為界,互不侵擾。劉邦是和親制度的始作俑者,在以後的朝代都有和親,目的就是求取和平或拉攏小國勢力,從漢開始,中原王朝只有宋、明沒有和外族和親,蒙元、滿清都有和親。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中國公主的和親歷史,從西漢開始。這和當時的國力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西漢王朝建立時,窮得很。開國皇帝劉邦的儀仗隊,要找幾匹毛色相近的白馬拉馬車,都沒有辦法湊齊。民間百姓的窮苦就更不要想了。到這個地方,可以看出,和親政策前期主要是針對匈奴人。但是從細君公主開始,西漢的和親對象開始轉向烏孫。這和國內的政策也有關係。漢武帝繼位,決心徹底解決匈奴人的問題。第五次是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在位,選擇細君公主聯盟烏孫。這一次和親對象留下了姓名。細君公主也是宗室女,是因為和親才冊封為公主。
  • 古代最可憐的公主,10歲被迫去和親,3個月後受到過度寵愛而死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先後出現了很多的朝代,雖然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徵,但是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推進歷史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古代的皇帝是天下權力最大的人,而作為皇帝的女兒,公主從小就享受各種奢侈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是頂級的待遇,不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且還有眾多奴僕的伺候,這種生活待遇也是很多女子所嚮往的,但是其實真正的公主生活,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特別是那些未來要和親的公主,結局都是比較慘的。比如說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公主,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可憐的公主,10歲被迫去和親,3個月後受到過度寵愛而死。
  • 和親公主王昭君的悲哀,遠去大漠還在其次,還要嫁給丈夫的兒子
    王昭君這個女人很有名氣,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四大美女"的命運都不算太好,王昭君也不例外。她作為西漢的和親公主,離開繁華的長安,到寂寥的大漠上去,成為一個陌生男人的妻子。光是這樣還不算,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又嫁給了丈夫的兒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不遠萬裡送去和匈奴和親的公主,為什麼很少生育子嗣?都怪這陋習
    元稹的《離思》中描寫的愛情多麼讓人嚮往。其實從古至今,愛情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讓無數的人為之嚮往的一件事情。卓文君就曾經在《白頭吟》中發出"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感嘆,但是在古代的帝王之家,這樣的感情格外難得,更多的是被作為交換利益的砝碼。相比之下更像是工具。
  • 歷史上最美麗和親公主,嫁給單于父子3人,維護兩國50年和平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美譽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中的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昭君出塞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故事。王昭君被選為和親對象後,遠離故土,一路北上,路上彈奏了一曲《琵琶怨》,悽清哀怨的音樂和傾國傾城的王昭君使天上的大雁都忘記振動翅膀,掉落在平沙之上,「落雁」一詞也因此代指王昭君。
  • 在古代有幸成為公主,想必權力是你觸手可及的存在,但真的如此嗎
    在古代,公主就意味著能為所欲為了嗎?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拿處於唐朝時期的公主們舉例,發現大多數的公主們都面臨一個窘境——宗室聯姻或者和親,但和親以及聯姻的「公主」們真的是自願的嗎?顯然並不是,這些舉措都是為當朝社稷考慮而做出的一步路。既然不能犧牲其他的利益,那就犧牲一個看似不打眼的「公主」吧!
  • 為什麼古代公主大多數都沒有孩子?專家驗屍揭露事實,出乎意料
    在古代那樣一個封建的社會中,每個人生活的都比較卑微,尤其是對於那一群女人來說,她們真的受盡了太多的折磨和屈辱,命運從一出生那刻就註定了,就因為她們是一個女人,所以才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對於出生在富貴人家的女子還好一點,但對於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女子,她們的命運真的一點都不公平。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在這前後167年間,漢朝派出的十一位和親公主中,除了王昭君是明顯的宮女外,其他人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公主呢?漢朝派出和親公主有真公主嗎?按照《史記》的說法,前10位和親的公主都是宗女,也就是宗室之女的意思。但這僅是一種說法而已,其實在第一次和親的時候,劉邦派去的就是一位宮女。
  • 古埃及特有的「和親」政策
    古代的和親,作為一種常見的外交手段,一般是指兩國統治者為了政治或者軍事目的,採取的對外聯姻的政策,例如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聯姻。兩國的和親不僅能給雙方帶來和平,還能促進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因此,不僅是古代中國,古埃及也有一樣的政策,但卻有與眾不同之處。
  • 漢朝公主總嫁到匈奴和親,為啥卻從沒有匈奴公主嫁到漢朝?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拿漢朝來說,和親,漢朝的公主總是嫁給了匈奴,而匈奴的公主卻從來沒有嫁給過漢朝,這是為什麼?事實上,與親,說白了,就是送錢送女人,在漢朝之前,國力弱,不能與匈奴相比。因此必須與親,公主送過去都是第二位的,主要是送大量的物品,說與親也是為了說得好聽一點。漢與匈奴的婚俗又有不同,體現在哪裡呢?一、血統,二、權力,我就這樣打個比方,漢朝只有一個王后,匈奴強大的時候,送了一個匈奴公主過來。您允許她成為女王嗎?匈奴人答應不讓她成為王后?你們讓她當皇后,外戚幹政怎麼辦?生來就是王后呢?這位皇子就是皇帝嗎?
  • 歷史上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是誰?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是誰?
    而每個人心中有名的公主有所不同,那麼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以及第一位和親的公主,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我們可以了解一下。還有我們教科書中熟悉的文成公主。
  • 解憂公主命運啟示錄:沒有娘家做後盾的女人,該向誰尋求依靠?
    解憂是對漢朝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其影響力和貢獻遠超之後的王昭君。而今天我們更要關注的是,作為一個女人,遠嫁、沒有娘家人作後盾,又經歷了三次境況迥異的婚姻,劉解憂從何處尋到自己的依靠,最終成就了自己輝煌而圓滿的人生呢?解憂公主的三段婚姻,囊括了我們所能想像到的不同婚姻狀態。
  • 公主和親路上意外懷孕,就地建起一個國家,因孩子父親身份免死
    在我國古代時候,尤其是在漢朝的時候,公主和親的事情是比較多的,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邊疆的安穩,有的朝代就會把公主嫁到其他的部落和親,以維繫兩國的穩定,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公主就是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歷朝歷代的和親公主,結局都是比較慘的,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公主,和其他的和親公主相比
  • 一位和親公主的戲劇人生
    如果講古代的故事,是否覺得離現實太過遙遠,失了興趣?就像多次看到的學生們疑問:老師,你說學歷史有什麼用?今天的微信故事,來自遙遠的唐朝。講述唐朝第四位與回鶻可汗和親太和公主的命運人生。文章來自魏泓(Susan Whitfield)的《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為方便閱讀,我們對原文涉及注釋處做了調整。
  • 史上嫁最遠的女人,路上走2年,丈夫到死都沒見到她,最後嫁給誰
    古代女子最大的悲哀是什麼呢?是沒有地位,無法為自己發聲?是教條規矩,只能恪守的無奈?是男人三妻四妾,女人三從四德的不公?還是身世飄零,沒法掌握自己命運的難過?古代女子最大的悲哀,是無法為自己選擇。記得大漠中一件紅裝裹身,駝鈴聲聲,在蒼茫之間一個叫王昭君的女子出塞,捨棄自身,離開熟悉的故土,朋友親人再難相見;記得八六版紅樓夢裡賈探春穿著一身嫁衣,賈母,王夫人,趙姨娘,賈寶玉等依次在城牆上遙望她,不停的揮手,淚水連連。這便是古代女性的悲哀之一,被物化,繼而和親。
  • 為啥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我們經常能夠在很多影視劇當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其他少數民族來到朝廷當中,求娶公主和親的時候,所有公主和妃子都會顯得非常的恐懼,沒有任何人希望嫁到少數民族當中,每一位妃子都害怕自己的女兒會嫁過去,有的皇帝也不願意,就會選擇找大臣的女兒,或者是隨便找一位宮女封為公主。
  • 這個和親公主有多慘?不僅國破家亡,新婚之夜被丈夫斬首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朝廷為了與蠻夷部落和睦相處,一般採取和親的方式。比如我們所知的唐朝下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漢朝王昭君出塞的漢朝王昭君給漢民族政權帶來了長期的穩定與繁榮。但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所有公主和親王妃都能過得如此平安、幸福,也並非所有公主都能過得如此悲憤、同情,她們的遭遇可謂可悲、可憎。這位先生,我們所說的,不僅是下嫁他國,而且是在新婚之夜被他丈夫一刀殺死。這個人也許誰也沒有聽說過,她就是宜芳公主。那她是什麼出身?歷史上稱她為楊氏,唐室出女。
  • 唐朝與外族和親時,大多選用「冒牌」公主,難道不怕對方發現嗎?
    「和親」這種政治手段,有的時候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在唐朝,和親的公主就不在少數,但是也出現過很多並不是皇帝親生的女子,被當作是公主送去偏遠的遊牧民族地區和親,唐朝統治者這麼做,難道不怕對方發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