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
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之後,因為對當地語言不熟,思鄉情懷濃厚,細君公主創造了一首又一首傾訴悲情的琵琶曲。所以,當漢武帝聽到這些曲子後,次年就派遣使者前往烏孫探望和慰問她。而民間,更是以她的曲子為基調創造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漢曲。
此外,細君公主還是大漢和烏孫國的第一個和平使者,她積極接觸烏孫貴族,促進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初步完成了大漢聯合烏孫一起打敗匈奴的戰略。但可惜的是,細君公主只在烏孫生活了幾年就去世了,不然的話,她一定會為兩國的和平做出更大的歷史貢獻。然而,在細君公主去世以後,大漢把楚王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為妻。
在十八九歲時,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先後嫁給了三個烏孫王,生下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是烏孫大昆彌,二兒子是莎車王,三兒子是大將軍,大女兒嫁給了龜茲王,小女兒嫁給了烏孫耳侯。所以,解憂公主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獻給了大漢和烏孫的交好事業,直到七十多歲的時候,才回到大漢。到了公元前49年,解憂公主和漢宣帝一起去世了。
在她死了十六年之後,才出現了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其實,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的五十多年時間裡,是西漢統一西域的時期,是烏孫國最鼎盛的時期,是漢文化和生產技術在西域最廣泛和最全面傳播的時期,也是漢朝和西域各國交往最密切和頻繁的時期,更是西域各國爭相與漢朝建立外交關係的時期。
在漢昭帝末年到漢宣帝初年的這幾年時間裡,匈奴聯合車師一起向烏孫發動進攻,深入到烏孫腹地,吞併了烏孫大面積的國土,還威脅烏孫王室,讓他們交出解憂公主,斷絕跟漢朝的來往。這件事搞得王室之中人心不定,有人說要和匈奴開戰,有人說這都是因為解憂公主,要把她交給匈奴使自己免受戰爭之苦。然而,面對人們的流言,解憂公主卻絲毫不畏懼。
之後,她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才略,說服烏孫王與大漢聯盟,抵抗匈奴。之後,解憂公主寫了一封奏摺給大漢,說明烏孫當前面臨的危機,請求漢朝給予支援。但此時,正好碰上漢昭帝的病情加重和去世,大漢連自己都顧不了,哪裡管得上烏孫,只好把救援一事不斷拖延。在漢宣帝登上皇位後,烏孫王和解憂公主再次聯名上書請求支援。
但此時的朝廷,正因為登基大典的各項事宜和興旺百業的事,忙得昏頭轉向,顧不上烏孫。所以,在這幾年裡,解憂公主耗盡心血,四處奔走,把烏孫貴族團結起來,調動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奮力抵抗匈奴的來襲,使得匈奴進不了伊犁河谷。
最終,在漢宣帝登上大統三年後,漢朝廷決定出兵援助烏孫。公元前71年,大漢和烏孫聯軍二十萬,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攻打匈奴。之後,聯軍一鼓作氣,直搗匈奴老窩,俘獲了他們首領,奪取了他們的糧馬。此後三年,烏孫、丁零和烏桓更是從不同方向不斷攻打匈奴。
至此,匈奴衰敗下去,一蹶不振。
所以,這場戰爭不僅徹底解除了匈奴對烏孫和大漢的威脅,還加快了漢朝統一西域的腳步。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委任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地區。此外,因為解憂公主的功勞極大,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烏孫國母」。
其實,解憂公主不僅自己才幹出眾,連她身邊的侍女馮嫽也是一個精明能幹、熟讀史書的人。她與解憂公主像姐妹一樣,是解憂公主管理政務的重要參謀。她作為解憂公主的代表,曾多次出訪天山各國,憑藉自己的力量聯繫各國平息戰爭,把漢朝的統治理念和文化朝著更廣泛、更深的地區傳播。
因此,馮嫽的外交活動廣受西域各國人民的擁護,也因此她又被稱為「馮夫人」。此外,她在這些國家的訪問過程中,不僅增加了漢朝的影響力,還促進了西域都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51年,因為解憂公主年紀越來越大,對故鄉的思念越來越重,而且,她的兩個兒子因為流行病都死了。於是,她向漢宣帝請奏回漢,之後,漢宣帝念在她一生經歷的苦痛和對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便準奏了。
但是,在解憂公主和馮嫽回到大漢之後,匈奴就開始囂張了起來,向外四處擴張。為此,馮嫽特意寫了一封奏摺給皇帝,請求再次出使烏孫。漢元帝初年,七十餘歲的馮嫽為了鞏固大漢和烏孫的關係,以使節的身份再次踏上了前往烏孫的徵程。
最後,她在烏孫輔政,直至老死。
其實,馮嫽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女子,幾次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它國,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馮嫽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漢文化使者,還是我國的首位女外交家。
所以,在古代的眾多的和親公主中,解憂公主無疑是最成功的,她的貢獻和福澤造福了後人。她所做出的歷史功績和影響,更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等人比不上的。以至於,在最近的這些年裡,有史學家對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進行了深度研究,說:「她們是對民族史和新疆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重要人物。」
參考資料: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