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經濟和市場的看法,今天會講三方面內容:中國經濟的分析及展望;美元的前景;對國際金融市場,如外匯、大宗商品、黃金做展望。
一、全球經濟明顯復甦,中國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從PMI經濟景氣指數來看,全球經濟較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時候都有明顯復甦。美國現在的景氣狀況明顯強於歐洲和日本,對美元資產和美元本身也會形成一定支撐。
中國月度出口的數據,在最近兩個月已經創出歷史新高。
進口回升的幅度,則相對弱一些,主要原因是進口的價格明顯走低。舉個例子,現在的油價比去年同期低了30%以上,儘管石油進口量其實是比較多的,但價值增長得並沒有那麼多。
從進口的實物量來看,中國是相當強的,反映了內需比較明顯的復甦態勢。
美歐日三個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增速明顯高於它們總的出口增速。同時,它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增速,也明顯高於它們總進口的增速。
所以,無論在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市場還是進口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都在明顯提升。
有一個指數值得大家關注,就是貨櫃的運價指數。最近幾個月中國貨櫃運價指數有明顯上升,已經創出過去5年的最高。它的經濟影響更多是正面的。
進口實物量強勁增長的背後,是國內比較有力的內需復甦。最主要表現在國內投資需求的回暖上。
投資的構成很簡單,主要就三塊:房地產投資大概佔到1/4,基建投資佔到1/4,製造業投資佔到1/3,三塊加起來佔到總投資的80%。
進入二季度,在六穩六保政策帶動下,投資有比較明顯的回升,尤其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方面。製造業投資仍處在同比負增長的狀態,但跌幅也非常明顯在收窄。
還有一個指標非常有趣,就是挖掘機的產量,它對全球各類資產的運動都有比較好的領先性。道理很簡單,中國的投資是全球總需求非常重要的引擎,而反映中國投資強弱的一個比較好的指標,就是國內挖掘機的產量和銷量。
從今年二季度開始,中國的挖掘機產量已經開始明顯反彈,增速回升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同時因為挖出來的土還需要載重汽車運,重卡的銷量也是大幅度攀升,創下過去10年來的新高。
消費和投資比相對滯後一些。但是向好的勢頭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
現在全國面臨的整體環境,簡單來說就是,海外經濟的復甦,帶動中國出口的改善。在國內寬鬆的宏觀政策帶動下,投資的復甦、消費增速的回升,都使得內需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上行。
今年一季度GDP是明顯的負增長,到二季度就上升了10個百分點,達3%以上。我們預期,到今年三四季度,GDP增速還會進一步回升,大概能夠到5%、6%的水平。
因為今年留下的基數很低,所以到明年一季度,預計GDP的增長會創出一個歷史的新高,大概接近20%;到明年二三四季度,GDP增速再回到6%的常態化水平。
這個大的宏觀背景,對我們分析各類資產運行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投資的復甦快於消費的復甦,所以今年二季度時工業建築業的GDP增速已經回到了比較正常的水平,但是住宿餐飲的行業GDP還是負增長20%。
不過,相信到今年三四季度類似住宿餐飲這樣的服務行業增速應該有比較明顯的回升,服務業的回升也會帶動整個社會GDP的回升。所以,我對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經濟的復甦保持樂觀心態。
二、明年可能有通脹壓力,極度寬鬆貨幣政策要逐步回撤
經濟復甦的時候,必然在通脹數據上有所體現。
今年一季度疫情衝擊之後,在通脹數據尤其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上,我們看到非常明顯的通縮壓力。現在,通縮壓力已經明顯減輕。製造業PMI購進價格指數,是比較好的領先指標。
我們看到PPI的跌幅正在明顯收窄,預計到明年PPI就應該由負轉正,屆時通縮就應該消失了。相對PPI,CPI一直相對比較高,今年一直處在比較溫和的通脹態勢。所以往後看,疫情帶來的通縮壓力已經消退,明年我覺得可能會看到一定的通脹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價也不可能不漲。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上升的城市佔比,新房已經超過80%,二手房裡大概有60%以上。比起疫情剛剛爆發的一季度,房價上漲城市的比例明顯在上升。
如果我們從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來看,一季度、二季度明顯衝高,同比多增的幅度創出了差不多15年來的新高。這反映的是面對疫情時,貨幣政策進入一種危機應對式的極度寬鬆狀態。
通縮壓力減輕、房價上漲的壓力開始抬頭,應該可以預料到國內之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要逐步回撤的。這個回撤併不是回到一個比較緊的狀態,而是退回到一種常態式的寬鬆模式。所以,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有所回落,但現在增幅的絕對數字仍然是比較高的。
儘管經濟在復甦,國內就業市場的壓力仍然還是不低的。從城鎮調查失業率來看,今年2月的失業率應該是一個高點,達到6.2%,最近幾個月有所下降,但仍然有5.7%,距離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還是高了很多。宏觀政策穩就業的必要性還是很高。
所以,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包括整個宏觀政策的基調仍然會是比較寬鬆的,只不過不像一季度那麼寬鬆。這個基調繼續保證經濟和就業市場的穩定,進一步壓低失業率。
三、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問題,但無法動搖美元中心地位
接下來探討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就是美元。
我看到市場甚至有一些觀點,說美國是不是為了復興它的製造業,要放棄美元的霸主地位。如果你對美元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就應該知道這樣的講法是沒有根據、站不住腳的。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一些基本特點:
貨幣,是沒有任何實物來支撐的,幣值的穩定完全建立在央行的信譽之上,說得更直白一點,建立在人們對貨幣的信心之上。如果對貨幣沒有信心了,這個貨幣就一錢不值。
當前國際貨幣的匯率主要有兩種: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大部分貨幣之間實行的是浮動匯率。
美元居於中心地位,估計在未來的幾十年都難以被動搖。
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現在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使得人們一直對當前貨幣體系有質疑。主要有三點:
1. 體系具有內生不穩定性
現在全球各國的外匯儲備,加起來大數是10萬億美元。其中,美元佔比超過60%,歐元大概佔20%,日元大概佔5%左右,其他貨幣包括人民幣佔比就微乎其微。
這會帶來一個問題,叫特裡芬難題,是一位經濟學家在1960年提出來的:美元要流通全世界,不是白來的。讓全世界用美元來購買商品做支付工具,是要用美元去換回商品和服務的,這就表現為美國的貿易逆差。
美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為了把美元發行到全世界,必然有大量的貿易赤字。而貿易赤字一旦規模很大,大家就會擔心美國到底還能不能維持美元的穩定,維持經濟的穩定,維持幣值穩定。這就會動搖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從而動搖美元的地位。
這個難題不僅僅是對美元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如果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都會碰到。它有內生不穩定性。
2. 美元所處的中心地位帶來了不平等
用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和德斯坦在1960年代的話來講,美國具有「過度特權」,表現為美國用自己的貨幣來支付進口。
亞洲危機的爆發,就是因為東南亞國家借了太多的外債,最後無法償還。但是美國是用自己的貨幣支付進口,而且是用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借錢,所以不存在還不起外債的問題。它只要讓美聯儲把印鈔機多開動一點就能把外債還掉。而且美國的外債,主要以美元形式存在,所以美元貶值的話會縮減美國的外債水平。
這些特權在幾年時間裡就可以為美國帶來超過萬億美元的收益。事實上,還可以把「過度特權」用另一個更熟悉的概念來形容,就是美國從全球收鑄幣稅。
3. 非對稱的外部不平衡調整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失衡
如圖,這是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的經常帳戶盈餘,簡單理解就是貿易逆差或者順差。可以看到美國的貿易赤字規模非常龐大。因為在當前貨幣體系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沒有一種自動的機制來調整它的失衡,所以使得它的失衡長期存在。作為貿易順差國,比如中國,不斷累積外匯儲備和美元也不會碰到什麼問題。所以,順差國與美國之間的這種失衡沒有自動調整的機制,貿易全球失衡就會越來越嚴重。
這種失衡在金本位下是不會發生的。但在當前的牙買加體系下是會發生的。
有這麼多的質疑,是不是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就一定要變革?有四種可能的方案,似乎有可能取代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但是分析下來就知道,可預見的未來其實都沒有辦法取代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更不可能有新的貨幣取代美元的中心地位。
第一,是不是可以重回金本位?
尤其是在黃金價格持續上漲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種聲音,說美元超發了,美元信譽會喪失。但重回金本位是絕對不可能的。
全球黃金的總量現在接近20萬噸,每年黃金的開採量是2000噸。每年黃金的存量增長率不到2%。
而每年全球增速GDP的是多少?從2009年次貸危機比較反常的那年起,全球真實的GDP增速大概是3%到4%。
貨幣存量的增速比經濟真實的增長率低1到2個百分點,意味著如果使用金本位全球會有長期的物價負增長——通貨緊縮。
此外,全球都用黃金來作為貨幣,貨幣之間的匯率就固定下來了,這使各國沒有辦法通過匯率的變化來對衝經濟的不同狀況。
這一點,歐元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訓,當南歐國家面臨德國非常強的出口競爭力時,發現自己無法與德國競爭,產業大量被德國擊垮,只能搞消費、房地產、資產泡沫,最後爆發歐債危機。
當把狀況並不完全一致的國家綁在一塊,用同樣貨幣的時候,國家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最後就有分崩離析的傾向。所以歐元區到現在都沒有穩定下來,沒有完全擺脫失敗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有人用重回金本位忽悠,說金價上漲,這個人要麼就是搞不懂情況,要麼就是居心叵測,要麼兩種都是。
第二,前段時間比較火的特別提款權(SDR),也就是紙黃金,能不能取代美元呢?
答案是否定的,SDR從技術上講根本不是貨幣,更像國家間的信貸額度。比如,某個國家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拿到了1000億的SDR,並不意味著1000億SDR就是貨幣,只是需要的時候可以把1000億SDR換成一籃子貨幣。
SDR規模太小,它現在的總量只有全球外匯儲備的5%。而且,SDR是IMF發行的金融工具,在IMF裡,美國是有一票否決權的。如果SDR要取代美元,美國一定否決掉。
第三,當年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預料到了貨幣體系可能存在種種問題,提議建立一個全球銀行,來發起基於30種商品的國際貨幣,這種貨幣叫班科。
這當然是一個偉大設想,但在政治層面的阻力是極大的。班科的發行,意味著要建立一個全球銀行。如何將收到的全球鑄幣稅比較公平地分到每個國家,這顯然是困難的。而且美國會願意嗎?因此,超主權的國際貨幣可能性非常小。
第四,多種貨幣共處中心位置。
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也可以是國際儲備貨幣,大家共同當國際儲備貨幣,分掉美國的利益。這種可能性有沒有?有,但是在可預見性的未來也很難。
因為,貨幣的使用有一種網絡效應,使得新的貨幣挑戰在位的儲備貨幣時門檻很高。就像電話網絡已經鋪設好了,很多人在使用,可以聯繫到大量的人員。這時旁邊要新建一條電話網絡,邀請大家從現有的網絡轉到新的網絡上,這個成本有多大,吸引老網絡客戶的難度有多大?
人民幣如果要取代美元,要比美元好很多才有可能促使人們去做這樣的轉化,現在基本上不太可能。人民幣如果要挑戰美元,我覺得應該是本世紀中葉的事情,2050年來探討這個問題。現在討論可能為時尚早。
在這四種方案之外,還有現在新出現的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否有可能取代現代國家發行的主權貨幣?不可能,因為貨幣的發行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生意,國家鑄幣稅的收入非常可觀。有哪個國家願意把自己的鑄幣稅拱手讓人?這決定了去中心化的非主權數字貨幣,一定會受到國家的持續打壓,只能生活在灰色地帶。
此外,區塊鏈技術說得神乎其神,但在去中心和性能之間面臨兩難。如果要去中心,信息要在全網分布,這就需要很長的傳播的時間。所以比特幣交易非常慢,你點了一個單,過一個小時來看,這個單還沒成功呢。
但是如果要提升性能,就必須要建一些中心,那就失去了去中心的優勢。二者是不可能兼得的。
基本結論是無論區塊鏈還是數字貨幣,現在都處在早期的摸索階段。從理論上講,跟前面的四種可能性相比,前四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只不過現實中做不到;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從理論上講都不具備挑戰現行國際貨幣的能力。
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再來分析美元的匯率,就比較清楚了。
現在美國貨幣政策極其寬鬆,美聯儲發行了大量的貨幣。這些貨幣大部分被美國商業銀行重新存到了美聯儲的帳戶上,並沒有真正流入實體經濟,主要還是表現為商業銀行所持有的流動性,從而保證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穩健。
因為沒有真正流入實體經濟,帶來通脹的可能性比較低。美聯儲對美元的調控非常有經驗,如果真的出現通脹失控的跡象,美聯儲一定會及時回收貨幣。
還有一個關鍵的指標——美元指數期貨,美元指數是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匯率。
美元指數的高低反映了美元的強弱。從期貨的值差能夠看到,現在看空美元的交易已經非常擁擠。當前看空美元的交易非常擁擠,從歷史情況來看往往就意味著美元接近階段性的底部。
從長期來看,用國際貨幣體系邏輯來分析,美元仍然會長期保有中心位置;從短期來看,美元接近一個階段性的底部,這個時間點來看美元的後勢,不會特別悲觀。
四、美股有進一步上行空間,金價呈觸頂回落跡象
基於前面的內容,我們再對國際金融市場做一個簡單的展望。
首先講人民幣。美元和人民幣的指數相關性非常高。
當美元走弱時,意味著美元對各種貨幣都在貶值,很自然的,對人民幣也會貶值。反過來,人民幣對美元就會升值。所以近幾個月,隨著美元指數明顯走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
但是,以美元當前走弱的幅度來看,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是升得不夠的。其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時候,人民幣對很多貨幣是貶值的,其他貨幣對美元升值的幅度更高。人民幣對歐元、對一籃子貨幣來講,是偏弱的。
人民幣升值偏弱背後很重要的因素,恐怕還是中美貿易戰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制。貿易戰既壓制美元的匯率,也壓制了人民幣的匯率。所以,從遠期匯價來看,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實際上是在抬頭的。
再來講美股。最近幾天美股跌得比較多,所以市場裡有一些聲音說,是不是美股又開始像2001年那樣,IT泡沫破裂,美股處在歷史大頂。
從過去二十多年歷史來看,美國見大頂的時候,都出現了高利率的環境。而現在,因為疫情爆發之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極度寬鬆的,所以是零利率的超低利率環境;而且美聯儲還要通過所謂的平均通脹目標值,讓寬鬆貨幣政策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所以,當前美股見大頂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
今年3月美股下跌的時候,很明顯是美元的流動性在收緊。衡量美元流動性很重要的指標是TED利差,這個利差越高表明美國金融市場越缺美元,今年3月份美元TED利差衝到很高水平。
進入9月,儘管美股有一定程度的下跌,但TED利差是很穩定的,美元的流動性仍然很充裕。
基於這些和其他分析,當前美股的下跌更多還是一個調整,應該不是一個歷史大頂的概念。調整之後,美股還有進一步的上行的空間,畢竟美國貨幣政策是很寬鬆的,而美國經濟也在持續復甦過程中。
再來看全球股市。可以看到,全球的股市走勢其實是相當同步的。而這裡面最核心的驅動因素就是美股,當美股走低的時候很自然會給A股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
所以這兩天A股走得相對比較弱,跟美股的下跌是脫不了干係的。
美股對A股影響的傳導路徑,主要就是通過北上資金。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是直接連通的,從香港市場流入A股的資金通常稱為北上資金。
北上資金存量的變化率,實際上很明顯地領先A股的股票指數。所以,美股下跌的時候,北上資金增幅在減弱是很自然的,A股市場上行的動能自然也就不足。
A股的融資餘額,也就是國內資金,和滬深300的變化率放在一起看得很清楚,融資餘額的變化是滯後於A股指數的。
所以,要從預判市場走勢角度來分析的話,北上資金是比國內融資餘額更好的指標。而現在,北上資金增長是相對乏力的。
7月以來,北上資金缺乏趨勢性的流入,處在震蕩之中,整體計算還有小幅流出,這就導致A股處在一個震蕩的行情之中。
但是,相信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包括美國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預期在年內應該還會有北上資金的重新加倉。所以我們現在對A股的後勢還是持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只不過短期內可能市場會有一些調整。
最後來講黃金。黃金不可能再成為貨幣,就只能把它理解為有一種避險屬性的商品。黃金價格的增速是由大宗商品決定的,有的時候它的漲幅又會偏離大宗商品,這個偏離就是黃金避險屬性的體現。
今年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整體是負增長。
但同時期黃金的價格漲得比較多,使得黃金與大宗商品之間的裂口拉到歷史極值的水平。當它到歷史極值的時候,往後看它向均值收斂的可能性就更大。
所以,我們對黃金的基本看法,黃金相對大宗商品的價格裂口應該大概率會收斂,而這會表現為黃金價格的觸頂回落。
其實看數據也能看出來,最近一個月,金價已經呈現一種觸頂回落的跡象。同時美元指數基本上階段性見底了。
總之,對全球經濟來講,分析邏輯很簡單,全球經濟像中國經濟一樣在復甦。復甦的過程中,美國在發達國家中的經濟表現狀況又是相對更好的。所以,儘管短期因為美國貨幣政策放得比較寬鬆,以及六七月美國疫情比歐洲國家嚴重,美元有一定的走弱,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元會一路大幅度下挫,目前美元應該已經接近一個階段性的底部。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講,配置風險資產是比配置避險資產更好的選擇。風險資產就是股票、大宗商品,避險資產就是債券、黃金,在當前環境裡配置股票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以上是我的一個整體分析,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