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今天大齡女子如果不結婚,仍然免不了被家人催婚。但是在風氣更為嚴苛的100多年以前,小編要向你介紹一位大膽的女性,她不但不結婚,而且還放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男人配得上她」。然而最神奇的地方是,當了解了這位女性的人生傳奇之後,覺得她說得對。那麼這位女性是誰?她憑什麼可以如此的自信大膽?她又憑什麼說沒有人能配得上他?她就是被譽為近300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呂碧城。
1883年,呂碧城出生於安徽的一個書香之家,別看從小家境不錯,但是她少年坎坷,因為父親在她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在那以後呂氏的族人就以呂碧城家裡沒有男丁可以繼承家業為由,巧取豪奪,霸佔了她們的家產,就連早年跟她訂下婚約的親家,也因此強制退了婚。無奈之下,呂碧城的母親只好帶著她們姐妹4人投奔,當時正在塘沽任鹽運使的的舅舅嚴鳳笙。從此以後,呂碧城雖然衣食有了保障,卻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20歲時,呂碧城決心到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在當時女子學校對於大清國的子民來說還是非常新鮮的事物,它是怎麼來的?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清政府在教育上提出了「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的新主張,要求各省大力開辦新式學堂。與此同時,西方的新思潮的湧入,讓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她們要求走出家門,要求擁有和男性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張女權,興女學」成為了當時婦女解放運動的潮流。
這所學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由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督促,近代著名的藏書家後來在北洋政府擔任教育總長的傅增湘興辦起來的。然而正是因為這所女子學校過於新潮,讓呂碧城的舅舅對於呂碧城想要到女子學校的這種行為想法,表示強烈的反對。
作為傳統的儒家教育培養出來的科舉人才,嚴鳳笙堅持的是封建禮教的思維,他認為女子就應該恪守夫道,不可拋頭露面。面對舅舅的堅決反對,呂碧城毅然離家出走,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但是追求自由與夢想的代價,是她從此失去了舅舅家經濟上的資助。在離開那一天,呂碧城其實已經身無分文了,好在當呂碧城一籌莫展的時候,她有幸受到了天津佛照樓的老闆娘的收留,暫時有了個落腳之處。
然而呂碧城的出走,可並不是為了換個地方繼續寄人籬下,為了生存,她多方打聽,探知舅舅秘書的夫人,正巧此時住在大公報報館中,於是她立刻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向其求助,沒想到這封信被大公報的總經理英斂之看見了,他在讀過之後覺得這封信寫得非常之好,文採斐然,而且他非常敬佩呂碧城,雖然生為女子,卻敢於衝破家庭桎梏的勇氣和決心。
英斂之
於是英斂之聘用呂碧城到大公報工作,就這樣呂碧城成為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位女編輯,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職業撰稿人。估計連呂碧城自己都沒有想到,她的文字一鳴驚人,她在報紙上發表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引發了文壇震動。人們紛紛打聽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是誰,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也吸納她為新成員,聲名鵲起的呂碧城不用考慮生計問題了,可是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更高的追求。
從此以後她調轉話鋒,開始大力地宣揚女性解放,接連撰寫了《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等文章。在其中說到:「民者,國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取婦以成家,即積家以成國」。又說:「有賢女而後有賢母,有賢母而後有賢子,古之魁儒俊彥受賜於母教」。這兩段話,第一段是呼籲社會提高女性地位,而第二段則是要求給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權。這種倡議在今天看來仍然大有意義,更令人欽佩的是,呂碧城不僅僅只是在報紙上為女權解放,增加輿論力量,她還親自籌辦女學。
1904年9月,在呂碧城等人的奔走下,北洋女子公學成立,雖然在創立時間上,北洋女子公學晚於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學校,經正女學,但它卻是中國近代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女校。之後她又出任已經更了名的北洋女子師範學堂的監督這個職務,這大約相當於如今現代大學的校長。於是呂碧城又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如此高級職務的女性,呂碧城是如此的成功,導致一時間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呂碧城在無數的女性心目當中成為了超級偶像般的存在。
北洋女子公學
在呂碧城的眾多仰慕者中,有一位和她一樣堪稱巾幗英雄。這正是與他並稱為民國女子雙俠的秋瑾。其實說起來秋瑾和呂碧城淵源很深,秋瑾曾經也用過「碧城」這兩個字作為筆名,但是在兩個人相見之後,秋瑾「慨然取消其號」,而呂碧城投桃報李,為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寫下了辭風犀利的發刊詞。1907年,秋瑾在紹興遇難,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只有呂碧城,她冒天下之大不韙,想方設法為秋瑾安葬,又在靈前祭奠。後來她還用英文寫下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讓世界為這位革命志士的捨生忘死而震動。
或許正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的悽風苦雨,呂碧城感覺到個人的力量還是太過渺小,她希望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為女性爭取到更多的權益。民國成立之後,她出任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後來又擔任參議院參政,但政壇的黑暗內幕讓渴望一展抱負的呂碧城失望之極。最終袁世凱野心昭昭的稱帝陰謀,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這一回她選擇下海經商,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得益於上海經貿的迅速發展,以及呂碧城本人驚人的經濟頭腦,她積累起了巨大的財富。
在上海靜安路,自建洋房別墅過起了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說到這,呂碧城的人生進入了一個才華被世人公認,顏值也曾被人追捧過,是民國第一。如今的呂碧城身份、地位、閱歷、金錢樣樣不缺,在外人看來這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了,但是她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1918年呂碧城只身前往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同時擔任上海《時報》的特約記者,撰寫其在美國的見聞。
學成歸國之後沒幾年,呂碧城又用7年的時間遊歷了歐美,並以此作書命名為《歐美漫遊路》,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的《半月》雜誌上。1928年呂碧城,在日內瓦創辦了中國保護動物會,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後來她決心皈依佛教,在家修行,法名「曼智」。1943年,一代才女在香港辭世,臨終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至此傳奇落幕。
其實說起來呂碧城人生雖然傳奇,但她並不是民國唯一出挑的奇女子,但是她卻是唯一一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登上中國近代史舞臺,並留下了輝煌成就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未覺醒的女性大多以「夫為綱,以子為貴"。他們終生被束縛在道德的約束中,不知道理想是何物,也不曾為獨立自由而努力過。而那些已經成名的女性,她們要麼是靠著父輩的顯赫聲名,要麼是倚仗自身姣好的容貌,或者是因為與名人的緋聞軼事而名造一時,只有呂碧城,她既沒有在國內接受過新式教育,也沒有在成名之前就有留洋背景,她所有的名聲都是由她自己經營出來的,她是在用自己的畢生向世人證明,即使是女性也可以不依附任何人做出一番成就來。
而有意思的是呂碧城還是一個灑脫的黃金剩女。其實在她的盛名之下怎麼可能少得了追求者?事實上當時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經是她的愛慕者。比如,清末名士易實甫、著名詩人樊增祥、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等。但是她卻有一段很著名的評價,流傳至今。她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啓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jian)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詩寫得不錯,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今天我們常說,女性越獨立社會就越進步,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社會發展越進步,女性就越獨立,這本來就是一個大話題,當看到呂碧城的故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未來擇偶時,如果你面對的是一位自信、健康、樂觀、獨立、心智成熟的女性,那麼身為男性的你要憑什麼才能夠吸引到對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