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啃腳爪吃吃頭頸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5 澎湃新聞

啃啃腳爪吃吃頭頸

2020-02-27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啃啃腳爪,吃吃頭頸;多是啃的雞腳鴨腳,吃的是雞和鴨的頭頸;外加不多的上海人叫做「白烏駒」的鵝腳,但沒鵝頭頸。

先啃腳爪還是先吃頭頸,還是從頭吃起;沒有什麼規定和約定俗成的路線。如果是作為零食來說,阿拉先是先啃腳爪,後來才時興吃頭頸的。頭頸雖然長在頭下面,但它獨立成為零食卻是在雞鴨腳爪之後。先進山門為大,就先說說先進零食這山門的雞腳鴨爪。

圖說:雞腳鴨爪看過來。

小時侯是計劃經濟的配給年代,記得一年就是吃兩趟雞或鴨,兩選一;於國慶和春節。雞鴨是冰凍的,上海人叫「冷氣」;沒有熱氣的活家禽。算起來贏不了5個手指頭,吃雞腳鴨爪也不過4隻。

腳爪在大人斬下後,會拿過來玩一會;一拉抽裡面的一根筋,幾個雞腳趾就會動起來。頓時,自己就有了魔術師的感覺。

圖說:泡椒雞爪如出水芙蓉。

圖說:紅燒鳳爪是飛機裡的戰鬥機。

別小看雞腳爪,它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菜系有倩影,南北留蹤跡。品種繁多,10個手指頭數不過來:有泡椒雞爪、紅燒鳳爪、白雲鳳爪,紫金醬鳳爪,蠔皇鳳爪、川味滷雞爪、美膚蠔油鳳爪、滷雞爪、醬雞爪、椒麻雞掌和拆骨鳳爪等。就是鴨腳爪,也有滷鴨掌和芥末鴨掌等。尤其是有了真空小包裝後,更是深入生活。為方便吃客,還如小胡桃有剝殼的那樣,雞腳爪也有脫骨的。

圖說:脫骨叫人大快朵頤。

無論雞鴨和鵝,腳爪是一隻家禽中運動最多的活肉。老吃客認為:以筋多、皮厚、無肉為佳。筋多有嚼勁,皮厚多湯汁,無肉易入味。有一陣子,我所在的新聞部裡,只要有人出差去廣州,總拎著裝著廣州雞腳爪的小馬夾袋回來。寫到這裡,不禁想到:我們對雞腳爪的興趣和熱愛,莫不就是從那廂邊的豉汁鳳爪開始的?

圖說:南國有佳爪。

美食家把雞腳爪叫做「鳳爪」,另一層含義是昭示你:要選公雞的腳爪做食材,因為它比雌雞的腳爪大且肉頭多。家裡曾經做過幾回豉汁鳳爪,色香味均獲成功;色紅皮皺鼓脹,皮肉與骨若即若離但入口即脫,皮軟骨酥而汁水濃稠。

現在跑到某店買雞腳爪,已經不說「買幾隻腳爪(ZHAO)」,而是要講「要幾個爪(ZHUA)」了。說「爪(ZHUA)」反成了「懂經」呃老吃客了。說「腳爪(ZHAO)」還是「腳爪(ZHUA)」,似乎成為辨別是否上海人的一塊試金石。

圖說:「腳爪(ZHAO)」還是「腳爪(ZHUA)」?

味美的雞腳爪營養不差。它富含穀氨酸、膠原蛋白和鈣質,能軟化血管又能美容。國外的科研人員還發現,雞爪中含有的四種蛋白質成分還能抑制高血壓。鴨腳爪同樣毫不遜色,說其豐富的膠原蛋白含量能與同量的熊掌相同。此外,還多含蛋白質且低糖少脂肪,適合補骨頭,對內分泌系統有好處。

圖說:吃啥補啥。

在雞腳爪鴨腳爪中,是以雞腳爪出俏;而在雞頭頸鴨頭頸裡,卻以鴨頭頸出名。鴨頭頸也叫「鴨脖」,說在清朝時起源湖南,後傳到四川和湖北;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在武漢爆紅,傳遍全國。

打進上海的武漢鴨頭頸有精武、久久丫等牌子,分有不辣、微辣、辣以適合不同顧客的需要,一小塑膠袋10元,我多買微辣的。後來競爭激烈了,就有了促銷送一小瓶辣醬;有段時間,家裡的冰箱是辣醬瓶不少。

圖說:微辣的鴨頭頸有味道。

說實話,吃頭頸比吃腳爪有勁。味道不提,畢竟是頭頸肉多,啃起來便當。吃鴨頭頸更要比吃雞頭頸肉多,頭頸越粗肉越多。再說,它斬成寸段,不用手拿;吃起來,在嘴裡正好能上下兜得過來。更有勁是吃完肉後還可啃骨髓,咬咬吮吮蠻有勁。

圖說:鴨頭頸,越啃越有勁。

在淮海中路巴黎春天店對過,原是940號的江夏點心店,它以武漢小吃「三鮮豆皮」而聞名。說毛澤東吃過幾次,並有最高指示: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這麼看來,鴨頸就是武漢人不吃老本而立下的新功囉。這樣的新功,上海人歡喜,全國人民也歡迎。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

原標題:《啃啃腳爪吃吃頭頸》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