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是現代人簡單易得的樂趣,如今應該沒有幾個人是完全的素食主義者,哪怕天天把減肥掛在嘴邊的人,也很難抵制動物脂肪的誘惑。人在餓的時候,往往會被油亮溢汁、肥瘦分明的大塊肉所吸引,所以半夜曬美食的行為稱為「深夜放毒」;但在飯飽閒暇時,什麼小龍蝦、燒烤都吸引力不大,若要吃肉食,會更傾向於骨節細碎、皮肉相依的,比如鴨脖、雞爪這類。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豬蹄的,今天特別想聊聊雞爪。
對於每天嚴格限制進食卡路裡的人來說,啃豬蹄是極具罪惡感的一件事,但若換成雞爪、鴨掌好像就問題不大了。「吃爪」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不過我們吃法多,消耗量大。早些年有新聞稱美國大量出口凍雞爪到中國,有的甚至冰凍了數十年之久,聽起來很噁心。但我個人認為是假新聞,畢竟進口產品需要經過嚴格檢疫,只是我國雞爪供不應求是事實。有些西方人認為食物吃到嘴裡再吐出來不文明,他們選擇不吃的同時也放棄了啃雞爪的樂趣。
雞爪又有誰人不愛呢?尤其散養的走地雞,平日經常在山間行走跳躍,鍛鍊出的雞爪皮厚筋多,膠質飽滿,啃起來非常有嚼勁。對於特別喜愛的事物,人們通常會冠以暱稱,所以在很多地方,雞爪又被稱為「鳳爪」,吃起來都是那麼一回事,可是聽上去就高級多了。
與泡椒鳳爪有關的記憶
鳳爪中最受歡迎的,非常泡椒鳳爪莫屬,從我們的學生時代到現在,它依然是超市零食貨架上的主流。相信不少人中學時代都有過在晚自習課堂上偷啃雞爪的記憶:昏沉安靜的自習課堂上,對著一道難解的數學題抓耳撓腮,此時課間放在課桌裡的那袋泡椒鳳爪仿佛活了過來,勾著指間誘惑你把它吃掉。然後悄悄撕開一袋,瞬間酸爽辛辣的氣味四溢,低頭咬在嘴裡,睡意一下了就沒了,提神又醒腦。若是引得四周的同學都圍過來,一大包鳳爪很快就分完了。
有人說泡椒鳳爪比辣條吃起來更過癮,因此讓蒼白的中學時代充滿樂趣與回憶。不過,當年一周沒多少生活費,能買得起鳳爪的人,可能是班上那個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同學。
人類的大腦會選擇性地美化記憶,尤其跟食物相關的。現在我們覺得很多東西沒有小時候吃到的好吃,真不是那些食物有多好吃,而是小時候單純、快樂,容易滿足。這也是很多所謂「網紅」童年零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吃的原因,好在泡椒鳳爪不是。
如今熱銷的檸檬鳳爪,算是泡椒鳳爪成功的演化。它依舊保留了酸辣的口感,又多了一絲檸檬的清新。夏天還可以冰鎮後再吃,也難怪一直在網絡熱銷零食榜上掛著了。
廣東的鳳爪
泡椒鳳爪源自於四川,同樣對鳳爪愛得深沉的還有廣東人。粵菜中非常有名的虎皮鳳爪,其做法與紅燒鳳爪很相似,只因多了一道油炸的工序,賦予了虎皮鳳爪如名字般霸氣的外觀。
雞爪焯過水後用油炸,會起一層褶皺的「虎皮」。然後再加各種調料長時間燉煮,湯汁就會完全浸入,給鳳爪裹上一層焦糖色。若是火候掌握得當,皮不爛而味裀進骨縫,吃起來不光肥厚的虎皮有味,骨頭都能吮得乾乾淨淨。
在廣州,跟虎皮鳳爪齊名的還有喝早茶時的一籠「豉汁蒸鳳爪」。在蒸籠中燜住蒸的鳳爪一段時間就會發漲變軟,開籠後淋上香鬱的豆豉汁,輕輕一吮就骨肉分離了。相比起虎皮鳳爪,豉汁鳳爪更軟糯,吃完後吐出來的骨頭甚至能拼成一隻完整的雞爪。
無骨雞爪,真的不是老奶奶啃出來的
廣東的雞爪相對做得比較酥爛,但還有人就是喜歡雞爪連皮帶筋有點脆的口感,又嫌啃著麻煩,因此市面上出現了「無骨雞爪」。這是懶人吃貨們的福音,可隨後卻有無骨雞爪是老奶奶用嘴啃出來的都市傳說,關鍵還有視頻,看過的人可能再也不想吃無骨雞爪了。
在這裡要給大家闢個謠,市面上絕大多數正規廠家出售的無骨雞爪都是手工剔骨的,最常見的是刀工剔骨,工人流水線作業,有人專門去蹠骨,有人專門剔小骨。只要是正規商家買的,你放心吃。只是雞爪不自己啃感覺沒有靈魂,你喜歡吃哪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