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疾病發展、治療模式的改變,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革新,外科醫生的作用在弱化。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什麼?」
如果有朝一日,腫瘤治療不再像今時今日一樣依仗外科醫生手中的這把刀,外科學將面臨怎樣的發展?
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不斷深入,若自動機器人手術像自動駕駛一樣慢慢走入大眾視野,外科醫生又將面臨怎樣的衝擊?
「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疾病發展、治療模式的改變,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革新,外科醫生的作用在弱化。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什麼?」
今天,在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首次舉辦的「華亭書院系列學術活動」上,第10屆普外科專科分會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用向年輕的外科醫生們拋出了一連串引人深思的話題。
「可以說,目前的外科醫生即將成為『最後的貴族』,我們如何守住外科殿堂,讓外科學的精神能在充滿變革的時代被傳承、延續,是青年外科醫生必須面對的歷史命題。」沈柏用說。
疾病認知、人工智慧、治療技術正在顛覆外科學
「以前,我們有如傅培彬、林言箴等諸多外科學大師,為何近年來,大師越來越少?」沈柏用坦言,或許,外科學即將迎來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醫學發展的多元化趨勢讓我們不難察覺,以前有能開肝、膽、胰、脾、胃、腸的外科醫生,但如今大家越發專科化。我想,未來,學科概念還將進一步淡化,變成以疾病為核心從而整合診療技術和手段的就醫模式,每個學科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沈柏用說,就以胰腺癌為例,「未來或許將出現胰腺癌病區,而非胰腺外科病區。病區內,除了外科醫生,將包含腫瘤科、放療科、介入科等各相關科室。我們知道,被稱為癌王的胰腺癌,可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只有20%,其餘還有約四成可先進行放化療再手術,外科醫生不再是治療癌症的『英雄』,只是一個環節。」
除了醫學對於疾病本身認知的變革,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也在改變外科學。「如今AI診斷胸片已不罕見,系統通過學習一萬張胸片,可幫助醫生進行肺癌篩查評估;那麼,機器通過學習一萬臺手術,是否也會一定程度替代外科醫生的工作呢?這一天在不遠的將來勢必會到來。」沈柏用說。而更大的衝擊或許仍來自腫瘤治療方式的迭代——靶向藥、基因修飾等方式已經在改變醫者對於癌症的認知,「或許有朝一日,腫瘤不再需要被切除。」
未來青年外科醫生應具備四大素質
那麼,如今和未來,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外科醫生?在轉型的時代洪流中,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向青年醫生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分會成立「華亭書院」,「華亭二字來自於華亭廣廈之意,就像外科宮殿,我們希望青年一代能從中汲取專業知識技術的同時,也能傳承外科學的人文精神。」沈柏用談起命名時如此說道。
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華亭書院主要將承擔4大任務,「第一,理解外科大師的精神;第二,學習醫學人文精神,不應只看到器官,而對患者整體有尊重;第三,學習全球領先理念與技術;第四,成為青年外科醫生吐露成長的煩惱、困惑等的談心家園。」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分會將每月邀請3位講者開一次課,在線面向全市乃至全國外科醫生開放,「我們希望較少關注技術性問題,更多關注公共外科問題,引發更深刻的思考。」
作為新任主委,在沈柏用看來,未來的外科醫生應該具備以下素質,「第一,需要對人體解剖有更精細的了解;第二,對外科技術,包括圍手術期管理等基本功也要紮實掌握;第三,結合現代外科理念,手術並非做得越大越好,而是要學會與其他團隊合作,以最恰當的手段治病;第四,主動積極擁抱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和改變,有不斷創新術式的活力。」
「機器不會疲勞,但機器無法表達醫生對患者的關愛、對疾病的預判。」沈柏用說,希望更多優秀青年外科醫生能守住外科學的「華美宮殿」,從而搭建中國普外科專科醫生的全方位培訓體系,提高普外科轉化醫學和臨床多中心研究的溝通和協作水平,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在外科發展上貢獻中國力量。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