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用:若腫瘤不再需要開刀,外科醫生何去何從?滬成立華亭書院傳承...

2020-12-12 瀟湘名醫

「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疾病發展、治療模式的改變,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革新,外科醫生的作用在弱化。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什麼?」

如果有朝一日,腫瘤治療不再像今時今日一樣依仗外科醫生手中的這把刀,外科學將面臨怎樣的發展?

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不斷深入,若自動機器人手術像自動駕駛一樣慢慢走入大眾視野,外科醫生又將面臨怎樣的衝擊?

「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疾病發展、治療模式的改變,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革新,外科醫生的作用在弱化。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什麼?」

今天,在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首次舉辦的「華亭書院系列學術活動」上,第10屆普外科專科分會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用向年輕的外科醫生們拋出了一連串引人深思的話題。

「可以說,目前的外科醫生即將成為『最後的貴族』,我們如何守住外科殿堂,讓外科學的精神能在充滿變革的時代被傳承、延續,是青年外科醫生必須面對的歷史命題。」沈柏用說。

疾病認知、人工智慧、治療技術正在顛覆外科學

「以前,我們有如傅培彬、林言箴等諸多外科學大師,為何近年來,大師越來越少?」沈柏用坦言,或許,外科學即將迎來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醫學發展的多元化趨勢讓我們不難察覺,以前有能開肝、膽、胰、脾、胃、腸的外科醫生,但如今大家越發專科化。我想,未來,學科概念還將進一步淡化,變成以疾病為核心從而整合診療技術和手段的就醫模式,每個學科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沈柏用說,就以胰腺癌為例,「未來或許將出現胰腺癌病區,而非胰腺外科病區。病區內,除了外科醫生,將包含腫瘤科、放療科、介入科等各相關科室。我們知道,被稱為癌王的胰腺癌,可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只有20%,其餘還有約四成可先進行放化療再手術,外科醫生不再是治療癌症的『英雄』,只是一個環節。」

除了醫學對於疾病本身認知的變革,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也在改變外科學。「如今AI診斷胸片已不罕見,系統通過學習一萬張胸片,可幫助醫生進行肺癌篩查評估;那麼,機器通過學習一萬臺手術,是否也會一定程度替代外科醫生的工作呢?這一天在不遠的將來勢必會到來。」沈柏用說。而更大的衝擊或許仍來自腫瘤治療方式的迭代——靶向藥、基因修飾等方式已經在改變醫者對於癌症的認知,「或許有朝一日,腫瘤不再需要被切除。」

未來青年外科醫生應具備四大素質

那麼,如今和未來,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外科醫生?在轉型的時代洪流中,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向青年醫生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分會成立「華亭書院」,「華亭二字來自於華亭廣廈之意,就像外科宮殿,我們希望青年一代能從中汲取專業知識技術的同時,也能傳承外科學的人文精神。」沈柏用談起命名時如此說道。

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華亭書院主要將承擔4大任務,「第一,理解外科大師的精神;第二,學習醫學人文精神,不應只看到器官,而對患者整體有尊重;第三,學習全球領先理念與技術;第四,成為青年外科醫生吐露成長的煩惱、困惑等的談心家園。」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分會將每月邀請3位講者開一次課,在線面向全市乃至全國外科醫生開放,「我們希望較少關注技術性問題,更多關注公共外科問題,引發更深刻的思考。」

作為新任主委,在沈柏用看來,未來的外科醫生應該具備以下素質,「第一,需要對人體解剖有更精細的了解;第二,對外科技術,包括圍手術期管理等基本功也要紮實掌握;第三,結合現代外科理念,手術並非做得越大越好,而是要學會與其他團隊合作,以最恰當的手段治病;第四,主動積極擁抱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和改變,有不斷創新術式的活力。」

「機器不會疲勞,但機器無法表達醫生對患者的關愛、對疾病的預判。」沈柏用說,希望更多優秀青年外科醫生能守住外科學的「華美宮殿」,從而搭建中國普外科專科醫生的全方位培訓體系,提高普外科轉化醫學和臨床多中心研究的溝通和協作水平,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在外科發展上貢獻中國力量。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良醫|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
    人工智慧在外科手術上的應用,很可能進一步瓦解外科醫生過去在手術臺上的權威身份。接下來,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文 | 黃祺「不需要醫生操作、機器人獨立為病人做手術,我認為十年之內就能實現。」7月23日,數十位來自上海各家醫院的外科專家參加了首期「華亭書院系列學術活動」。
  • 專訪丨沈柏用:乘風破浪的外科醫生
    沈柏用的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民國時期上海的實業家,從小家境殷實,但他的母親年輕時患有嚴重的風溼性心臟病,若不是1963年在仁濟醫院由王一山醫生和朱洪生醫生主刀手術,恐不會有他三年後,1966年的呱呱墜地。這次手術,對兩位醫生來說,僅是無數拯救中平凡的一次,但對沈柏用一家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奇蹟。
  • 乘風破浪的肝膽外科醫生
    但患者的腫瘤正好夾在兩個血管中,一碰就會出血,所以先行門靜脈切開取栓術」。經患者家屬同意後,周玉坤主任帶領團隊為其量身定製了治療方案和應急預案,決定為患者行「左半肝切除+肝尾狀葉切除術」。手術歷時6小時,最終將患者尾狀葉的腫瘤安全、完整地切除。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半個月就出院了。一年多過去了,如今張大伯依然健康地活著。
  • 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的成立
    今日成立的「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將促進各地醫療的交流,共同攜手攻克甲狀腺腫瘤診療的難關。為了更好更廣地推動國內甲狀腺腫瘤臨床及科研發展,現由頭頸外科主任王宇教授及嵇慶海、吳毅兩位前主任牽頭,依託上海市抗癌協會和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正式成立以「甲冠東方」命名的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的主旨,是以「甲狀腺腫瘤專科」為支點,以「網際網路」為平臺,以「聯盟」為手段,以「人才、技術、設備、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內容,以「甲狀腺腫瘤診治、技術、隨訪、數據的規範化」為最終目標。
  • 腫瘤醫院外科醫生將開手術直播,在雲端秀出高精尖術式
    外科醫生施展高端腫瘤手術時,都有哪些精妙的技術?今天,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博鰲外科手術直播周正式拉開帷幕。在為期5天的直播裡,醫院外科將通過多場手術直播,展示各種高精尖的手術術式。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外科由16個手術科室組成,包括300名醫生,648名護士。據統計,2019年完成各類手術34000臺,4級手術佔比超90%。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醫院外科手術主要體現在規範、疑難和微創方面,也是多學科團隊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醫生團隊的手術更強調腫瘤根治基礎上的器官功能保留。
  • 孫立忠:新時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不能只會「開刀」
    歷經半個多世紀,人類挑戰這一禁忌的嘗試從未停止,心臟外科手術讓一顆顆即將停止跳動的心臟終於迎來重生的希望。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需求發生變化、微創介入技術的出現,傳統心臟外科手術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歷經著「蛻變」,開胸手術已不再是臨床心臟類疾病治療的唯一選擇。「以前,心外科醫生會開刀就行。
  •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大賽二等獎! 據悉,該大賽於2020年5月8日拉開序幕,旨在加強神經腫瘤的規範化診斷與治療,培養青年醫生對神經腫瘤事業的興趣並促進我國神經腫瘤事業的傳承和發展。
  • 我是外科女醫生
    小王不好意思地問:「護士,請問醫生去哪裡了?」「我就是醫生,坐下吧!」對方回答。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總是以男性居多。實際上,「外科風雲」中也不乏女醫生的身影。根據福建醫科大學2019年新生入學數據,其中男女比例為1∶1.4。
  • 膽結石不用開刀!微創外科醫生巧用2面「鏡子」全部取出
    不僅能看外表,也會看體內,做手術時醫生的視野將會更加寬廣,才能看得更全、更仔細。60歲老人得膽結石痛苦不堪60歲的楊大爺這些年患有膽囊結石合併膽總管結石,反覆的上腹疼痛、發熱,甚至「憋到」全身黃疸,讓他苦不堪言。
  • 數百名發達國家醫生自費來上海學「開刀」 年紀最大的80多歲
    史密斯團隊此番赴華,為期兩周,往返交通費、在滬酒店住宿費、餐費全部由他自掏腰包。 據了解,過去3年來,總共有近300名來自美國、德國、荷蘭、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的外科大夫自費蜂擁到上海市肺科醫院參加為期兩周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學習班,或為期數月的胸外科全科手術學習班。
  • 是時候告訴你外科醫生的真面目!
    2. 外科醫生到底什麼時候上班?4. 外科醫生喜歡開什麼?5. 令外科醫生最開心的有哪些事?外科醫生最擅長什麼?說葷段子一個說不好葷段子的外科醫生。。。。。。不存在的做一臺能輕鬆說學逗唱的手術最能體現術者的心理素質和操作技能
  • 腫瘤專家說癌症是人體「內亂」,輕易別開刀和做篩查,有道理嗎?
    當人體檢查出癌症後,醫生都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果體內的腫瘤處於良性階段或者患者的身體條件好,醫生一般都會建議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這樣的治療效果確實也是比較好的。但中國工程院的一位腫瘤專家卻說,癌症患者最好別輕易開刀,因為癌症是人體的內亂,是人體自身失衡所導致的。癌症是人體的內亂,最好別輕易開刀,有道理嗎?
  • 石家莊、瀋陽30位優秀神經外科醫生
    你知道瀋陽、石家莊有哪些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嗎?為了讓大家更全面詳細地了解各城市各專科領域的醫療人才,我們會定期發布各地不同科室的專家榜單。 接下來一起看看瀋陽、石家莊這兩大城市的優秀神經外科醫生榜單吧!
  • 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推薦的這本書叫《癌症傳》……
    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每天面對的敵人都是癌症,藉此機會跟大家聊一聊,我們手術刀與癌症的戰爭……」成興華,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他也是上海圖書館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佳知識分享人」。話匣妹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見到他時,成興華剛為住院病人查完房,就近尋一處安靜的辦公室見縫插針接受採訪。
  • 流鼻血竟然是腫瘤作祟?看鼻內鏡外科專家巧手切除
    近半年來,11歲揚揚(化名)經常流鼻血不止,出血量還非常大,在江西當地醫院被確診為「鼻咽部纖維血管瘤」,由於腫瘤較大,範圍較廣,當地沒有醫療技術能治療,最後尋醫找到了祈福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許庚教授團隊。   血氣方剛的少男少女流鼻血是常有的事,可是像揚揚這樣流血不止的情況還需特別注意。
  • 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患者切除脊髓髓內腫瘤
    蘇主任仔細看著患者的磁共振檢查:「你這個病,是頸椎脊髓裡長了腫瘤,我們稱之為脊髓髓內佔位——室管膜瘤可能性大」,蘇主任看著患者真誠地說:「我們的醫生團隊治療這類疾病很有心得,您相信我們,我們也願意為您解決問題。我們會儘快給您安排住院,準備手術。」三天後,患者接受了顯微鏡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
  • 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成功切除拳頭大小頜下腺腫瘤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宋薇)近日,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團隊又完成一例較為巨大的頜下腺腫瘤切除手術,解決了困擾患者兩年多的苦惱。經多方問醫,劉女士輾轉來到了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朱威副主任醫師為劉女士做了詳細的術前檢查後發現,由於瘤體巨大,腫瘤已經壓迫氣管和咽喉側壁,且被口底肌肉嚴重包裹,與舌側下頜骨也有粘連,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和難度。經過充分手術準備,朱威副主任醫師和張偉主治醫師為患者在全麻狀態下切除了頜下腺腫瘤,歷時3個多小時,術中出血僅不到100毫升。
  • 達文西機器人,讓外科醫生擁有了「第三隻手」
    一個直徑約4釐米的複雜性腎囊腫,緊靠腎門處大血管,多切一分,會傷及至關重要的血管,甚至使整個腎臟丟失;少切一分,又極易導致囊腫破裂,如果是惡性,囊腫破裂後,囊液會沾染創面,腫瘤細胞種植,意味著手術失敗。 「對於我這種腹腔鏡技術非常成熟的外科大夫而言,80%的手術,難度是沒有差別的。
  • 他用一生的修行,詮釋了一位外科醫生的頂級修養
    最近留心起一幅有些年代的海報是一位外科醫生的介紹-題目是Hans Von Haberer-Pionier der Viseral-und Gefäßechirurgie百度完全沒有資料,維基百科也是信息有限外科醫生/教授成百上千,而這一位又有何特別之處?
  • 胃腸鏡變身手術刀「超微創」切除腫瘤保留器官
    12月25日,在婁底市中心醫院17病室(腫瘤外科、普通外科)病房裡,朱女士向前來查房的2病室消化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顏德中豎起了大拇指。朱女士的父親今年64歲,婁底人。幾個月前,朱叔叔患腦出血偏癱在床。屋漏偏逢連夜雨,11月24日,在附近醫院住院治療的朱叔叔出現腹痛、反覆便血等症狀。行腸鏡檢查顯示,距肛門20cm處有一個直徑達5cm的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