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藝伎回憶錄》的讀者都會十分喜歡裡面的主角小百合,也為她不幸的身世感到傷心,那麼小百合是否有原型呢?確實是有的,小百合的歷史原型是日本著名藝妓巖崎峰子。不過不同於電影中小百合平凡出身,這位巖崎峰子是天皇的家臣,貴族田中源的後裔,她原名田中源雅子,可以說出身十分高貴。而這種高貴也讓她後來為「藝伎的名聲」而搖旗吶喊,《藝伎回憶錄》的小說和電影問世後,巖崎峰子深感藝伎的名聲受到了侮辱,導致很多人對她和藝伎這個行業產生了偏見,因此決定「糾正他們對藝伎的偏見」。
《藝伎回憶錄》是美國人阿瑟·高頓這位日本學碩士在對日本藝伎產生興趣後,親自去採訪巖崎峰子而創作出來的。不過由於阿瑟·高頓在這本書中把藝伎描述為青樓女子般的惡俗形象,因此這本書一經問世雖然在美國引起了不小轟動,主要得益於西方世界對日本藝伎的神秘感所引發。同時也導致西方人對藝伎這個古老的行業產生了十分嚴重的誤解,所以這本書在日本遭到強烈的抵制和聲討,日本人甚至宣稱這是對日本文化的強暴,應該說這是阿瑟·高頓對藝伎有失偏頗的描寫導致的結果。
巖崎峰子由於出身高貴,所以較早開始從事藝伎行業,她從5歲開始就進入了在日本享有盛名的巖崎藝妓館,其所在的位置是日本最古老和著名的花柳街巷。隨後巖崎峰子開始師從藝伎行業的頂尖人物,學習相關舞蹈和藝伎培訓。在15歲出道,並迅速成為火遍全日本的藝伎頭牌,其收入和名聲都是全行業最高的人。這也讓美國總統福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查爾斯王子等人在訪問日本時慕名而去。
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巖崎峰子屬於藝伎行業最聲名顯赫的人物,這也決定了她從事的是正規的、乾淨的藝伎事業,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要「糾正他們對藝伎的偏見」。藝伎在日本屬於「賣藝不賣身」的行業,這在我國古代也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行業,這就讓「藝伎」和「青樓女」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職業。譬如我國古代的歌姬也屬於藝伎的一種,她們大多出身優越,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但因為家道中落,所以只能通過賣藝的方式謀求生存。
因此她們是十分正規的一個群體,只不過由於工作場所的特殊性,導致世人對她們充滿偏見,所以巖崎峰子為「藝伎正名」也確實有她的理由,當然,正因為藝伎行業又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職業,難免又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純潔,這是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作為一種藝術職業而存在,所以也就不難怪為什麼巖崎峰子29歲時正值事業的巔峰,但卻選擇了引退。不過巖崎峰子本身並不差錢,因此也沒有必要繼續做下去。而藝伎如今在日本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在傳承,其已經屬於小眾化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