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伎回憶錄》中有一個片段,裡面有個非常漂亮的小女孩,有網友評價說,那個小女孩的眼睛是我不曾見過的璀璨星河,其實這便是藝伎了。這部影片講述了小百合從一個漁村兄啊女孩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著名藝伎的故事。
大家不要想多了,藝伎不是藝妓,是賣藝不賣身的。最初是都是男性,到了十八世紀才逐漸變為女性表演,所以最古老的藝伎可能大概是這樣的。
藝伎文化出現在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大約到了明治時期達到巔峰,只要有榻榻米的地方便有藝伎,她們與木戶孝允、 伊藤博文、桂太郎、井上馨等一大批倒幕志士,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在明治時期藝伎的地位很高,在日本報紙上出現最多的不是有名的政治家,而是這些藝伎,可以說是日本的明星了。媒體們熱衷於宣傳她們的美,模仿她們的裝扮,經常出入於日本皇族的宴會和其他重要的外交場合,實在是當時日本最靚麗的風景線。
我們知道日本非常熱衷於選美大賽,比如「日本最美高中生」等等選美大賽層出不窮,日本熱衷於選美倒不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比如在1890年就舉辦了「東京百花美人鏡」選美大賽,上百名藝伎爭奇鬥豔,一時引發了巨大的社會關注,甚至成為日本士兵的夢中情人,很多日本士兵都是懷揣著某位美麗的藝伎明信片出徵的。
那麼藝伎是如何衰落的呢?
俗話說的好,人紅事多啊,這引起了很多女性的不滿,聲稱藝伎是以美貌騙取錢財,和那些私娼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藝伎存在是以「藝」存在的,我說實話,大部分男人並不是在欣賞「藝」,而是為了看「色」,畢竟有著崇高藝術欣賞的人只是少數。比如現在的流行歌手總不能長得不怎麼樣吧?(小聲說一句,小馬哥唱的億般般)
那個時代與現在還不相同,藝伎是在比較私密的場合進行演出的,而且出席的很多都是大人物,藝伎會經常充當陪酒的角色,於是「色」就產生了。慢慢地「藝」就變得不重要了。對這些藝妓而言,要想觀賞舞蹈的話,可以找舞蹈演員,要欣賞音樂的話,可以找音樂家。藝妓的演藝生命線在道德的打擊下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那麼為何以前藝伎沒有被打擊呢?
其實這是因為到了20世紀初,日本因為西方道德觀念的流入,一夫一妻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娼就是不符合道德觀念的了,所以藝伎變成了別人口中破壞家庭的狐狸精。打個比方吧,大家應該聽說過揚州瘦馬,他們會被培養很多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也是接客的,不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留宿客人。(我看到網上有些女生自比揚州瘦馬,看著就頭痛,又不是身材好的意思)
以前一夫多妻,丈夫去這種地方也沒人敢說什麼,那要是一夫一妻肯定就不行了,就是那麼個意思。雖然日本現在還有少數的藝伎,但已經完全是「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