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與潛力

2020-12-19 騰訊網

編者按

2020年8月13日,北大國發院聯合北大出版社舉辦經濟強國》新書發布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發言整理。

我演講的主題既有回顧也有展望,回顧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和經驗,展望的是我們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即到2049年我們能否成長為經濟強國。

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

非常規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我們先回顧第一部分,即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的發展,這三十年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由「非常規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主導。

之所以稱之為非常規,因為常規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是沿著比較優勢量力而行,即資本存量比較少、人均收入較低的時候,選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教育、衛生、健康等領域也是如此。

但與之相反,新中國在前三十年採用了非常規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首先在經濟方面,我們實施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成績突出,但問題也巨大。成績在於快速積累了很多資本,積累率非常高。數據顯示,這一時期國民儲蓄率超過30%,最低的時候也在20%以上。在當時我們還非常貧窮的時候,這是非常高的積累。同時,它也積累了很多人力資源和一些技術,培養了很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問題當然是補貼過多,尤其是對重工業的大量補貼,造成資本積累浪費。同時,這一模式也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嚴重壓低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在社會方面,通過一系列措施,快速提高了人類發展指數,特別是普及教育和提高公共衛生水平。

從上表中國和印度比較數據來看,1978年人均GDP中國比印度低1/4,但是成年人識字率中國比印度高1/3。高等教育粗入學率比印度低,主要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剛剛恢復,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重視基礎教育,印度更重視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超過印度是在2002年左右實施擴招政策之後。除此之外,中國在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例、製造業就業比例等指標上也好於印度。所以,從人類發展指數來說,我們比印度進步很多,從工業發展來看,也比印度好得多。

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

靈活實踐新古典增長理論

《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這本書總結認為,中國比較靈活地應用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政策建議。這些政策建議最核心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動員勞動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早期都沒有被充分利用,如果能動員勞動力,經濟增長就會快一些。

二、資本積累。改革開放之前,我們資本積累已經比較快;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資本積累速度不僅沒有降下來,反而還在加速。

三、技術進步。這裡指的是廣義的技術進步,用新古典增長理論來講,就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經濟增長並沒有秘密,但是,為什麼中國能夠比較靈活地採納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政策建議,而很多國家就不成功,這仍然值得深入研究。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

下面具體來分析,先看勞動力。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佔比越高,勞動力資源就越多。下圖是1960年-2018年的勞動人口佔比數據,可以看到,在1976年以前,我國勞動力人口佔比保持在55%上下,比較低。計劃生育開始後,1980年代勞動力佔比提高了10%,恰好改革開放也開始。改革開放和我國人口紅利增加完全是巧合,並非計劃安排,但是踩對了點。1990年代,勞動人口增速下降,但是到2000年之後又衝上一個高峰,佔比接近75%,非常高。2010年之後,勞動人口比例開始下降,好在2000年-2010年這段時間中國又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增長再一次突飛猛進。當全球金融危機暴發時,中國不得不告別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人口紅利也在消失,我們的經濟增速也逐步下降。當然,這並非兩個因素之間的簡單因果,但可以說明的是,改革開放的成就有一個偶然因素就是人口紅利的助力。

再看資本積累,即儲蓄和資本形成。這裡主要看1978年-2017年國民儲蓄和資本形成佔GDP比例。國民儲蓄包括居民儲蓄、政府儲蓄、企業儲蓄,中國這三大部門都有儲蓄,特別是政府儲蓄率,並不低於居民儲蓄率,企業利潤也基本百分之百是儲蓄。所以,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們的國民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均在上升,但是上升速度比較緩慢,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到2010年這段時間,增速突飛猛進,從低於40%到超過50%。當然,這一過程的反面是消費佔GDP比例在這十年裡急劇下降。2010年之後,我們的國民儲蓄率、資本形成佔GDP比例雙雙下降。

國民儲蓄率超過50%很少見,世界上其他國家大概只有新加坡曾經達到過。對此,有兩個解釋比較靠譜。

一個解釋是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生命周期假說」的提出者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指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儲蓄率都可以用「生命周期假說」來解釋。該假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是:一個國家的儲蓄率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成正比,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就上升,經濟增長率下降,儲蓄率就下降。這很好地解釋了中國以2010年為界的儲蓄率變化,因為在2010年之前,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提升,儲蓄率也提高,2010年之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儲蓄率也下降了。

另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是GDP結構的變化,即我國「去工業化」和服務業興起。這裡講的「去工業化」,是指工業增加值所佔GDP比例和工業就業佔全部就業的比例下降。從2010年開始,我國工業佔比就在下降,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或輕視工業,而是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增長從規律上都會出現服務業佔比的不斷提高。當然,工業資本回報的佔比較高,因為工業資本含量比較高,這樣一來,資本擁有者隨著工業增長擁有的財富就會增加,但是收入越高的人儲蓄率也越高,所有國家都這樣。所以,在工業化階段儲蓄率上升,去工業化的時候服務業佔主導,服務業勞動力報酬比較高,但是服務業勞動者的儲蓄率比資本擁有者低,於是帶來儲蓄率的下降。

最後看全要素生產率。

根據已有成果的薈萃分析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只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20%,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基本是40%-50%,很多人因此認定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很差,我認為這種度量有很大的問題,在全要素生產率中,比如資本存量、嵌入式技術進步、人力資本這些單要素生產率應該怎麼度量?度量的方法不同,結果會相差很大。如果通過工資和資本回報率的變動率來度量全要素生產率,中國 1996年-2015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GDP增長率的貢獻達到41%,與發達國家的最低比例吻合。

展望未來30年:

現代化經濟強國的挑戰與可能性

到2049年,中國的目標是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這本書中,我們問了兩個問題:

一、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多大?

二、中國經濟增長將面臨什麼新的挑戰?如果一切正常,我們能不能實現預設目標?

我們為中國現代化強國預設的經濟指標,是中國人均收入超過美國人均收入的50%。有人可能覺得這個目標太低,但我們要知道目前世界上人均收入(扣除物價等因素的可比收入)超過美國50%的國家只有40個左右,超過美國50%基本上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俱樂部,或者說跨過了經合組織國家的門坎,成為現代化的、高收入的國家。

現在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7%,將目標定在超過美國人均收入50%是合理的,這相當於我們在未來三十年間人均收入相對於美國要翻一番,即按不變價格計算,中國只要平均比美國快2.4個百分點就可以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就開始追趕美國,從1950年-2014年的中美經濟增長數據可以看到追趕進度在改革開放之後明顯加速。未來如何呢?

我們在研究中採用了「收斂理論」,也是新古典增長理論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即給定增長(收斂)條件,收入水平較低國家的人均收入增速,要高於收入水平較高國家的人均收入增速。也就是說,給定增長條件的情況下,越窮的國家人均收入增長越快,最終,兩個國家的增長速度會趨同。

在《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這本書裡,我們研究了三個收斂條件,即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勞動人口比例。城市化率提高意味著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增加,生產率會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意味著技術水平、人力資本水平會提高。勞動人口比例看起來對中國是一個減分項,因為我們的勞動人口比例近年來在持續下降。

基於這三個收斂條件,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進行預測,並得出高、中、低三種經濟增速對應的情景。總體而言,2020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持續下降,特別是在2025年和2027年,增長速度下降更快。一方面這符合「收斂理論」所言最終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中國的速度也會向美國趨同。但即使如此,未來三十年我國的平均增長速度也可以達到4.7%。假定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維持在2%,那麼我國人均收入相對於美國翻番所需要的增長速度為4.4%。

即使是按照低增速的情景來預測,到2030年我們的經濟總量也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要說明的是,這是按照目前的價格來計算的,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時間可能會提前。另外,美國今年因為疫情負增長比較多,中國至少能保持不衰退,時間可能還會再提前一些。

按照人均收入來講,以人口高增長的水平預測,也就人均收入增長最慢的情景來分析,中國到2050年的人均收入也能達到美國的60%,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應該問題不大。

最後總結一下,過去四十年乃至過去七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後面四十年,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奠定的基礎。展望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

作者:姚洋

來源:北大國發院

相關焦點

  • 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 中國經濟迎來關鍵節點,專家認為未來5-7年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
    峰會上探討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會上,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充滿信心,他預測經濟會在明年恢復到正常的水平是肯定的,同時增速會比去年高,甚至高一倍。談及未來經濟增長態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未來5-7年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平均增長率將達到5%—6%,這也將是中國企業的黃金時代。
  • 世行中國局長:中國應將經濟增長來源向消費和生產力增長傾斜
    ◆ 中國正在發生的事與世界其它地方正在發生的事之間有什麼重要聯繫?◆ 中國如何發揮經濟增長加速的潛力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下為發言全文:我想回答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有何不同?第二,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與中國快速增長的債務積累密切相關,而當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也與中國各銀行的外資快速增長密切相關。這也是我們在許多新興市場看到的債務快速增長的另一面,在全球投資需求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國培養向內需增長模式轉變的能力對於減少全球儲蓄威脅非常重要。由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實現這種再平衡的意義尤其重要。
  • 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題記:2020年9月29日,九三學社第36期發枝薈沙龍暨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第14期舉行,本次活動特邀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洋帶來主題演講。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現場演講整理。雙循環是現在的一個熱詞,但怎麼去理解雙循環,有兩句話非常重要。
  • 姚洋:越南不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Plan B
    作者|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不定經濟增長目標,給政府留下一些政策空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全年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姚洋另一方面,雖然沒有定具體的GDP增長目標,但是定了一些其它目標,比如民生目標、就業目標、脫貧攻堅目標等等
  • 增長潛能+改革紅利——怎麼看上半年經濟增長7%
    也就是說,當GDP增長率達到較高水平後,能源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增長更快(也意味著投入驅動的問題更加突出了),財政收入也在更高的臺階上加速增長。反過來看,當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下降之時,這些投入和財政收入的減速也更快。所以,上述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懷疑論,技術角度的質疑是可以解釋的,而在邏輯上則缺乏一致性。
  • 姚洋:金融開放,恰逢其時
    導讀:11月28日下午,在2020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現場,圍繞《中國金融開放會引來華爾街之狼嗎?》一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繼張之驤司長、丁一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正當時,我們應該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充滿信心。
  • 中國經濟站穩2020:GDP增速由負轉正 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6%,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樊綱把這個過程比作V字形反轉。「這個優美曲線不是一個U字形,是一個V字形,迅速的一個反彈,應該說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11月消費升級顯著 中國經濟加速增長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11月全國宏觀經濟發展情況。據了解,11月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其中,在就業目標提前達成的前提下,消費升級勢頭更加顯著,民間投資也於年內首度轉正,逆周期調控持續釋放潛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從11月主要數據來看,四季度經濟增長有望較三季度繼續加快。從下一階段來看,全年中國經濟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 【地評線】南方網評:暖意濃濃 盡顯中國經濟潛力活力動力
    此外,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均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超過10%……面對衝擊和變局,中國採取一系列非常舉措。隨著疫情防控日漸向好,中國經濟穩舵奮楫,復工復產、復商復市。行至年中,肩負14億人民生計的巨大經濟體正在衝破疫情風浪,加速恢復。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 川酒集團榮獲2020「中國酒業最具增長潛力品牌」
    2020年5月19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中國酒業資本在線沙龍暨中國酒業金樽獎發布」直播活動圓滿落幕。經過半個月的品牌篩選以及線上投票環節,川酒集團憑藉強大的產品實力以及不斷迸發的市場潛力,最終將「中國酒業最具增長潛力品牌「以及「中國酒業明星產品」收入囊中。
  • 尋找遊戲行業增長的核心邏輯|「崑崙.視界」
    一方面,2020年遊戲板塊總量數據因「宅經濟」、各大遊戲廠商產品線繼續豐富等因素影響,出現顯著高於2019年的增速。根據伽馬數據,2020年中國遊戲市場規模約為2787億元,同比增長20.71%,比2019年高出約13個百分點;遊戲用戶達6.65億人,同比增長3.7%,比2019年高出約1.3個百分點。
  • 疫情應對舉措得當 烏茲別克斯坦實現經濟正增長 _中國經濟網...
    根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統計委員會統計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烏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4%。其中,農業、服務業和建築業均保持增長勢頭,同比分別增長3.4%、1.8%和8.6%。工業和零售業分別下降2.7%和0.2%。烏官方最新公布的部分經濟指標顯示,進入第四季度後,烏經濟表現仍在持續向好。2020年前11個月,烏服務業和建築業同比分別增長2.2%和8.7%。
  • 從「四普數據」看中國經濟潛力後勁
    面對這一情況,我們既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發揮網際網路時代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又要注重從需求側發力,最大限度將內需潛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推動國內需求持續穩定增長。對此,各級政府都要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來發展經濟的路徑依賴中走出來,著力解決部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低於經濟增長率、當期消費支出增長率又低於收入增長率的狀況。
  • 首創製造2020收官年:沿著中國經濟增長極走出「增長」之路
    六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經濟、區域經濟增長的呼喚,以及國家戰略的傾斜,一批批城市群迅速崛起,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呼之欲出,形成中國經濟「多柱擎天」的新格局。   全球經濟發展路徑已充分證明:城市群正在成為人類歷史上經濟總量規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國際影響力最強的空間。
  •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領頭雁
    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畫卷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之一。  對於明年中國經濟,受訪外資機構、國際機構已經達成共識: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的領頭雁。  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經濟復甦有力,中國這艘巨輪正破浪前行。」外資機構施洛德近期在評價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時稱,中國經濟正透出新意和活力,新經濟、新業態中蘊藏著的消費潛力和發展格局備受關注。
  • 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卓越成就僱主揭曉,與新僱主經濟同行
    11月27日,「內生力量,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中共無錫市委書記黃欽出席活動並致辭,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尹建堃,中共無錫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柏長嶺,無錫市副市長張明康,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人才處副處長潘聰明,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寧小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長張承惠,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愛玉,國際僱傭與勞動關係協會執委會委員
  • 楊虎濤:數字經濟的增長效能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其內在邏輯是能源和材料的革命性變革至關重要;而美國學者傑裡米·裡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也認為,「通訊革命和能源革命的結合」是歷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標誌。而諸如5G系統、物聯網系統、高效能計算設施、智能用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這種新創部門也有著可觀的發展潛力,且都需要巨大而持久的投資。相比之下,在數字經濟1.0的發展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70%的ICT 資本都投向了服務業部門。 而同期美國對ICT 產業的投資增長率雖然很高,但份額卻一直較小,不足社會總投資額的2%。
  • 第三屆移動廣告優化增長大會圓滿舉辦,重構增長新邏輯!_發現頻道...
    10月24日,第三屆移動廣告優化增長大會(CMCOC 2020)—「重構·增長」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圓滿舉辦。大會在中國廣告協會、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廣州市商務局的指導下,由有米科技主辦,全天吸引了全國各地近2000名廣告優化師、品牌方、媒體巨頭、電商行業從業者到場參會。跟著小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現場的盛況。
  • 中國遊戲行業的潛力在哪裡?業內:增長勢頭可以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中國遊戲行業的潛力在哪裡,大咖們這樣看……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華清 時隔14年,中國遊戲行業的一個重要活動——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再次落地廣州,該年會是行業參與者們總結經驗、分析現狀、規劃未來的一個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