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和辛追夫人都是吃香瓜後身亡,香瓜身上,有一樣東西不能吃

2020-11-30 騰訊網

香瓜是一種美味的水果,得到過不少人的青睞。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我國兩座考古大墓中的墓主人,臨死前都曾吃過香瓜,他們分別是辛追夫人與劉賀。為何這兩位古人吃完香瓜就去世了?這其中是否存在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2年時,湖南省某部隊在長沙市東郊馬王堆鄉附近修建地下醫院時,偶然從地下發現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專家們為其取名為「馬王堆古墓」。馬王堆古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各類金器、銀器、漆器、竹簡、絲綢等,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文物寶庫。更重要的是,馬王堆古墓中還出土一具女屍——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是世界上著名的溼屍,其全身上下皮膚、毛髮皆保存完好,甚至各處關節也能自由活動。為了能更好的研究辛追夫人,考古專家們對其進行了解剖,不僅發現她生前患有多種老年人慢性病,而且在胃中還找到不少尚未消化乾淨的香瓜子,令在場眾人無不目瞪口呆。

無獨有偶,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海昏侯墓葬,其墓主人劉賀也與辛追夫人有過相同的經歷,即在劉賀腐朽的屍體處,考古專家們也發現不少被胃液侵蝕的香瓜子。由此也能證明,海昏侯劉賀在去世之前,也曾大量吃過香瓜,並在不久後徹底咽氣。

此時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既然辛追夫人與劉賀在死前同時服食了香瓜,那麼他們的死,是否也與香瓜有關呢?答案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根據眼前的事實,我們可以試圖進行一下合理的推斷。

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辛追夫人與海昏侯劉賀,二人同屬西漢時期的貴族,並且都在去世前吃了大量的香瓜,否則的話,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香瓜子也大多會被吐出,不會留在死者的胃裡。翻開歷史資料,我們能夠發現,早在公元6世紀前,香瓜便已經從新疆地區傳至中原地區,成為了小國向中原王朝進貢的貢品。與此同時,《詩經》也裡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以及「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的記載,真切描繪了先秦時代古人種瓜的場景。

到了西漢時期,香瓜種植技術已趨於成熟,但由於產量較低且種植性價比不高,導致香瓜只能成為專供貴族們享受的一種奢侈水果。

西漢時期的香瓜是否與現代香瓜不同?相關農業學家給出了解答。農業學家認為,西漢時期的香瓜種植技術雖然具有科學性,但是限於生產力低下,其培養出的香瓜甜度並不高,不及現代人日常食用的香瓜。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漢代的香瓜並沒有農藥與化肥汙染,屬於純綠色食品。在此之前,曾有一種「西漢香瓜有毒」的理論,專家認為該觀點有失偏頗,因為從科學角度來看,今天的香瓜和古代的香瓜口味、甜度和形狀差距並不大。

在考古研究過程中,醫學專家認為,無論是辛追夫人還是海昏侯劉賀,二人之死應該與香瓜脫離不了關係。誠然,香瓜營養元素豐富,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並存在促進消化、利尿等功效,但是香瓜的副作用也同樣明顯,香瓜性寒,一旦體弱之人服食過量,便會引發腹瀉、腹痛等病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香瓜還與許多食物存在相剋作用,香瓜不能和河蟹一起吃,不然會引起中毒。

最關鍵的一點,當屬香瓜有毒的特性。香瓜也有毒?沒錯,您並沒有聽錯,香瓜本身帶有微量的毒素,而這種毒素都積累在香瓜的一個重要部位——瓜蒂(俗稱「瓜尾巴」)。在中醫學中,瓜蒂又被稱為是苦丁香、醫學典籍記載:「瓜蒂本身苦寒有毒,主入胃經,功善催吐熱痰、宿食,而治痰迷癲狂。研末蓄鼻,去溼熱退黃疸」。

正是因為如此,後世醫學家們也推斷,辛追夫人與劉賀之死,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共同服食了瓜蒂有關。從二人胃中所留存的瓜子數量來看,他們吃瓜時速度較快,近乎於「囫圇吞棗」,而恰恰是這種狼狽的吃法,令他們誤食了大量的瓜蒂,導致毒發身亡。

在醫學意識相對較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瓜蒂的毒性,並在食用香瓜時,有目的性地將瓜蒂切除,從而能夠安心地享受美味香瓜,抵禦夏日炎炎的暑氣。不得不說,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我們現代人獨有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指南】海昏侯遺址公園參觀指南
    海昏侯公園位置比較偏僻,在南昌市區以北五十多公裡,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以北二十多公裡。 公園內分為遊客中心、博物館、海昏侯墓園但部分,距離都比較遠
  • 都說歷史出土的古屍皆恐怖,為何辛追夫人卻被譽為「栩栩如生」
    辛追夫人的出土在當時為什麼稱之為「栩栩如生」源於其屍體較於其它古屍來講,呈現了天壤之別,別的屍體不是乾屍,就是千瘡百孔,然而至辛追夫人時,整體非常完善,所以比較後,才有了「栩栩如生」一詞,如果你拿活人來看待,那肯定與「栩栩如生」不沾邊,但在死人堆裡比劃,完勝一切古屍。
  • 像辛追夫人這類古屍,照片很恐怖,為何很多報導都說「栩栩如生」
    從古代開始,對於屍體的保養就有很多偏方,有灌水銀保持屍身不腐的、有用各色香料以期萬年留香的,也有九竅塞上玉佩、或者整個棺桲都用玉來打造的。人力有盡時。歷經千年,怎樣的手段都擋不住時間。不過在常理之外,仍然有一些古屍因為古人巧妙的智慧,能夠完整地保存至今。
  • 長沙馬王堆出土「辛追夫人」後,日本為何數次索要她的頭髮?
    其中,出土的文物中不僅有大批保存完好的服飾、漆器、樂器以及帛冊等物品,還出土了一具歷經兩千多年依舊未曾腐爛的女屍。這具女屍被發現的時候,形體保存完整,皮膚溼潤,肌肉有彈性,四肢關節都可以活動。就連面容都清晰可辨,頭髮上的色澤也顯得格外光鮮。
  • 辛追夫人出土,日本首相索要一根頭髮。科研團隊:這個一定不能給
    據考古人員聲稱,辛追夫人剛剛出土時被泡在紅色的溶液當中,幾乎看不見面容和身體,只能看見包裹著它的一層又一層的絲綢衣服。所以當時考古人員認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古屍而已。 經過考古人員長達7天的努力,女屍身上的衣物終於被完整地剝離,這時他們才發現這具女屍的看起來活人沒什麼兩樣,那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更是保存的極其完好,她身上的皮膚甚至還富有彈性,經過專業儀器的掃描她腹中的內臟還保留完整,就像剛剛離世那樣。她就像童話故事中受詛咒,沉睡不醒的睡美人一樣,雖然歷經時光輪轉,但是身體卻千年不朽,於是人們將她稱為「東方睡美人」。
  • 屍毒有多恐怖?看看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就知道了…
    而辛追夫人的遺體,密閉在棺槨中,她的遺體內臟曾輕度腐爛,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腐爛竟突然停止了(也許是缺氧)。 由於2000多年的棺液浸泡,估計「屍毒」也就都跑到了棺內的不明液體中了。考古專家啟開了辛追夫人的棺槨,看到棺內的情形不由得「啊」地一聲愣住了。
  • 日本討要辛追夫人的頭髮,美國還想用月球土來換,中國:痴心妄想
    剛被發現時棺木密封嚴密,當打開棺木後,發現棺木內有20cm厚的無色液體。因為出土後遇到氧氣,該液體又慢慢變成了棕色。所以一開始有的專家認為辛追夫人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是這些不知名液體所致。然而通過不斷研究發現,這些無色液體其實是經過土壤、白膏泥以及木炭過濾的水,因為該液體中含有一定的硫化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屍體的保存狀態和程度。
  • 為何日本想要以「辛追夫人」的頭髮作為國禮,哪怕一寸也行?
    有客自遠方來,那麼中國自然要待客,那個時候,故宮正好在舉辦「馬王堆漢墓發掘展覽」。於是,日本首相一行人就「順其自然」去故宮參觀「馬王堆漢墓發掘展覽」。參觀時,田中角榮似乎不經意地提出,他們能不能將辛追夫人的頭髮作為國禮帶走。
  • 曾被日本人兩次索要其頭髮的辛追夫人到底有多麼神秘?
    所以,在七十年代挖掘出的馬王堆墓溼屍對美國和日本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其中尤其是日本對溼屍辛追夫人的頭髮尤為感興趣,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在我國訪問期間曾向我方索要。那這個馬王堆墓出土的辛追夫人到底到底攜帶著什麼秘密呢?具體來看!
  • 海昏侯考古專家組組長:目前無法檢測墓主DNA
    海昏侯考古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在發布會上介紹了確認墓主為劉賀的幾宗直接和間接證據,發布會後他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表示,目前還沒法檢測墓主DNA。  由於受土壤侵蝕,骨質保存不佳  信立祥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了內棺及遺骸的情況。他指出,內棺已經於2016年1月15日,採用套箱提取的方式處理,棺內不同文物將採取不同的方式處理。
  • 馬王堆漢墓非衣之謎:衣服上那個拄拐女人,是不是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的屍體直到現在還在博物館裡面可以觀看到地,而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過程是在1972年發生的,在發掘初期,考古人員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在這個上面,要是沒有發掘到有價值的文物的話,是多麼的可惜。在推土機把上部的所有封土推下後,墓室的頂部露出來了,然後再掀開墓室的磚塊後,就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外棺。
  • 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與兩個丈夫埋在一起,專家說漢朝很常見
    馬王堆漢墓,是迄今為止一次影響深遠的考古發現,其墓室的規模和出土文物數量十分龐大,當考古學家忙於搶救性發掘後,進一步分析該墓的一些相關細節,有個問題讓考古學家難以費解。丈夫的陵墓很普通,妻子的墓室卻富麗堂皇,兒子的墓室很有學問。
  • 辛追夫人出土後,日本多次索要她的頭髮,中國:一絲不給
    一號墓的辛追夫人,即使經歷了千年之久,肌膚還是富有彈性,堪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屍體了。面對如此奇異的事件,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都想要橫插一手,日本人更是向我國多次索要辛追夫人的一根頭髮,我國自然明白事情不會如此簡單,本著民族自強的精神,我國拒絕了來自世界各國心懷鬼胎的人的請求。歷史背景馬王堆的漢朝棺木還得追溯於那個遙遠的朝代——漢朝。
  • 漢代古墓「十室九空」,海昏侯的墓是如何「免盜」的?傳說很離譜
    所謂的漢代古墓「十室九空」,其實就是說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們發現的大多數的漢代的古墓基本上已經都被洗劫過了,畢竟,一方面年代久遠,想不被人發現是很困難的,另外一方面漢代大墓之中的寶物眾多,古往今來,盯著的人自然也會有很多的。
  • 辛追夫人只蓋了一層布,遊客捂眼不敢看,專家:你不懂欣賞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一具震驚世界的女屍,遺體歷經2000多年不腐,出土時全身柔軟有彈性,猶如鮮屍一般。這具遺體就是鼎鼎大名的辛追夫人。辛追夫人不是藝術品,用「栩栩如生」形容顯然不合適,但我們也不必深究,只需要知道溢美者想要表達的是「辛追夫人的遺體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就行。那我們只需要找到能夠體現像「活著的時候」的證據就行。
  • 馬王堆墓辛追夫人出土,日本人要頭髮,美國要泥土這是為什麼?
    辛追夫人的不朽之謎,是一個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難題。因為在此之前我們所接觸到的古代遺留屍體多為乾屍,很少有在潮溼環境下保存如此完好。辛追夫人及其附近的每一寸泥土都具有不可想像的研究價值。另一方面辛追夫人還涉及了漢文化區域金縷玉衣的傳說故事,這讓辛追夫人就更加具有神秘色辛追夫人最神奇的點在於,屍身出土之時保存非常完好,皮膚有彈性,容貌保存完整。這大大打破了人類的認知。在此之前,古代遺留的屍身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埃及經過人為處理之後的木乃伊;第二種是沙漠地區的乾屍,我國新疆地區就曾經出土。但是這兩種方式保存下來的屍身,無一例外都是乾屍。
  • 馬王堆T形帛畫,真的是辛追夫人追求永生的招魂幡嗎?
    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專注於對墓主人的身份以及相關信息進行解讀,並且得出辛追夫人本名為「避」的結論,她墓中出土的T形帛畫同樣值得人們深思。據悉,T形帛畫以猩紅色為底,上面有錯綜複雜的圖案,由於年代久遠並且形狀特殊,考古學家對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 海昏侯劉賀被廢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但是在海昏侯墓葬中,出土了編鐘、圍棋、孔子屏風,還有大量的書籍。漢朝人遵循「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墓室中的場景,往往是對逝者生前居住環境的模擬。海昏侯墓的風雅之物如此之多,說明劉賀是個很有教養、處事冷靜的人。史書上那些所謂的罪證,都是以霍光為首的敵對集團抹黑的產物?
  • 叫了48年的辛追夫人竟然叫錯了?考古專家:她應該叫避夫人
    隨著一系列古代文物、遺蹟的發掘,很多歷史謎團都得以解開。雖然目前來說,田野考古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完善的地步,但是對於一些出土文物的解讀仍然存在著很多爭議。比如說著名的馬王堆女屍,一直以來都被稱作「辛追夫人」,可是還有一部分文物專家認為,「辛追夫人」實際上應該叫「避夫人。」
  • 現代水果種類繁多,那古人們都吃什麼水果,有一種水果最可惜
    當然除了柑橘以外,原產於我國的水果,還有桑葚、香瓜、柿子、山楂、李、棗、梨、杏、桃、柰等等。其實這些水果都不少被《詩經》所提到過,比如《氓》中這樣寫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籲嗟鳩兮,無食桑葚」。還有「摽有梅,其實七兮」,說的就是打梅子,以及「七月食瓜」,這裡所說的話,可能就是薄皮的香瓜,而且從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女屍,以及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海昏侯的胃中都還殘留香瓜的瓜子,可見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愛吃瓜。